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闻与法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机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院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8年第7期45-47,共3页
-
文摘
一个在战场上打过多年仗的老兵,在一次街头追击战中,抓获了一个趁战乱盗财物的小偷。可一个记者在他写的报道中,却颠倒了两者的身份,误把老兵当成了贼.老兵具状控告说他受到了诽谤。那家报纸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法庭的审讯。最后,以庭外和解的方式解决,由报纸付给老乒一万美元赔偿名誉损失。一个生意人,被一家报纸谴责为“盗窃大王”。被谴责者以诽谤罪向法院起诉,到后来,双方同意庭外和解,报纸向他的宽容者提供了二万五千美元. 一位作家的个人生活,曾被一家报纸的一位专栏文章写作者,写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辛辣恶毒的攻击.其后,作家以诽谤罪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付给他七万五千美元的损毁赔偿金。一位汽车修理工,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被谴责为非法从事拖曳汽车业务.在查清他确实清白无罪之后,经陪审团裁定,从电视台获得四万美元的赔偿金. 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其特征都是触犯了诽谤法。可以说,没有那一个新闻单位,不论它是属于印刷传播领域内的或是属于播送传播领域内的,都很难避免遭到以这样或那样的诽谤罪名提出的起诉.必然地,新闻传播单位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做辩护工作,这其中,有些辩护是十分有效的,有些则只能是部分地有效.可不管怎样说,为着应付这类讼案,新闻单位在财政开支上必然要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 为此,对在各类传播媒介中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来说,
-
关键词
庭外和解
专栏文章
汽车修理工
传播领域
中从事
汽车业务
电视节目
提起公诉
无辜者
赔偿数额
-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2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7年第9期50-51,共2页
-
文摘
防止联系上的失误最令记者感到恼火的经历是,当他就某一项重大报道任务与编辑部办公室进行联系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一无所知。结果是必然导致记者不能及时掌握报社布置此项任务的意图,记者也必定弄不清已经发生了些甚么情况,这就有可能极大地挫伤记者的采访热情。这种联系上的失误,在印刷和播送传播媒介中,是常有的。
-
关键词
新闻材料
要闻版
新闻专业
电子传播
在现场
美国共和党
昂城
接班者
新闻机构
梅里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新闻与法律
- 3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8年第9期43-44,42,共3页
-
文摘
特权辩护新闻单位享有对官方活动进行真实、公正报道的特权。这里所说的官方活动,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而且还应把立法、司法及其它一些处理公共事务或由公职身份、官方名义进行的活动都包括在内。然而,这些活动往往又被形形色色的屏障所掩盖。记者要想写出准确翔实的报道,还必需多方探究。
-
关键词
政府机构
纽约时报
公众利益
电视节目
国会图书馆
法律用语
美国宪法
州里
美国最高法院
民事诉讼法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新闻与法律
- 4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8年第12期43-31,共2页
-
文摘
新闻自由在美国,要获得更大程度的新闻自由,还得从许多方面继续进行极为艰苦的斗争。新闻界中一些重要的新闻机构,当着面临强迫他们泄露新闻来源的源泉时,都曾借助“保护新闻自由的法律”来保护与之有关的新闻工作人员。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借助法律支持公众有权了解政府活动事务的规定,争取把依法“应予公开的会议”和“应予公开的记录”公诸于众。在国家一级,虽然已经有一个联邦新闻报道自由法,可在实际上新闻工作人员运用得很少,原因是它异常繁琐费解,适用范围又非常有限。而且,迄今为止,在一些讼案中。
-
关键词
新闻自由
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
新闻机构
新闻来源
五角大楼文件案
法律支持
政府活动
纽约时报
职业道德准则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5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7年第3期47-48,共2页
-
文摘
死新闻或活新闻在一则静态新闻里,比如纽约城拖船工人罢工持续4天之后,午后报纸在要闻版的传统处理方法,是根据剪报资料和有线通讯社供稿进行改编。通常,读者读到的将是这样的消息:纽约3500名拖船工人的罢工今天已进入第5天,但仍未出现解决的迹象。拖船工会组织与资方代表已商定。
-
关键词
要闻版
剪报资料
传统处理方法
工会组织
入第
工人罢工
工会代表
经理人员
智力劳动
正常航行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6
-
-
作者
陈泰志
约翰.何汉白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6年第8期48-49,共2页
-
文摘
接近采访对象没有哪一个专业记者,是靠不无学术,哗众取宠,搞阴谋诡计或其它种种恶作剧,从而博得名记者的称号的。毫无疑问,记者如同医院的护士,学校里的教师,保安部门的警察、消防队员,甚至侦探一样,都是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才作出了受人尊敬的贡献的。记者在履行分派给他的采访任务时,只有当用直接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行不通,才可以考虑改变策略,用其它方式去接近。许多重大新闻线索其所以能迅速被猎获。
-
关键词
采访对象
新闻线索
采访任务
背景材料
消防队员
报道题材
新闻价值
新闻主题
新闻工作者
闻中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7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6年第12期39-40,共2页
