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塑限黏土击实曲线分析及预测
1
作者 秦刘洋 张芹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选取广西地区高塑限黏土进行室内击实试验,分析了击实曲线干、湿两侧土样的结构变化,并采用四参数方程进行拟合与预测。结果表明:击实曲线形状与击实功类型密切相关,曲线干侧呈现疏松或密实的絮状结构,湿侧则为分散结构。通过最优含水... 选取广西地区高塑限黏土进行室内击实试验,分析了击实曲线干、湿两侧土样的结构变化,并采用四参数方程进行拟合与预测。结果表明:击实曲线形状与击实功类型密切相关,曲线干侧呈现疏松或密实的絮状结构,湿侧则为分散结构。通过最优含水率附近的有限试验数据可以推导出完整的全压实曲线,在已知全压实曲线参数的情况下,只需一个0%含水率的击实试验点,即可准确预测该土样在其他击实功下的完整全压实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塑限黏土 击实试验 微观结构 全压实曲线 四参数方程
下载PDF
基于NCBI数据库的皮氏不动杆菌分子分型及blaOXA基因分析
2
作者 曹小利 吴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分析全球皮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序列分型(ST)及blaOXA基因分布,为感染防控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spera软件从NCBI批量下载所有皮氏不动杆菌基因组序列(截止日期为2023年11月30日),并使用perl脚本从下载的gbk文件中批量... 目的分析全球皮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序列分型(ST)及blaOXA基因分布,为感染防控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spera软件从NCBI批量下载所有皮氏不动杆菌基因组序列(截止日期为2023年11月30日),并使用perl脚本从下载的gbk文件中批量提取菌株元信息。使用自制的Perl程序从每个皮氏不动杆菌基因组序列文件中提取该基因的核苷酸编码序列作为分析数据库。从网站下载不动杆菌属7个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序列作为查询数据库进行BLASTN比较分析,确定每个基因组的ST。从NCBI病原细菌耐药基因数据库下载耐药基因blaOXA的核苷酸序列,采用自我编写的AMRG软件进行blaOXA基因的分布分析。结果共获取305株皮氏不动杆菌的基因组,主要分离自1990年至2020年,分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5年分离率最高。美国、中国、德国的分离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29.5%(90株)、15.7%(48株)、13.4%(41株)。180株(59.0%)标本来源为人类,其中,痰液[42株(23.3%)]、血液[27株(15.0%)]和皮肤软组织[15株(8.3%)]位居前三位。305株皮氏不动杆菌共鉴定出79种ST,其中,ST93(14.4%)、ST64(12.1%)和ST63(11.8%)占比较高。美国、中国、德国分别以ST64、ST63、ST93流行分布为主。305株皮氏不动杆菌中除6株不携带blaOXA基因外,其余299株菌共携带31种blaOXA变异体,其中252个blaOXA基因具有碳青霉烯酶水解活性,另有146株携带blaOXA-500基因。结论皮氏不动杆菌全球流行分布存在地域差异,D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的高度流行提示其潜在多药耐药趋势,值得临床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氏不动杆菌 流行分布 blaOXA 序列分型
下载PDF
瓜尔胶处理铝土矿矿泥强度特性及微观机制
3
作者 施航向 蒙剑坪 +1 位作者 颜荣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3,共8页
生物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土壤处理及改良材料,即使使用量很小,也能对土体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对不同胶土比(0%、1%、1.5%和2%)瓜尔胶处理的铝土矿矿泥试样进行了界限含水率测试、快剪试验、... 生物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土壤处理及改良材料,即使使用量很小,也能对土体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对不同胶土比(0%、1%、1.5%和2%)瓜尔胶处理的铝土矿矿泥试样进行了界限含水率测试、快剪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和扫描电镜(SEM)等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聚合物的增加,铝土矿矿泥的液塑限及抗剪强度均有所提高,其中2%瓜尔胶含量的铝土矿泥液限提升了26%,黏聚力提升了182%。NMR试验表明了瓜尔胶能够使铝土矿矿泥试样的含水量增大,且其内部会出现大孔隙。而SEM图证实了瓜尔胶和铝土矿矿泥颗粒形成瓜尔胶—铝土矿矿泥基质,从而提高了液塑限及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液塑限 瓜尔胶 微观机制 铝土矿矿泥
下载PDF
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
4
作者 廖希玮 高硕 +4 位作者 张燕 沈瀚 周万青 吴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537-541,共5页
目的分析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谱系、序列分析(ST)、克隆群(CCs);采用多... 目的分析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谱系、序列分析(ST)、克隆群(CCs);采用多重PCR进行血清分型;采用E-Test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23株菌株分属2个谱系,以谱系Ⅱ为主,共12株(52.2%);分为8个ST分型,其中ST8为优势ST型,占39.1%;分为7个CCs(CC87、CC1、CC3、CC5、CC224、CC11和CC8),优势CC型为CC8,共9株(39.1%);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ActA、hlyA、mpl、plcA、plcB和prfA)和inlA、inlB基因;23株菌株均检出fosX耐药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tet(M)和dfrG耐药基因;血清群分为1/2a、1/2b及4b,以1/2a为主,共13株(56.5%);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敏感,仅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耐药菌株。结论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较低,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是其致病性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血清型 毒力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