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 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概要 被引量:142
1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胡盛寿 +43 位作者 郑哲 樊静 马文君 马涵萍 王运红 王建 王虹剑 王首正 王清 王璐 方坤 白京京 白雪珂 冯佳禹 宁小晖 任心爽 刘刚 安云强 苏小婷 李希 李萍 张小艳 张丹薇 陈伯望 陈斯鹏 林娜 罗明尧 罗勤 金泽健 郑珊珊 郑黎晖 赵明霞 胡志成 胡爽 郜言 饶辰飞 郭清芳 温乃杰 谢勇泉 翟玫 薛云飞 尹畅 杨娜 史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41-1064,共24页
近年来,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控,治疗,科研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仍面临挑战:(1)心血管病医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配置不均的情况依然存在;(2)先进诊疗技术快速推广,但机构... 近年来,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控,治疗,科研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仍面临挑战:(1)心血管病医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配置不均的情况依然存在;(2)先进诊疗技术快速推广,但机构间应用规模和患者预后差异明显,对质量监管提出新要求;(3)部分疾病的诊疗流程持续改善,但距离质量改进目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且有待应用到其他领域和基层医院;(4)院内死亡率等处于较低水平,但异质性依然突出,且需要引入非医嘱离院和再住院等全面评价。总的来说,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从工作组织体系,监测评价机制,改进干预行动等方面扎实推进,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医疗资源 医疗服务能力 医疗质量 质控指标
下载PDF
“烟囱”技术在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的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2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2 位作者 李全明 黎明 何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保留重要分支动脉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8名第一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附近、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保留重要分支动脉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收治的8名第一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重要分支附近、腔内修复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在DSA下对夹层第一破口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行腔内隔绝的同时,以"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的血流。术后2周行螺旋CT检查,观察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I型内漏发生,2例发生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术后随访2~10个月,主动脉内支架型人工血管位置良好,左颈动脉内"烟囱"支架保持通畅,无移植物相关的漏血发生。2例左锁骨下动脉延迟性返血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2周消失,1例随访5个月持续存在,但为微量且有减少趋势。结论 "烟囱"技术可以为第一破口位于弓部重要分支动脉附近的动脉夹层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主动脉弓部血管重建开放手术带来的大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腔内修复术 烟囱技术
原文传递
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3
3
作者 舒畅 +4 位作者 施俊哲 葛建军 罗明尧 魏民新 方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杂交技术(Hybrid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杂交技术(Hybrid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以国内实践为主,结合文献报道形成了本专家共识,旨在阐明Hybrid主动脉弓修复术分型、技术优势、所需硬件条件和团队要求,以及针对各型Hybrid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基本流程等方面提出规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技术 主动脉弓 专家共识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4
作者 罗明尧 舒畅 周晓 《肿瘤药学》 CAS 2011年第3期162-165,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对于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其发生率更高。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引发致命性后果,从而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拟对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作一总结,并...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对于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其发生率更高。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引发致命性后果,从而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拟对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作一总结,并对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认识,做好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被引量:15
5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2 位作者 李全明 黎明 何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44-1046,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60例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34~71岁,平均43.7岁。合并大量血胸27例,截瘫1...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60例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34~71岁,平均43.7岁。合并大量血胸27例,截瘫1例,急性肾衰竭7例,腹腔干严重缺血10例,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缺血10例,下肢严重缺血5例。患者均行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术中成功植入64个带膜支架。结果术后患者均存活并获随访,随访时间3~86个月。术前合并大量血胸者胸腔积血在术后28d~3个月完全消失;合并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在术后1~9d恢复正常;合并内脏动脉和下肢严重缺血患者术后1~14d逐渐恢复血供;截瘫患者自术后4h下肢肌力开始恢复。术后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真腔已恢复,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支架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39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2
