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陈永欣 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1,共5页
研究表明 ,鲜食玉米鲜穗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 2 3~ 2 5d。收获后贮存期间鲜玉米含糖量受温度影响极大 ,达极显著相关 (r =0 980 4 ) ,贮存温度低 ,呼吸强度小 ,糖分降解慢 ,保鲜效果好。加工品质和风味由冷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决定。... 研究表明 ,鲜食玉米鲜穗适宜采收期为授粉后 2 3~ 2 5d。收获后贮存期间鲜玉米含糖量受温度影响极大 ,达极显著相关 (r =0 980 4 ) ,贮存温度低 ,呼吸强度小 ,糖分降解慢 ,保鲜效果好。加工品质和风味由冷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决定。热处理时间为 18~ 2 4min ,冷处理温度为 - 45℃~ - 38℃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采收 保鲜技术
下载PDF
甜、糯玉米鲜食期品质变化及保鲜技术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广 陈永欣 田福海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1期24-27,共4页
通过对2个普甜玉米、2个加强甜玉米、2个糯玉米灌浆期子粒含水率、含糖量、呼吸强度、风味食味的测定,探讨鲜食甜、糯玉米的适采期和采后保鲜技术。结果表明:普甜、加强甜玉米适采期为授粉后24~27天,糯玉米为授粉后23~25天。收获后... 通过对2个普甜玉米、2个加强甜玉米、2个糯玉米灌浆期子粒含水率、含糖量、呼吸强度、风味食味的测定,探讨鲜食甜、糯玉米的适采期和采后保鲜技术。结果表明:普甜、加强甜玉米适采期为授粉后24~27天,糯玉米为授粉后23~25天。收获后贮存期间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与贮存温度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804**;与呼吸强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42*。贮存温度与呼吸强度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963**。常温下呼吸强度最大,达到76.7CO2mg/kg(鲜重)·h,是-30℃冷冻贮存的12倍。生产上可以通过控制贮存温度和时间,达到降低呼吸强度和糖分分解速率,保证鲜玉米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含糖量 保鲜技术
下载PDF
速冻保鲜甜、糯玉米营养品质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广 陈永欣 田福海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3期49-51,共3页
对甜、糯玉米生鲜果穗、煮熟果穗、速冻3个月果穗和速冻6个月果穗进行感官评定和主要营养品质成分测定,探讨速冻保鲜处理对甜、糯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保鲜处理后的甜、糯玉米感官品质符合消费者要求,含糖量和主要氨基酸含... 对甜、糯玉米生鲜果穗、煮熟果穗、速冻3个月果穗和速冻6个月果穗进行感官评定和主要营养品质成分测定,探讨速冻保鲜处理对甜、糯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保鲜处理后的甜、糯玉米感官品质符合消费者要求,含糖量和主要氨基酸含量得到控制,部分氨基酸含量稍有降低,基本上与鲜果穗相近,保存了固有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保鲜 营养成分 速冻
下载PDF
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广 陈永欣 李彦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0-92,共3页
糯玉米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做到优质与高效确非易事。我们从 1 993年开始对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阐述了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合理加工利用途径。
关键词 糯玉米 栽培技术 加工利用
下载PDF
糯玉米合理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永欣 广 李彦良 《山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调查结果表明 ,鲜食糯玉米虽以鲜穗出售 ,但并非穗子越多效益越高 ,必须在合理的种植密度范围内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鲜糯 1号合理种植密度为 4 50 0 0~ 52 50 0株 /hm2 ,此时合格穗率、一级穗率最高 ,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 糯玉米 种植密度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糯玉米速冻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广 陈永欣 田福海 《山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1期76-79,共4页
1994-1996年对糯玉米速冻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糯玉米速冻加工保鲜期达6-8个月的关键技术是,鲜穗适采期为授粉后23-25天;漂烫比汽蒸效果好,时间为24分钟,冷点温度≥90℃;速冻温度为-45~-38℃,贮藏温度为-18℃。
关键词 糯玉米 速冻 加工技术 玉米 鲜食
下载PDF
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广 陈永欣 田福海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2期52-55,共4页
通过 8 112×关 17 1、晋单 2 7两个玉米品种六种密度试验的各生育期株高及成株期穗部性状调查 ,用量化指标对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田间整齐度在玉米生育进程中有逐渐提高的... 通过 8 112×关 17 1、晋单 2 7两个玉米品种六种密度试验的各生育期株高及成株期穗部性状调查 ,用量化指标对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田间整齐度在玉米生育进程中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株高整齐度与单株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8112×关 17- 1的相关系数r为 0 92 74 ,晋单 2 7的相关系数r为 0 92 14 ,二者均随密度的提高而降低 ;群体产量首先服从于密度的压力 ,不同的品种 ,其密度极限值不同 ,8112×关 17- 1的适宜密度为 6 75万株 hm2 ,晋单 2 7的适宜密度为 6万株 hm2 ;在相同密度条件下 ,整齐度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 96 6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田间整齐度 单株生产力 群体产量
下载PDF
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永欣 广 +1 位作者 李彦良 王计虎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50-52,共3页
