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66
1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7,共17页
古气候变化突然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提出了取得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要求。本文试图对国际以及国内文献作一综述,以介绍晚第四纪环境变迁高分辨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海洋部分作为重点。综述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 古气候变化突然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提出了取得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的要求。本文试图对国际以及国内文献作一综述,以介绍晚第四纪环境变迁高分辨率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以海洋部分作为重点。综述涉及千年、百年、十年和年际的不同时间尺度,但着重阐述“亚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包括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事件。对于放射性碳测年数据换算为日历年进行专门讨论,因为这是为环境事件建立精确年代顺序的先决条件。最后,向我国同行提出三点建议:1)在对地层记录运用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时要经过精心选择,避免盲目性,并充分意识到此类研究的特殊要求;2)依靠我国所在区域的特殊自然条件,在高分辨率古环境研究中发展独立的学术思想;3)将高分辨率研究方法推广到前第四纪的沉积序列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记录 古环境 放射性碳测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被引量:40
2
作者 王律江 M.Kienas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40,共9页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 根据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站位的柱状样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结合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南海近4万年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记录,进而探讨晚第四纪东亚古季风的变迁。研究表明,由于冬季风在本次冰期、夏季风在全新世早期约10000aB.P.急剧增强,分别在南海南北陆坡产生海岸上升流,加上陆源营养物输入增多,使得表层古生产力明显增高、有机碳通量增大至3.5gC/(m2·103a)以上,从而底栖有孔虫群中Buliminaaculeata和Uvigerinaperegrina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古生产力 底栖有孔虫 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南沙海区盛冰期的气候问题 被引量:20
3
作者 汪品先 刘志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93-201,共9页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 南沙海区属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其盛冰期的表层水温变化涉及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全球性意义、本文根据十几个沉积柱状样的氧同位素与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指出南沙海区盛冰期时夏季温度与全新世差别微小,而冬季水温强烈降低,使季节性温差高达6℃,明显超过同纬度的西太平洋开放水域。推测冰期时的冬季风强化,是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热带海区冰期海面温度高、岛屿山地温度低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成冰期 气候问题 季风 古气候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7
4
作者 蒋来宾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D01 2386柱状样最上部5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研究表明其属于末次盛冰期—全新世的沉积。赤道西太平洋海区末次... 对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D01 2386柱状样最上部5m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研究表明其属于末次盛冰期—全新世的沉积。赤道西太平洋海区末次盛冰期以来δ18O值显著降低,但有几次回返事件。表层浮游有孔虫G.ruber比次表层温跃层属种P.obliquiloculata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要快,但后者变化的幅度较大。这两个种的氧、碳同位素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深度自末次盛冰期以来逐渐加深,并存在周期性的回返事件,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晚第四纪冰期旋回存在气候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末次盛冰期 浮游有孔虫 温跃层
下载PDF
南海南部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回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4,共6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粉红色壳体 Globigerinoides ruber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南海深海沉积中的更新统/上新统界线及与意大利Vrica层型剖面的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泉鸿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72,共8页
应用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资料来确定南海ODP1148站深海沉积中的上新统/更新统(P/P)界线。氧同位素期(MIS)64和65之间的P/P界线在1148站位于井深112 75m处,计算年龄为1 805Ma,在地层对比上与Vrica层型... 应用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资料来确定南海ODP1148站深海沉积中的上新统/更新统(P/P)界线。氧同位素期(MIS)64和65之间的P/P界线在1148站位于井深112 75m处,计算年龄为1 805Ma,在地层对比上与Vrica层型剖面的P/P界线一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在MIS62出现以右旋壳为主的转变,计算年龄为1 76Ma,此事件和Olduvai极性亚时顶界看来是最接近P/P界线的可靠时间面。除此以外,在1148站P/P界线及其附近没有发现重大的地层学和环境变化事件。相比之下,1148站底栖δ18O值在3 05~2 53Ma期间快速变重,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了5℃,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剖面 更新统/上新统界线 浮游有孔虫 氧同位素 南海
下载PDF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 被引量:101
7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4 位作者 汪品先 韦刚健 庞雄 刘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a、28.5Ma、25Ma、23.5Ma和16Ma以及10Ma、8Ma和3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 深海沉积 地球化学 渐新世
下载PDF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被引量:70
8
作者 汪品先 赵泉鸿 +7 位作者 成鑫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06-2215,共10页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三千万年 深海记录 大洋钻探184航次 深海地层剖面 气候周期演变 同位素连续剖面 岩石物理剖面
原文传递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9
作者 汪品先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黑潮主流轴近两万年来的位移 被引量:39
10
作者 SaitoYoshiki +2 位作者 汪品先 李保华 陈荣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32-536,共5页