-
文摘
磁带录音机记者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电子传播工具磁带录音机,无论是与采访对象正式交谈或是在无拘无束中进行非正式的交谈,都是非常有用的。可有些较为保守的印刷传播媒介记者,仍习惯于沿用新闻记者的传统基本工具——作笔记。这是因为,他们耽心录音机会干扰他们的坦率交谈,或者认为录音会对他们讨论的主题造成某种妨碍,从而不愿使用它。事实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头面人物,不管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当着他们有某些重大事情需要向记者发布的时候,为着准确起见。
-
关键词
磁带录音机
采访对象
传播工具
磁带记录
报道领域
新闻采访
电子传播
政治新闻
新闻稿件
赖斯顿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8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机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6年第5期48-49,共2页
-
文摘
吉里·米勒在佛罗里达州刚刚采访完已经宣判的一桩凶杀案件。可在采访结束之后,他一直陷人默默沉思之中,他感到案情有些模糊不清,值得怀疑。对大多数庸碌无为、表现平常的记者说来,每当他们遇到模糊不清、捉摸不准的材料时,往往是弃置一旁,在报道中不予引用,就算万事大吉了。可他不一样,他一直在思考那个家伙到底犯罪没有?为何犯罪?蹲在监狱里将会想些甚么?米勒是一个感觉敏锐的人。他感到他有责任去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案情弄清楚。他这样作。
-
关键词
吉里
凶杀案件
陷人
《独立报》
迈阿密先驱报
新闻题材
美国新闻
《华盛顿邮报》
新闻事业
《每日新闻》
-
分类号
G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9
-
-
作者
陈泰志
约翰.何汉白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6年第7期49-50,共2页
-
文摘
记者如何开展工作要鉴别一个记者是庸碌的或出色的,那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必定花很多的时间去做那些在某些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日常例行工作;而且在他做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争取做得尽可能地完备。可那些庸碌无为的记者则拒绝做那些具体工作。他们不认真阅读每天的报纸,不仔细核对人名和地名,不注意把一些从表面看来是不关紧要的细节询问清楚;
-
关键词
采访对象
例行工作
新闻价值
采访任务
《太阳报》
发生现场
新闻题材
消息来源
空闲时间
新闻来源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新闻与法律
- 10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8年第11期45-46,共2页
-
文摘
隐私权利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努力,已经认定,凡是在个人能力无法控制或不是出于个人意愿而发生的某些事情,可根据“隐私权”的定义寻求保护。在纽约州,这项权利在早期也还只是不成文法,其后才逐步形成法律条文。虽然,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支持应维护个人的隐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明确、具有权威性的专门法规,因而各州在具体实施上也还是很不一致的。
-
关键词
司法机关
专门法规
个人意愿
个人私事
纽约州
神圣不可侵犯
侮辱性
美国最高法院
保护范围
纽约时报
-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新闻与法律
- 11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8年第8期41-42,共2页
-
文摘
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 从理论上讲,在这类讼案中,为发表这则新闻曾参与过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应承担责任,并有可能成为讼案中的主体人物。可在实践上,不管怎样说,诉讼涉及的主要目标仍是那一新闻机构。通常,从产权所有人、发行人到它的一大批工作人员,都有可能卷入讼案的被告队伍之中。颇有名望的编辑,知明度较大的专栏作家、评论家及其它一些名望较高的工作人员,同普通工作人员比起来。
-
关键词
产权所有人
新闻机构
普通工作人员
专栏作家
新闻真实
明度
记录材料
辩护理由
管具
站得住脚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新闻与法律
- 12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6-47,共2页
-
文摘
新闻自由法新闻界人士对联邦政府的新闻自由法感到高兴的人很少。实施了四年之后,报纸总编辑协会作的一次调查,在一百二十三人中,只十六个人的回答曾运用过这个法律;或者扬言要运用这个法律作手段,去撬开联邦政府中那些难以打交道的办事机构,从他们手中获取到新闻报道材料。(引自《编者与发行人》,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第十二页)。
-
关键词
新闻界人士
新闻自由
报道要求
纽约时报
大陪审团
九六
新闻来源
一九
联邦法院
迈阿密先驱报
-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的采访生活
- 13
-
-
作者
约翰.何汉白
陈泰志
-
出处
《新闻知识》
1987年第6期49-49,共1页
-
文摘
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从编辑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无论是一般性的报道任务.抑或是特殊性的报道任务,如科学、军事方面的一些事件,记者如果在采访风纪上发生问题,通常总是来自于不严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怎样说,在这些报道领域——警察总署、市政厅、地方检察官的办公室、法院及其它地方,记者发生问题,通常都是由于掺杂进某项被收买了的任务,背离了他应遵循的准则。合伙采访有两种类型的合伙采访——允许的和不允许的。前一类大都是一些头等重要的新闻,如对总统、外国统治者或宗教界的一位名人的访问。
-
关键词
报道领域
军事方面
电子传播
传播系统
内客
大城市
成本系统
合伙关系
共同兴趣
弱小者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