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167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邹飞 韵致 +4 位作者 王洪立 吕飞舟 马晓生 夏新雷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 :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 目的 :总结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构成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14年8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67例、平均年龄49.5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女性∶男性比例为1.17∶1,167例患者中75.6%存在疼痛症状,40.1%存在感觉障碍,34.9%存在运动障碍,4.4%合并有大小便功能障碍。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中有120例神经鞘瘤,34例脊膜瘤,其他类型肿瘤相对较少。神经鞘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3±1.3岁,脊膜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5±2.6岁;神经鞘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脊膜瘤患者女性∶男性比例为5.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47.9%),脊膜瘤好发于胸段(35.3%)。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根性疼痛症状所占比例分别为67.5%和35.3%,感觉障碍症状为28.2%和76.5%,肌力减退症状为25.6%和73.5%,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P〈0.001)。神经鞘瘤和脊膜瘤的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体积在10cm3以内的亚组分析中,神经鞘瘤的平均体积为(3.5±2.2)cm^3,脊膜瘤的平均体积为(2.3±1.8)cm^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脊膜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神经鞘瘤大;神经鞘瘤好发于胸腰段,脊膜瘤好发于胸段;神经鞘瘤的症状以根性疼痛为主,脊膜瘤的症状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硬膜下肿瘤 病理类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老年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晓生 韵致 +4 位作者 杨硕 姜建元 吕飞舟 夏新雷 王洪立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年龄≥70岁)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22例)与后路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年龄≥70岁)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22例)与后路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临床症状主观改善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2.7±0.5)h明显长于后路组(1.9±0.3)h(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90.0±50.4)ml少于后路组(160.7±40.5) ml(P<0.05).前路组住院时间(10.3±2.5)d少于后路组(15.7±3.6)d(P<0.05).前路组分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后路组[(14.7±0.8)、(13.8±1.2)分,(P<0.05)],但末次随访JOA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14.8±1.2)分,后路组:(14.7±1.8)分,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手术组的NDI评分均比后路组低.41例影像学随访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16例前路未达到骨性融合,在术后1年随访时均达到骨性融合标准,前路组中有4例出现钛网下沉(<3 mm). 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肢体功能恢复时间、颈部功能评估方面前者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排除前路融合手术禁忌的前提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不失为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平山病患者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护理措施的改进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懿 梁静娟 韵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34,共4页
目的提高平山病患者手术与康复效果。方法将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60例平山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组成医护小组,术前护理中融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强... 目的提高平山病患者手术与康复效果。方法将行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60例平山病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改进组在此基础上组成医护小组,术前护理中融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术后强化、细化和量化体位护理、术区护理、取骨区护理及功能锻炼等。结果改进组术后取骨区疼痛评分、抑郁评分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2个月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颈椎前路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康复护理
下载PDF
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疗效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韵致 孙驰 +4 位作者 马晓生 夏新雷 王洪立 吕飞舟 姜建元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融合范围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接受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75例,根据融合远端终止节段分为C7组(n=48)和T1组(n... 目的探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融合范围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接受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疾病患者75例,根据融合远端终止节段分为C7组(n=48)和T1组(n=27)。随访观察比较2组再次手术率、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及神经功能。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资料及同组术前术后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诊断、再次手术病例原因归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全部患者的再次手术率为9.3%,2组的再次手术率分别为C7组8.3%、T1组11.1%。2组术后颈椎前凸角(CL)、术后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同时期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结论在应用累及颈胸交界段的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时,无论前路融合范围跨过C7/T1与否,对于手术预后、颈椎序列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在中短期内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胸椎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