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甘草药汁炮制引入的主要活性成分助力黄药子的减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宋玲玲 王君明 +5 位作者 段雅倩 何庆文 张天柱 王彦嵋 巫晓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69-2376,共8页
目的:探究经甘草药汁炮制引入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苷(LQ)、甘草酸(GA)对黄药子毒性成分黄独素B(DB)诱导主要毒性肝毒性的减毒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在前期发现甘草药汁制法能够对黄药子主要毒性肝毒和止咳祛痰主要功效起到减毒增效作... 目的:探究经甘草药汁炮制引入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苷(LQ)、甘草酸(GA)对黄药子毒性成分黄独素B(DB)诱导主要毒性肝毒性的减毒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在前期发现甘草药汁制法能够对黄药子主要毒性肝毒和止咳祛痰主要功效起到减毒增效作用且炮制减毒机制涉及引入炮制辅料药甘草汁的主要活性成分LQ和GA以及对DB含量的抑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DB与LQ和GA联用前后小鼠肝损伤敏感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肝组织病理的检测分析综合验证引入的主要活性成分LQ和GA对DB诱导的主要毒性肝毒的减毒作用。此外,围绕DB肝毒的主要机制炎症和氧化损伤,初探其减毒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DB给药致使小鼠血清ALT、AST、AL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变性,并伴有炎性浸润及血管瘀血,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肝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p-Ak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而经LQ、GA干预均在不同程度上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异常(P<0.05,P<0.01)。值得注意的是,对ALT、AST水平的逆转程度分析,LQ比GA对DB诱导的肝毒性的减毒作用分别高3.3%和2.8%;对ALP水平分析,GA比LQ对DB诱导的肝毒性的减毒作用高7.1%;对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F-κB、COX-2分析,LQ比GA对DB诱导肝脏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分别高3.2%和2.5%;对抗氧化信号通路核心分子Nrf2分析,GA比LQ对DB诱导肝脏抗氧化水平低下的上调作用高18.2%。结论:LQ和GA均能够对DB诱导的肝毒性起到减毒作用;减毒机制涉及抑制NF-κB/COX-2信号介导的肝脏炎症反应并增强转录因子Nrf2介导的抗氧化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汁活性成分引入 甘草炮制黄药子 成分减毒 甘草苷 甘草酸 黄独素B
原文传递
生地黄抗抑郁性别差异研究
2
作者 巫晓慧 王君明 +7 位作者 秦玲玉 张天柱 李亚敏 张月月 龙冰玉 何庆文 宋玲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5326-5336,共11页
该文首次基于复合中医阴虚内热证型的经典抑郁症模型评价生地黄抗抑郁作用的性别差异特点及其机制。采用目前相对更公认也是应用最广的甲状腺素致阴虚内热模型复合经典抑郁症模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综合建立阴虚内热证型抑郁... 该文首次基于复合中医阴虚内热证型的经典抑郁症模型评价生地黄抗抑郁作用的性别差异特点及其机制。采用目前相对更公认也是应用最广的甲状腺素致阴虚内热模型复合经典抑郁症模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综合建立阴虚内热证型抑郁症模型,并利用雌、雄小鼠同时给药,结合对雌、雄动物滋阴清热指标、常规抗抑郁药效测试指标、反映抑郁症发病和防治机制的一些重要生物分子的检测分析及抗抑郁药效与滋阴清热功效和生物机制的关联分析,综合评定生地黄对于阴虚内热证型抑郁症的抗抑郁作用性别差异特点及其机制。生地黄对雌、雄模型小鼠都表现出抗抑郁作用且其抗抑郁效果表现出性别差异性,其中对雌性的抗抑郁效果优于雄性;生地黄对雌性海马神经元损伤、神经核阳性区域、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升高效果优于雄性。此外,给药生地黄还显著逆转雌、雄模型小鼠海马核因子(NF)-κB/环氧合酶2(COX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通路蛋白表达的异常上调。生地黄对于雌性阴虚内热证型抑郁症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果优于雄性,其抗抑郁性别差异机制可能涉及改善神经元损伤并增强神经可塑性;生地黄对于阴虚内热证型抑郁症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COX2/NLRP3通路以减少神经元损伤并增强神经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生地黄 阴虚内热型抑郁症 抗抑郁 滋阴清热 神经可塑性
原文传递
生地黄药汁炮制降低雷公藤肝毒性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宋玲玲 王君明 +4 位作者 弓明珠 秦玲玉 巫晓慧 何庆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51-2256,共6页
目的:探讨生地黄药汁制法炮制对雷公藤诱导的肝毒性的减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雷公藤生品组(2 g/kg)、生地黄药汁制雷公藤1、2倍剂量组(2、4 g/kg)、清水制雷公藤组(2 g/kg)和生地黄药汁辅料组(1 g... 目的:探讨生地黄药汁制法炮制对雷公藤诱导的肝毒性的减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雷公藤生品组(2 g/kg)、生地黄药汁制雷公藤1、2倍剂量组(2、4 g/kg)、清水制雷公藤组(2 g/kg)和生地黄药汁辅料组(1 g/kg),各组均灌胃相应药物,1次/d,连续28 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媒,通过对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病理的检测分析,初步评价其减毒作用;进一步借助蛋白免疫印迹法及试剂盒方法,通过对肝凋亡相关蛋白及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分析,评价其减毒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雷公藤生品组致使小鼠肝脏系数、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出现肝细胞变性,并伴有炎性浸润及血管瘀血,显著上调肝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水平,下调肝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P<0.01),而经1、2倍剂量生地黄药汁制雷公藤炮制品干预后均在不同程度上逆转了上述指标的异常(P<0.01,P<0.05)。结论:生地黄药汁制雷公藤可能通过抑制肝促凋亡蛋白、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抗凋亡蛋白及抗氧化防御从而发挥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汁制法 生地黄 雷公藤 肝毒性 凋亡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防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