通过对 15个稳定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所组配的杂交组合棒三叶性状、叶面积及单株产量调查 ,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糯玉米无论是自交系还是杂交种 ,棒三叶中下位叶最长、上位叶最宽 ,棒三叶叶面积大小差异不大。亲本与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 通过对 15个稳定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所组配的杂交组合棒三叶性状、叶面积及单株产量调查 ,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糯玉米无论是自交系还是杂交种 ,棒三叶中下位叶最长、上位叶最宽 ,棒三叶叶面积大小差异不大。亲本与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r♀ =0 988 r♂ =0 990 ;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与单株产量极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r=0 996 ;6对正反交组合中 ,母本棒三叶叶面积大的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大 ,产量高 ;反交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偏小 ,产量偏低。在组配组合时 ,棒三叶叶面积大的作母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棒三叶 单株产量 相关性
下载PDF
山西省甜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22
9
作者 董立红 陈永欣 +3 位作者 广 陈琳 张璐 李文和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12期1405-1408,共4页
简要阐述了山西省甜糯玉米产业的种植、加工分布情况及效益,分析了目前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甜糯玉米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深松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家萌 刘振朝 +11 位作者 高强 薛吉全 高聚林 广 柳家友 孙海昆 郭新平 边少锋 王俊河 王延波 张东兴 陈新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为了研究深松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9个试验站进行深松改土与常规旋耕对比的联网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耕作,3个区域深松均表现出了增产趋势,产... 为了研究深松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9个试验站进行深松改土与常规旋耕对比的联网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耕作,3个区域深松均表现出了增产趋势,产量增加的中值为5.8%,其中,东北和西北区域的增产幅度高于华北区域,而东北区域秋季深松增产的变异低于春季深松。相比于常规旋耕,深松对玉米植株地上部氮和磷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区域深松处理的地上部吸氮量和吸磷量均有所增加,中值分别为24%,5%和10%以及17%,8%和19%。深松处理增加了东北和西北区域土壤表层(0—15cm)和亚表层(15—25cm)的有效磷含量,而在华北区域没有趋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分布
下载PDF
发展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糯玉米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永欣 广 +6 位作者 段宜英 李彦良 韩永明 董立红 张丽虹 范成文 李文和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98-101,共4页
介绍了糯玉米的国内外生产历史与现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糯玉米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分析几年来糯玉米的发展情况,阐述了糯玉米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在糯玉米的发展过程中要根... 介绍了糯玉米的国内外生产历史与现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糯玉米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分析几年来糯玉米的发展情况,阐述了糯玉米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在糯玉米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因时、因地、逐步扩大。进行多用途糯玉米的育种,使糯玉米向纵深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中国 地方品种 糯玉米 产业化 育种 生产历史 现状
下载PDF
优质白糯玉米新品种鲜糯2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16
12
作者 广 陈永欣 +3 位作者 韩永明 董立红 张中东 李文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5,共3页
鲜糯2号玉米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9年以自选系N9908作母本,自选系N990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白糯玉米杂交种。经2000~2004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稳... 鲜糯2号玉米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9年以自选系N9908作母本,自选系N990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白糯玉米杂交种。经2000~2004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稳产高效,适宜在很多玉米种植区种植,且可以清种,复(套)种,春、夏、冬播种,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的理想品种,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鲜糯2号 品种选育
下载PDF
黑色糯玉米新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永欣 广 +2 位作者 韩永明 董立红 李文和 《农产品加工(下)》 2008年第11期19-22,共4页
介绍了黑(果皮)糯玉米新种质材料的创新、特征特性,以及黑色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新黑糯玉米品种授粉后的上色过程及最佳采收期的确定,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黑色糯玉米 种质资源 创新利用
下载PDF
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措施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冬梅 张伟 +6 位作者 姜春霞 王晓娟 刘化涛 杨柯 闫六英 刘恩科 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37,共12页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耕作覆盖 土壤环境 产量
原文传递
晋鲜糯玉米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永欣 广 +2 位作者 董立红 陈琳 李文和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037-1041,共5页
介绍了晋鲜糯玉米系列品种晋单(糯)41号、鲜糯2号、晋鲜糯6号、晋糯8号、鲜甜2号、晋糯5号、晋糯10号这7个品种的选育过程、选育方法、品种特征特性以及各品种推广模式、品种应用情况,可为糯玉米育种和种植加工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糯玉米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推广应用
下载PDF