根据冲绳海槽南部 2 55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粒度、有孔虫黑潮标志种等的高分辨率记录 ,追踪近两万年来黑潮主流轴的位移 .研究表明 ,末次盛冰期黑潮主流轴曾东移出冲绳海槽 .至全新世距今约 6 50 0a前黑潮才经台湾东部海域再次进入冲绳海... 根据冲绳海槽南部 2 55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粒度、有孔虫黑潮标志种等的高分辨率记录 ,追踪近两万年来黑潮主流轴的位移 .研究表明 ,末次盛冰期黑潮主流轴曾东移出冲绳海槽 .至全新世距今约 6 50 0a前黑潮才经台湾东部海域再次进入冲绳海槽 ,使得该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突然增大 ,粒度明显变粗 ,有孔虫黑潮标志种含量也显著增多 .但距今约 4 0 0 0~ 30 0 0a前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含量又急剧降低 ,反映黑潮主流轴又曾短暂东移或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古海洋学 有孔虫 冲绳海槽 地层年代测定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晚全新世变冷事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汪品先 +1 位作者 李保华 U.Pflauman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461-466,共6页
对取自冲绳海槽和南海的3个重力柱状样(255,170,17940-2柱状样)进行浮游有孔虫分析后发现:所有属种中,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显示出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反应灵敏,其相对丰度的变化显著,且在各柱状样间可以对比。... 对取自冲绳海槽和南海的3个重力柱状样(255,170,17940-2柱状样)进行浮游有孔虫分析后发现:所有属种中,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显示出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反应灵敏,其相对丰度的变化显著,且在各柱状样间可以对比。全新世最显著的变化是约4~2kaBP前的P. obliquiloculata最小值带,可能与新冰期变冷有关。这一变冷事件在西大平洋的广泛存在表示P obliquiloculata可以作为古海洋和气候变化的示踪器,对于海-陆气候对比亦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古气候学 有孔虫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1
12
作者 赵泉鸿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学 古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生物硅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贾国东 +2 位作者 彭平安 汪品先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生物硅沉积记录可以反映海洋表层水体的古生产力。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3万余年来的生物硅堆积速率曲线表明,南沙海区古生产力的升高与一系列变冷事件,如冰期中的Heinrich事件、冰消期新仙女本事件、中晚全新世变冷事件... 生物硅沉积记录可以反映海洋表层水体的古生产力。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3万余年来的生物硅堆积速率曲线表明,南沙海区古生产力的升高与一系列变冷事件,如冰期中的Heinrich事件、冰消期新仙女本事件、中晚全新世变冷事件等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冬季风的强化及由此导致的海洋古生产力的升高可能是上述良好对应关系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古海洋学事件 南海 沉积记录
下载PDF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32
14
作者 黄宝琦 成鑫荣 +1 位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水体结构 东亚季风 有孑L虫壳体 同位素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有孔虫和介形虫及其古环境应用 被引量:33
15
作者 赵泉鸿 +3 位作者 张在秀 成鑫荣 王可 郑洪波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内陆架、暖水)种的丰度,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8cal.kaBP)、内陆架外缘(9.8—7.8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内侧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8—3.4cal.kaBP)。台湾暖流在8.0cal.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5.7—2.8和0.7—0cal.kaBP二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4.9—3.2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介形虫 古环境 全新世 东海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28
16
作者 黄宝琦 林慧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岸外 1792 8柱状样中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的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 (氧同位素 2~ 4期 )和氧同位素 6期时 ,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 ,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岸外 1792 8柱状样中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的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 (氧同位素 2~ 4期 )和氧同位素 6期时 ,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 ,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 ,说明此时该区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源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孔虫 上升流 晚第四纪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汪品先 +2 位作者 赵泉鸿 成鑫荣 王吉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上新世晚期 同位素 有孔虫 南海 频谱分析 太阳辐射量 海水温度
下载PDF
南海北部ODP1148站中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晓良 赵泉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碳酸盐含量 堆积速率 溶解作用 晚新生代 南海 古环境
下载PDF
南沙深海沉积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 被引量:27
19
作者 赵泉鸿 +2 位作者 李保华 成鑫荣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首次在南沙北部海域 1 795 7 2柱状样 ( 1 0°5 3.9′N ,1 1 5°1 8.3′E ,水深2 1 95m)柱深 7.80m至 8.1 0m层段中发现的大量微玻陨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圆球形为主 ;直径一般小于 1mm ;颜色以透明或半透明... 对首次在南沙北部海域 1 795 7 2柱状样 ( 1 0°5 3.9′N ,1 1 5°1 8.3′E ,水深2 1 95m)柱深 7.80m至 8.1 0m层段中发现的大量微玻陨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圆球形为主 ;直径一般小于 1mm ;颜色以透明或半透明棕色为主 ;多数内部具气泡构造 .根据大洋粗组分地层学和有孔虫、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 ,确定该层微玻陨石的地质时代在古地磁B/M界线附近约 780kaBP ,显然与印度洋、澳大利亚和我国黄土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和大型玻陨石属同一次地外物体撞击事件的产物 .这不仅是海、陆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可靠标志 ,也为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玻陨石 南海 中更新世 古环境 深海沉积
原文传递
南沙海区南部近30ka来的古生产力记录 被引量:23
20
作者 房殿勇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8期2005-2008,共4页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 选取南沙海区南部重力柱状样 1 796 2 ( 7°1 1′N ,1 1 2°5′E ,柱长 8m ,水深 1 96 8m) ,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 ,通过有机碳、碳酸盐、蛋白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群等多种指标探讨古生产力的变化 ,并定量计算了该柱状样近 30ka来的表层古生产力 .结果发现南沙海区南部末次冰期的古生产力增大 ,约为全新世的 1 6倍 ,推测与冰期海平面下降 ,该柱状样所在位置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通量 古生物 海洋 古生产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