6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2 位作者 姜晓华 李全明 黎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根治术、转流减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介入治疗15例,根治手术9例,转流手术15例。结果手术均一次性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死亡率0%,下腔...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根治术、转流减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介入治疗15例,根治手术9例,转流手术15例。结果手术均一次性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死亡率0%,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4.8(5~24)cmH2O。所有病例术后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消退。随访32例,13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11例可从事轻度体力劳动,8例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但生活可自理。1例胸腔积液反复出现,术后1年基本消失,遗留胸廓塌陷。1例根治术后复发,拒绝再次手术治疗,随后失访。结论介入治疗逐渐成为B-CS的首选术式,但根治术和转流术等外科术式也各有其适应证和不可替代性。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病理类型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最佳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必要性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14
7
作者 方坤 罗明尧 舒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6-759,共4页
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为获得更好的近端锚定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结果,需要尽可能地保留或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随着各类腔内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方式得到广泛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逐步拓宽,并... 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为获得更好的近端锚定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结果,需要尽可能地保留或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随着各类腔内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方式得到广泛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逐步拓宽,并不断朝着更微创、更可靠的趋势发展。本文介绍了旁路血管转流或转位、烟囱技术、潜望镜技术、预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等血管重建方法的特点,每种血管重建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劣势。在临床应用中,应该通过对血管解剖、病变类型和解剖、术者对各类血管重建技术的熟练程度、患者耐受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选择最适合的个体化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假体和植入物 左锁骨下动脉 重建
原文传递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3
8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杨航 +3 位作者 罗明尧 马艳云 周洲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5,共7页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并结合国人遗传性胸主动脉病基因检测数据和中国心血管外科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形成了本共识,旨在阐述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胸主动脉病诊断及筛查中的作用,以及明确诊断后针对各种类型胸主动脉病患者提出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 基因检测 临床诊疗 个体化 专家共识
下载PDF
1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经验 被引量:10
9
作者 罗明尧 王水云 +7 位作者 宋云虎 尹朝华 孙宏涛 孙欣 徐楠 许建屏 王巍 胡盛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1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的118例HOCM患者,其中男69例,女49例,平均年龄(464-13)岁,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扩大Mo...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11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的118例HOCM患者,其中男69例,女49例,平均年龄(464-13)岁,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扩大Morrow手术,术前、术后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常规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术前查明的心脏合并疾病,必要时同期施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室间隔最大厚度为(254-7)mm,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阳性率100%。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30d病死率0.8%(1/118),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手术前后LVOT峰值压差平均为(924-22)和(134-10)mmHg(1mmHg=0.133kPa,P=0.000),心功能NYHA分级分别为2.9±0.6和1.24-0.4(P=0.000)。术后除1例患者仍存在轻度SAM现象外,余均消失;二尖瓣均为无反流、微量或者少量反流。同期进行其他心脏手术45例(38.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1例,室内阻滞或左前分支阻滞26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一过性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2例。本组术后随访1~27个月,平均(74-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均为I~Ⅱ级,无死亡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手术治疗HOCM安全有效。根据其解剖特点,严格实施各部位的外科操作,能够有效地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外科手术 扩大Morrow手术 肌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明尧 舒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3-676,共4页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广义地涵盖了自腹主动脉至全下肢主干动脉的闭塞病变,治疗对策主要是依靠外科重建血流。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包括各种外科转流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笔者经广泛查阅近10余...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广义地涵盖了自腹主动脉至全下肢主干动脉的闭塞病变,治疗对策主要是依靠外科重建血流。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包括各种外科转流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笔者经广泛查阅近10余年相关的临床报道,对治疗该类疾病的各主要术式的疗效、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主动脉 髂动脉 开放性手术 腔内治疗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主动脉急症患者诊治的建议 被引量:8
