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32例,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Ⅰb型20例,Ⅱa型12;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患者36例,其中Ⅱb型16例,Ⅲ型20例。肥胖组38例(BMI大于30),非肥胖组(BMI小于等于30)30例。高龄组(年龄大于等于80岁)32例,非高龄组(年龄小于80岁)36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即可维持正常血压。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失血总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即为隐性失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87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量149mL,平均隐性失血量722mL,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7.1%和82.9%,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DHS组与PFNA组间、男女组间和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术后失血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术后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大于非高龄组。结论隐性失血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予以关注并及时补充血容量,手术方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应特别重视高龄患者的隐性失血,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
文摘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76.4±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32例,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Ⅰb型20例,Ⅱa型12;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患者36例,其中Ⅱb型16例,Ⅲ型20例。肥胖组38例(BMI大于30),非肥胖组(BMI小于等于30)30例。高龄组(年龄大于等于80岁)32例,非高龄组(年龄小于80岁)36例。所有病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即可维持正常血压。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失血总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即为隐性失血量。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87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量149mL,平均隐性失血量722mL,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7.1%和82.9%,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DHS组与PFNA组间、男女组间和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术后失血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术后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大于非高龄组。结论隐性失血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予以关注并及时补充血容量,手术方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应特别重视高龄患者的隐性失血,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