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
5
1
作者
邱思婷
米
慧
珊
+1 位作者
高会
翟水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306-8314,共9页
硅是湿地系统元素循环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全硅的分布特征与湿地土壤-植物系统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于2016年1—12月,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
硅是湿地系统元素循环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全硅的分布特征与湿地土壤-植物系统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于2016年1—12月,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3种植物类型湿地的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硅的年平均含量依次为197.67、201.21、210.33 mg/g,表现为由陆向海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季节上均呈现秋冬高于春夏的趋势;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上部土层(0—30cm)高于下部土层(30—60cm)。经统计分析发现,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机质显著负相关(P<0.05),与含水率和pH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除短叶茳芏湿地外,其余2种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效硅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及其分布特征,旨在揭示湿地土壤全硅水平在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生长影响下的变化过程,为本研究区的硅素研究补充关键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硅
分布特征
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及交错带植硅体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米
慧
珊
高会
+2 位作者
翟水晶
孙志高
何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湿地既是"碳汇"也是"碳源",研究发现,碳可以被长久稳定地封存在植硅体内,不同植物的植硅体封存碳的能力有明显差异。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芦苇群落、短叶茳芏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及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种植...
湿地既是"碳汇"也是"碳源",研究发现,碳可以被长久稳定地封存在植硅体内,不同植物的植硅体封存碳的能力有明显差异。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芦苇群落、短叶茳芏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及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种植物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含量和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PhytOC含量在纯群落和交错带的差异,为研究植物竞争和碳循环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受水文条件、植物生长和空间扩展等影响,闽江河口湿地植物PhytOC含量整体表现为近岸区高于近海区,PhytOC储量表现为纯群落高于交错带。PhytOC含量依次表现为芦苇纯群落(4.14 mg/g) > 交错带芦苇(3.67 mg/g) > 与芦苇交错的短叶茳芏(3.08 mg/g) > 互花米草纯群落(2.70 mg/g) > 与互花米草交错的短叶茳芏(1.96 mg/g) > 交错带互花米草(1.86 mg/g) > 短叶茳芏纯群落(1.75 mg/g)。短叶茳芏与芦苇相互扩展中短叶茳芏植物整体及各器官PhytOC含量均升高,而与互花米草相互扩展时短叶茳芏除了根系、茎以外各器官PhytOC含量均下降。3种植物各器官在交错带中PhytOC储量分配比明显不同于纯群落,根系PhytOC储量的分配比上升,提高了根系竞争力。芦苇、短叶茳芏、互花米草通过植硅体封存的碳储量分别占植物碳储量的0.27%、0.15%和0.07%,但植物间的扩展过程影响了植物的PhytOC储量,其中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形成的交错带中短叶茳芏下降幅度最高(56.29%),互花米草下降幅度最低(26.15%)。由此可见,植物的空间扩展对植物PhytOC含量、储量以及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都有一定的影响,短叶茳芏在与芦苇和互花米草竞争时分别采取不同的PhytOC分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碳
植物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扩展中铁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3
作者
米
慧
珊
翟水晶
+4 位作者
高会
何涛
孙志高
田莉萍
胡星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2,共10页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植物系统铁(Fe)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不同湿地土壤Fe含量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植物系统铁(Fe)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不同湿地土壤Fe含量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垂直方向上土壤Fe含量上层(0~30cm)高于下层(30~60 cm),且交错带湿地变化趋势与芦苇湿地大体一致;这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差异和生长植物类型有关;而且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也导致土壤Fe含量周期性淹水湿地(A样带)>长期性淹水湿地(B样带).不同植物地下根系Fe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短叶茳芏Fe含量与根系Fe储量分配比整体高于芦苇,而芦苇地上部分Fe储量分配比高于短叶茳芏.芦苇与短叶茳芏在空间相互扩展过程中,芦苇Fe含量及累积能力在周期性淹水湿地中均提高,短叶茳芏则下降,而长期淹水环境下芦苇根系Fe累积能力下降,短叶茳芏则通过适应淹水环境提高Fe累积能力来抗衡芦苇的空间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
土壤-植物系统
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闽江河口潮滩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
被引量:
1
4
作者
邱思婷
高会
+1 位作者
米
慧
珊
翟水晶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80,共7页
为了研究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的分布,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长区、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生长区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中,设置采样地,在2016年每月的18~24日中的某一日...