几个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广 郭耀东 +2 位作者 郑联寿 韩永明 董立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利用不同来源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秃尖度、穗粒重、穗行数等10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穗长、穗行数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 利用不同来源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秃尖度、穗粒重、穗行数等10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穗长、穗行数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其余8个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在糯玉米的育种中,GCA高的自交系不一定能组配出SCA高的杂交组合,但高SCA的杂交组合中一定有GCA高的亲本。试验材料中,GCA高的自交系为N9603,N9605,N9606,SCA高的杂交组合为N9605×N9604,N9608×N9606,N9608×N9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遗传参数 性状特征
下载PDF
晋单(糯)4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被引量:13
17
作者 广 张亚波 +5 位作者 陈永欣 李彦良 胡奋山 阮福林 李文和 武秀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0-32,共3页
晋单 (糯 ) 4 1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996年以自选系N96 0 3作母本 ,自选系N96 0 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黄糯玉米杂交种 ,经 1997~ 2 0 0 0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品质分析 ,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 晋单 (糯 ) 4 1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996年以自选系N96 0 3作母本 ,自选系N96 0 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黄糯玉米杂交种 ,经 1997~ 2 0 0 0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品质分析 ,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高产稳产 ,适宜在我国玉米种植区种植 ,且可以单种 ,复 (套 )种 ,春、夏、冬播种 ,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以及糯玉米糁、糯玉米面、糯淀粉等深加工的理想品种 ,种植密度为每公顷 4 5 0 0 0~ 5 2 5 0 0株[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选育 推广 晋单糯41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下载PDF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永欣 广 +2 位作者 李彦良 张中东 阮福林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17,49,共4页
本文利用选自不同来源的 5个糯玉米自交系 ,用Griffing方法 ( 4 )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粒重、穗行数、小区产量等 15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 :除穗长、穗行数... 本文利用选自不同来源的 5个糯玉米自交系 ,用Griffing方法 ( 4 )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粒重、穗行数、小区产量等 15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 :除穗长、穗行数的SCA外 ,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穗长、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其余 13个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 ,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 ;在糯玉米的育种中 ,GCA高的自交系不一定能组配出SCA高的杂交组合 ,但高SCA的杂交组合中一定有GCA高的亲本。本试验材料中 ,GCA高的自交系为N960 3、N960 5、N960 6,SCA高的杂交组合为N960 5×N960 4、N960 8×N960 6、N960 8×N96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遗传规律 农艺性状 配合力 遗传参数
下载PDF
冷凉区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冬梅 姜春霞 +6 位作者 张伟 王晓娟 刘化涛 杨柯 闫六英 刘恩科 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228,242,共8页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6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设置了6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6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设置了6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0.8,32.1m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4.3,16.3mm。(2)不同耕作处理土壤紧实度差异主要在15cm内,条耕平均为常规旋耕的2.6倍,免耕第1年土壤紧实度最高,为常规耕作的4.6倍,以后逐年下降。(3)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日平均地温降低0.2,0.1℃(5cm)和0.8,0.3℃(10c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日平均地温降低0.7,0.4℃(5cm)和1.5,1.0℃(10cm)。(4)保护性耕作3年后,免耕和条耕平均较常规旋耕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5g/kg(覆膜)和1.2g/kg(不覆膜);保护性耕作5年后,土壤培肥效应更加明显。(5)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产4.4%和6.9%,且条耕+二元覆盖经济产量显著大于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目前来说,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培肥土壤、稳产高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条耕+二元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 旱地玉米 保护性耕作 土壤环境 产量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晋糯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永欣 广 +3 位作者 韩永明 董立红 李文和 阮福林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7期117-118,共2页
本文介绍了晋糯8号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情况、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旨在供人们参考利用。
关键词 黑糯玉米 晋糯8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