11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9 位作者 方坤 田川 张瑛 薛云飞 赵嘉伟 李毅清 吴龙 刘隽炜 邱雪峰 董念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1-337,共7页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爆发,恰逢主动脉急症高发的冬春时节,而主动脉急症大多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紧急处理。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下,疫期主动脉急...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爆发,恰逢主动脉急症高发的冬春时节,而主动脉急症大多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紧急处理。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之下,疫期主动脉急症患者的诊疗需制订全新的流程。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和正确救治意识,既让主动脉急症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又能避免救治期间可能发生的院内疫情传播,是急诊科、心外科、血管外科等相关学科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呼吁各医疗单位在严格遵守政府和医院感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医疗实践,在"疫情防控为重,严防院内感染,确诊COVID-19患者首选保守"的前提下,提倡"择期手术适当推迟,限期手术术前隔离排查,急诊手术严格防护"的诊治原则,同时针对COVID-19疫期主动脉急症患者的急诊科接诊、病房收治、术前准备、术中防护、术后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主动脉急症 手术
下载PDF
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宏涛 王水云 +4 位作者 罗明尧 宋云虎 尹朝华 宋民 胡盛寿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明确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适应症,评价改良扩大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手术)治疗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阜外医院心外科手术治疗的74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资料... 目的明确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适应症,评价改良扩大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改良Morrow手术)治疗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阜外医院心外科手术治疗的74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资料,其中5例符合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标准,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3(22~43)岁,静息和运动激发试验后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P)平均为29.4(13~49)mmHg和105.2(91-124)mmHg,二尖瓣为少量(4例)或少中量(1例)返流。手术为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通过门诊、电话随诊。结果本组围手术期存活率100%,手术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70.4分钟(35-157分钟),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02.6分钟(49-225分钟)。患者术后LVOT压差平均为3.75mmHg(0--8mmHg),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二尖瓣为无返流4例,少量返流1例。平均随访11(4-20)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功能I~II级,无死亡或再次手术。结论运动激发试验用于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筛选有利于避免漏诊,改良Morrow手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隐匿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早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运动激发试验 扩大Morrow手术
原文传递
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被引量:7
13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3 位作者 李全明 黎明 何昊 李鑫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29-532,共4页
目的 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为35~70岁,平均年龄(47±9)岁... 目的 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为35~70岁,平均年龄(47±9)岁,双侧胸腔积液11例(40.7%),单纯左侧胸腔积液13例(48.1%),单纯右侧胸腔积液3例(11.1%),其中合并心包积液2例(7.4%),术前血氧饱和度均低于90%.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处理包括控制血压、心率和控制性抽吸、引流胸腔积液等方法.结果 全组27例患者均接受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2例术后假腔立即消失.3例出现I型内漏,1例移植物渗血.术后需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29.6%),所有患者的胸腔积液于术后28 d至3个月完全吸收,其中术后胸腔积液进行性增加的6例(22.2%)进行了穿刺抽液(5例,18.5%)和置管引流(1例,3.7%),胸水最终消失.随访时间6~78个月,平均(30±20)个月,CTA示内漏均于3个月内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膜增厚(6例,22.2%)、左肺不张(2例,7.4%)、左侧胸腔实变并胸廓塌陷(2例,7.4%).结论 腔内修复对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对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应及早手术,对合并严重呼衰的患者术后应进行合理的胸水抽吸或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胸腔积液 腔内修复 低氧血症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的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戚悠飞 舒畅 +3 位作者 罗明尧 方坤 张文波 肖占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变化。方法:收集10例Stanford A型AD患者术中获取的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与10例脑死亡捐献手术中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的正常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用Westernb...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变化。方法:收集10例Stanford A型AD患者术中获取的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与10例脑死亡捐献手术中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的正常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膜层弹性蛋白表达;用EVG弹力纤维染色分析两组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及含量。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性蛋白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0.32±0.07)vs.(1.12±0.17),t=6.722,P=0.003]。EVG染色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和排列紊乱,弹力板层断裂、丢失,而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排列紧密、有序,弹力板结构完整,层次分明;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85762.8±106.2)vs.(164482.8±161.4),t=5.902,P<0.001]。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含量在AD与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层均呈明显正相关(r=0.953、0.973,均P<0.001)。结论:StanfordA型AD患者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含量下降,弹力纤维形态和结构紊乱,该改变可能在AD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弹性蛋白 弹性组织
原文传递
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弓部主动脉病变的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15
