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砂预处理钛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吾凡别克.巴合提 米拉.巴合提 +2 位作者 董棣文 阿依古丽.土尔地 王富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7年第4期354-360,426,共8页
目的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技术,在不同粗糙度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like carbon film,DLC),并对类金刚石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电化学腐蚀行为及生物学行为... 目的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技术,在不同粗糙度医用钛合金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like carbon film,DLC),并对类金刚石薄膜的膜-基结合力、电化学腐蚀行为及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基底材料喷砂预处理对于表面制备的类金刚石薄膜是否是一种有效改性方法。方法通过不同粒度的Al2O3在一定条件下喷砂钛合金表面,制备出不同粗糙度表面的钛合金片,采用PECVD技术在其表面制备类金刚石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拉曼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表面性能测试仪和电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利用MTT比色法、荧光染色法进行薄膜表面生物学行为的评价。结果将DLC沉积在喷砂预处理的钛合金表面,可以明显增强类金刚石的膜-基结合力,最高达到45N;耐腐蚀性研究中,表面沉积DLC的钛合金实验组腐蚀电位均正向大于未沉积DLC的钛合金组(P<0.05);生物学行为研究中,在60#Al2O3喷砂处理钛合金表面沉积DLC的S60实验组细胞增殖状况最佳,明显大于未喷砂S0组(P<0.05)。结论将钛合金基底喷砂预处理后沉积DLC,可以提高类金刚石薄膜的膜-基结合力、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是一种有效的医用钛合金表面改性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类金刚石薄膜 喷砂 粗糙度 膜-基结合力 耐腐蚀性 增殖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稳定性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米拉·巴合提 斯琴高娃 +3 位作者 吾凡别克·巴合提 周晓慧 帕孜来提 迪丽努尔·阿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应用稳定性垫治疗的效果。方法TMD患者30例,戴稳定性垫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量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吞咽时...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应用稳定性垫治疗的效果。方法TMD患者30例,戴稳定性垫治疗3个月后评定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量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吞咽时右侧颞肌前束(right anterior temporalis,RTA)、右侧咬肌(right masseter muscle,RMM)、右侧二腹肌前腹(righ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RDA)、右侧胸锁乳突肌(right sternocleidomastoid,RSCM)、左侧颞肌前束(left anterior temporalis,LTA)、左侧咬肌(left masseter muscle,LMM)、左侧二腹肌前腹(lef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LDA)、左侧胸锁乳突肌(left sternocleidomastoid,LSCM)肌电活动;分别于治疗前、戴垫即刻和治疗3个月后测量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最大紧咬时RTA、RMM等肌电活动,并计算ICP最大紧咬时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nterior temporalis asymmetry,ASTA)、咬肌不对称性指数(masseter muscle asymmetry,ASMM)。结果治疗3个月后,显效3例,有效27例,有效率为100%;治疗前、戴垫即刻、治疗3个月后,ICP位最大紧咬时RTA[(138.94±10.19)、(134.84±8.35)、(130.49±10.97)μV]、LTA[(145.93±9.98)、(137.37±8.33)、(131.92±11.34)μV]、RMM[(158.03±7.45)、(154.20±4.98)、(153.39±5.41)μV]、LMM[(165.10±7.25)、(156.32±4.76)、(154.99±5.03)μV]肌电幅值均逐渐降低(P<0.05),RSCM、LSCM、RDA、LDA肌电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垫即刻、治疗3个月时ICP位最大紧咬时ASTA[(1.96±0.91)%、(2.30±0.98)%]、ASMM[(1.29±0.32)%、(1.34±0.42)%]均低于治疗前[(5.14±1.83)%、(4.25±1.30)%](P<0.05);治疗3个月时,MPP位RTA[(49.69±1.85)μV]、LTA[(49.48±2.28)μV]、RMM[(45.43±0.83)μV]、LMM[(45.12±0.89)μV]、RDA[(45.17±0.83)μV]、LDA[(45.33±0.75)μV]肌电幅值均低于治疗前[(51.05±1.73)、(51.38±2.24)、(46.38±0.74)、(46.11±0.92)、(47.97±0.82)、(48.28±0.78)μV](P<0.05),RSCM、LSCM肌电幅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牙合]垫 肌电图
原文传递
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帕孜来提 斯琴高娃 +3 位作者 买尔旦·马合木提 周晓慧 米拉·巴合提 迪丽努尔·阿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于修复前、初戴义齿及修复后1、3、6个月,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分别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于修复前、初戴义齿及修复后1、3、6个月,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分别进行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检测,记录并计算其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结果下颌姿势位时,义齿初戴和修复后1个月时患者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二腹肌前腹肌电幅值大于修复前(P<0.05),双侧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患者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明显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和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双侧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均高于修复前(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3、6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低于修复前(P<0.05),修复后1个月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初戴及修复后1、3、6个月时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小于修复前(P<0.05),二腹肌前腹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时间需≥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 TCE KENNEDY AVA EA
原文传递
氮掺杂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吾凡别克.巴合提 马嘉平 +3 位作者 米拉.巴合提 阿依古丽.吐尔地 董棣文 祖力卡尔江.阿合买提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9-12,I0004,共5页
目的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含氮类金刚石薄膜(DLC∶N),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量仪、拉曼... 目的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含氮类金刚石薄膜(DLC∶N),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量仪、拉曼光谱仪对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组成元素和表面润湿性进行表征;利用MTT比色法、荧光染色法进行生物学行为的评价。结果成骨细胞在掺氮类金刚石薄膜(DLC∶N)表面不论是增殖黏附状态还是细胞数量都优于其他实验组(<0.05)。结论在DLC中加入氮元素,能够提升其生物相容性,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氮掺杂 黏附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口腔研究生不同操作姿势位对头颈肌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晓慧 斯琴高娃 +3 位作者 米拉.巴合提 帕孜来提 李想 迪丽努尔.阿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口腔操作姿势位下口腔研究生头颈肌的肌电活动。方法:选取口腔研究生志愿者40名,平均年龄24.9岁,应用Bio EMG^(TM)Ⅱ肌电图仪,测量在自然头颈姿势位(P_0位)、坐姿低头15°位(P_1位)、坐姿低头45°位(...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口腔操作姿势位下口腔研究生头颈肌的肌电活动。方法:选取口腔研究生志愿者40名,平均年龄24.9岁,应用Bio EMG^(TM)Ⅱ肌电图仪,测量在自然头颈姿势位(P_0位)、坐姿低头15°位(P_1位)、坐姿低头45°位(P_2位)、右偏头45°位(P_3位)下,受试者下颌姿势位时的颞肌前束(TA)、咬肌(MM)、胸锁乳突肌(SCM)及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性指数。结果:P_0位与P_1位相比较,头颈肌的电位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_0位与P_2、P_3位的头颈肌肌电幅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_0位与P_3_位的SCM不对称性指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姿势位时,头颈部肌群在不同的口腔操作姿势体位的肌电活动有差异,不良口腔操作姿势位可能会影响头颈部肌群正常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操作姿势 头颈肌 肌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