为了研究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的分布,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长区、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生长区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中,设置采样地,在2016年每月的18~24日中的某一日,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效硅含量并计算其储量,分析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闽江河口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各月0~60 cm深度各土层土壤有效硅质量比平均值相对最大,为441.51 mg/kg,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404.14 mg/kg)和芦苇群落生长区(322.92 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平均值依次减小;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0~60 cm深度土壤有效硅储量相对最大,为238.37 g/m^2,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226.36 g/m^2)和芦苇群落生长区(170.43 g/m^2)的0~60 cm深度土壤有效硅储量依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硅
芦苇群落
短叶茳芏群落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题名
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
5
1
作者
邱思婷
米
慧
珊
高会
翟水晶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306-831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14)。
文摘
硅是湿地系统元素循环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全硅的分布特征与湿地土壤-植物系统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于2016年1—12月,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对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3种植物类型湿地的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短叶茳芏、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交错带、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全硅的年平均含量依次为197.67、201.21、210.33 mg/g,表现为由陆向海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季节上均呈现秋冬高于春夏的趋势;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上部土层(0—30cm)高于下部土层(30—60cm)。经统计分析发现,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机质显著负相关(P<0.05),与含水率和pH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除短叶茳芏湿地外,其余2种湿地土壤全硅含量与有效硅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含量和储量及其分布特征,旨在揭示湿地土壤全硅水平在不同类型湿地植被生长影响下的变化过程,为本研究区的硅素研究补充关键数据。
关键词
土壤全硅
分布特征
湿地
闽江河口
Keywords
total Silic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tland
Min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及交错带植硅体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米
慧
珊
高会
翟水晶
孙志高
何涛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01114)
福建省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2016J01184)
+1 种基金
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项目(批准号:2016R1032-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湿地既是"碳汇"也是"碳源",研究发现,碳可以被长久稳定地封存在植硅体内,不同植物的植硅体封存碳的能力有明显差异。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芦苇群落、短叶茳芏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及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这3种植物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Carbon,简称PhytOC)含量和储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PhytOC含量在纯群落和交错带的差异,为研究植物竞争和碳循环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受水文条件、植物生长和空间扩展等影响,闽江河口湿地植物PhytOC含量整体表现为近岸区高于近海区,PhytOC储量表现为纯群落高于交错带。PhytOC含量依次表现为芦苇纯群落(4.14 mg/g) > 交错带芦苇(3.67 mg/g) > 与芦苇交错的短叶茳芏(3.08 mg/g) > 互花米草纯群落(2.70 mg/g) > 与互花米草交错的短叶茳芏(1.96 mg/g) > 交错带互花米草(1.86 mg/g) > 短叶茳芏纯群落(1.75 mg/g)。短叶茳芏与芦苇相互扩展中短叶茳芏植物整体及各器官PhytOC含量均升高,而与互花米草相互扩展时短叶茳芏除了根系、茎以外各器官PhytOC含量均下降。3种植物各器官在交错带中PhytOC储量分配比明显不同于纯群落,根系PhytOC储量的分配比上升,提高了根系竞争力。芦苇、短叶茳芏、互花米草通过植硅体封存的碳储量分别占植物碳储量的0.27%、0.15%和0.07%,但植物间的扩展过程影响了植物的PhytOC储量,其中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形成的交错带中短叶茳芏下降幅度最高(56.29%),互花米草下降幅度最低(26.15%)。由此可见,植物的空间扩展对植物PhytOC含量、储量以及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都有一定的影响,短叶茳芏在与芦苇和互花米草竞争时分别采取不同的PhytOC分配机制。
关键词
植硅体碳
植物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河口
Keywords
PhytOC
plant spatial expansion
marsh
Min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Q949.714.2 [生物学—植物学]
Q948.3
原文传递
题名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扩展中铁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
3
3
作者
米
慧
珊
翟水晶
高会
何涛
孙志高
田莉萍
胡星云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2,共10页
基金
福建省财政厅
科技厅资助项目(2016J01184)
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点项目(2016R10321)
文摘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植物系统铁(Fe)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不同湿地土壤Fe含量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垂直方向上土壤Fe含量上层(0~30cm)高于下层(30~60 cm),且交错带湿地变化趋势与芦苇湿地大体一致;这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差异和生长植物类型有关;而且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也导致土壤Fe含量周期性淹水湿地(A样带)>长期性淹水湿地(B样带).不同植物地下根系Fe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短叶茳芏Fe含量与根系Fe储量分配比整体高于芦苇,而芦苇地上部分Fe储量分配比高于短叶茳芏.芦苇与短叶茳芏在空间相互扩展过程中,芦苇Fe含量及累积能力在周期性淹水湿地中均提高,短叶茳芏则下降,而长期淹水环境下芦苇根系Fe累积能力下降,短叶茳芏则通过适应淹水环境提高Fe累积能力来抗衡芦苇的空间扩展.
关键词
铁
土壤-植物系统
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河口
Keywords
iron
soil-plant systems
spatial expansion
marsh
Min River
分类号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闽江河口潮滩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
被引量:
1
4
作者
邱思婷
高会
米
慧
珊
翟水晶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出处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14)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的分布,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生长区、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群落生长区和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中,设置采样地,在2016年每月的18~24日中的某一日,采集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效硅含量并计算其储量,分析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闽江河口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各月0~60 cm深度各土层土壤有效硅质量比平均值相对最大,为441.51 mg/kg,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404.14 mg/kg)和芦苇群落生长区(322.92 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平均值依次减小;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0~60 cm深度土壤有效硅储量相对最大,为238.37 g/m^2,芦苇+短叶茳芏群落生长区(226.36 g/m^2)和芦苇群落生长区(170.43 g/m^2)的0~60 cm深度土壤有效硅储量依次减小。
关键词
土壤有效硅
芦苇群落
短叶茳芏群落
闽江河口
Keywords
soil available silicon
Phragmites australis community
Cyperus malaccensis community
the Min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S153.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硅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邱思婷
米
慧
珊
高会
翟水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及交错带植硅体碳分布特征研究
米
慧
珊
高会
翟水晶
孙志高
何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原文传递
3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扩展中铁含量变化特征
米
慧
珊
翟水晶
高会
何涛
孙志高
田莉萍
胡星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16年闽江河口潮滩土壤有效硅含量和储量
邱思婷
高会
米
慧
珊
翟水晶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