作者 舒畅 +4 位作者 施俊哲 葛建军 罗明尧 魏民新 方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18-24,共7页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Hybrid技术(或称杂交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病变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传统的外科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术均存在不足,将两种技术相融合的Hybrid技术(或称杂交技术)则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临床实践,以国内专家实践为主,结合文献报道形成了本专家共识。旨在阐明Hybrid主动脉弓修复术分型、技术优势、所需硬件条件和团队要求,以及针对各型Hybrid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基本流程等方面提出规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技术 主动脉弓
下载PDF
复方泛影葡胺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罗明尧 舒畅 《中南药学》 CAS 2009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关键词 复方泛影葡胺 迟发型过敏反应
下载PDF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基因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航 罗明尧 +3 位作者 殷昆仑 陈前龙 常谦 周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4-306,共3页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以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夹层为特征,可发生于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等多种疾病,其共同特点是主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高,必须通过手术置换损伤部位动脉而...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以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夹层为特征,可发生于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等多种疾病,其共同特点是主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高,必须通过手术置换损伤部位动脉而避免发生致命性动脉瘤破裂。这些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临床表型重合,仅靠临床症状往往难以区分确诊。这种情况下,基因检测在患者症状完全表现之前即可明确诊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针对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基因检测,主要采用基因组合测序的方法,其检测结果对于患者的早期、明确诊断和家属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主动脉疾病 基因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明尧 王水云 +4 位作者 孙宏涛 尹朝华 孙欣 宋云虎 胡盛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8-601,共4页
目的评价扩大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特点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 目的评价扩大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扩大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特点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3—60(45.4±15.8)岁,左心室流出道(1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峰值压差为68~149(105.1±25.9)mmHg(1mmHg=0.133kPa),术前心电图示5例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合并其他异常,如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室性早搏、ST—T段波形改变、异常Q波等。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扩大Morrow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出院后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围术期死亡2例,死因均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的8例中,4例行二尖瓣行换瓣术,其余4例的二尖瓣为无反流(2例)、微少量反流(2例),SAM征均消失,术后LVOT压差为0~31(13.6±9.7)mmHg。该8例患者于扩大Morrow术后6d~7个月置人永久起搏器,未合并其他并发症。随访4~72(19.4±22.1)个月,1例于术后71个月因起搏器电压低,返院更换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I一Ⅱ级,无远期死亡。结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扩大Morrow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须重视术前心电图异常改变,尤其是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生,应及时安装永久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明尧 王水云 +7 位作者 尹朝华 孙宏涛 宋云虎 于存涛 钱向阳 郑哲 王巍 胡盛寿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97-601,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采用扩大Morrow手术+心内赘生物清除术+受累心瓣膜置换术治... 目的探讨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采用扩大Morrow手术+心内赘生物清除术+受累心瓣膜置换术治疗7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1~55(39.80±13.60)岁。术后观察手术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峰值压差、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死亡。细菌性赘生物位于二尖瓣瓣叶7例、主动脉瓣瓣叶4例、室间隔1例;均为多发性,赘生物直径2~19 mm。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3例、松鼠葡萄球菌生长1例。术后发生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未予特殊处理。术后LVOT峰值压差、左心房内径均低于或小于术前;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9(13.00±17.19)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无再次手术或死亡。结论扩大Morrow手术+受累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HOCM患者,其早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扩大Morrow手术 二尖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原文传递
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8
20
作者 舒畅 罗明尧 +3 位作者 李全明 姜晓华 黎明 周建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9-592,共4页
目的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 目的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核性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1例。结果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脾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失败,改为开腹手术治疗,另外8例直接行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18d,平均(10±5)d,本组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27±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无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缺血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脏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而腔内治疗则是一种有前途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外科手术 人工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