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6
1
作者 胡耿东 翁建丰 +2 位作者 洪维聪 立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15-16,共2页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近年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几年来共收治310例GCS3~8分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2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近年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几年来共收治310例GCS3~8分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29例(9.4%),因急性脑肿胀引起10例(34.5%),因迟发性血肿引起18例(62.1%),其他原因1例(3.4%);其中急性脑肿胀者死亡10例(34.5%),迟发性血肿者死亡6例(20.7%),总死亡16例(55.2%),植物生存2例(6.9%),重残3例(10.3%),轻残5例(17.2%),恢复正常生活者3例(10.3%)。结论急性脑肿胀与迟发性血肿引起的脑膨出预后不同,前者死亡率几乎达100%,而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只要处理及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肿 脑膨出
下载PDF
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 被引量:7
2
作者 胡耿东 翁建丰 +2 位作者 洪维聪 立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7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外伤 颅内血肿 诊治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血浆HMGB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立峰 +2 位作者 翁建丰 陈隽 董晓巧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HMGB1浓度。结果: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31例(27.7%)。血浆HMGB1浓度(6.4±2.8)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0.3)nig/ml(P<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HMGB1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42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HMGB1浓度(OR=1.117,95%CI=1.056~1.269,P<0.01)是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HMGB1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76,95%CI=0.712~0.869,P<0.001),且判定血浆HMGB1浓度7.2ng/ml,对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71.0%的灵敏度和61.7%的特异度。结论:脑外伤后血浆HMGB1浓度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脑外伤 预后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外伤性肠穿孔诊治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洪维聪 翁建丰 +2 位作者 胡耿东 王冲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8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总结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5年l2月外伤性肠穿孔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进行剖腹探查,进行一期肠修补50例,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16例,肠吻合外置4例。术后一期愈合64例,切口感染... 目的:总结外伤性肠穿孔的诊治方法及经验。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5年l2月外伤性肠穿孔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进行剖腹探查,进行一期肠修补50例,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16例,肠吻合外置4例。术后一期愈合64例,切口感染5例,死亡1例;未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正确的手术方式、有效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术后早期应用抗生素、静脉营养药物,是影响肠穿孔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肠穿孔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T管拔除后胆漏的诊治与预防 被引量:3
5
作者 洪维聪 胡耿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36期5461-5462,共2页
关键词 T管 胆漏 诊治 预防
下载PDF
血浆瘦素水平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立峰 陈隽 +2 位作者 俞文华 董晓巧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年第4期284-285,34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与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1.43%和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脑出血 预后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检测血浆IL-11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立峰 陈隽 +1 位作者 董晓巧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77-579,共3页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白介素-11(IL-1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正常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白介素-11(IL-1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正常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IL-11浓度。结果: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31例(27.7%)。血浆IL-11浓度(25.8±10.4)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3.2)pg/ml(P<0.001)。入院时GCS评分与血浆IL-11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IL-11浓度(OR=1.231,95%CI=1.110~1.349,P<0.01)是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IL-11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98,95%CI=0.704~0.875,P<0.001),且判定血浆IL-11浓度截止值为27.4pg/ml,对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有80.7%的灵敏度和74.1%的特异度。结论:脑外伤后血浆IL-11浓度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1 脑外伤 预后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内脂素基因-1535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8
作者 翁建丰 陈隽 +1 位作者 立峰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揭示慈溪市汉族脑外伤患者内脂素基因-1535 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浆内脂素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98例年龄及性别均配对的体检健康者,采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基因型... 目的:揭示慈溪市汉族脑外伤患者内脂素基因-1535 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浆内脂素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98例年龄及性别均配对的体检健康者,采用聚合酶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基因型,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浆内脂素及CRP浓度,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酶切后可见内脂素基因-1535 C>T位点有TT、TC和CC三种基因型。经卡方检验,脑外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方差分析,CC基因型患者血浆内脂素或CRP浓度均显著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均P<0.01),而CT和TT基因型患者血浆内脂素或CRP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CRP浓度与血浆内脂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慈溪市汉族脑外伤患者内脂素基因-1535 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浆内脂素和CRP浓度显著相关,可能参与外伤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脂素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外伤 C-反应蛋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立峰 +2 位作者 翁建丰 陈隽 董晓巧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揭示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共123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脑出血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对照组静脉血... 目的:揭示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共123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脑出血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抵抗素(resistin)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协方差分析显示,脑出血组血浆抵抗素浓度(27.1±10.2)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8.9±2.5)ng/ml(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抵抗素浓度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显著负相关(t=-5.107,P〈0.001),是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9,95%CI=1.065~1.53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抵抗素浓度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19,95%CI=0.731~0.886,P〈0.001),且判定血浆抵抗素浓度27.4ng/ml,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81.3%的灵敏度和76.9%的特异度。结论:脑出血后血浆抵抗素浓度升高,可能参与脑损伤的炎症反应,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脑出血 预后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