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敏 姚建蓉 +3 位作者 杨帆 刘坪 黄伟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8期933-93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Wan 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31日,搜集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 目的系统评价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Wan 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31日,搜集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含11个RCT,共1 0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可以降低术后恶心的发生率[RR=0.50,95%CI(0.39,0.65),P<0.000 01],呕吐发生率[RR=0.39,95%CI(0.29,0.52),P<0.000 01]、恶心和呕吐(PONV)发生率[RR=0.37,95%CI(0.30,0.46),P<0.000 01],以及救援止吐治疗率[RR=0.34,95%CI(0.19,0.62),P=0.000 5]。结论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可以有效减少剖宫产术后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所致恶心和呕吐的发生。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剖宫产 术后恶心呕吐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64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尹如铁 +2 位作者 谢丹 肖萍 李芬琴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s,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共诊治子宫体恶...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s,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4例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共诊治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2 243例,其中ESS患者64例,占2.9%(64/2 243),平均年龄为44.6岁(17~66岁)。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不规则阴道出血(50.0%,32/64)和子宫增大(54.7%,35/64)。22例患者行术前诊断性刮宫或宫颈赘生物活检,14例(14/22)病理确诊,术前诊断率为63.6%。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5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44例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3例仅行病灶挖除术。按FIGO(2010年)手术病理分期,完成全面分期手术患者中Ⅰ期28例(63.6%,28/44),Ⅱ期8例(18.2%,8/44),Ⅲ期5例(11.4%,5/44),Ⅳ期3例(6.8%,3/44)。15例(23.4%,15/64)患者术后未加辅助治疗,32例(50%,32/64)补充了术后化疗,8例(12.5%,8/64)患者术后行化疗+放疗,仅2例(3.1%,2/64)术后加用了孕激素治疗。9例患者术后失访,其余患者随访至今,中位随访时间29月(2~73月),目前均无复发征象。结论 ESS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率低,诊断性刮宫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孕激素治疗应作为术后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是否需要补充放化疗目前尚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子宫间质肉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卵巢粒层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FOXL2基因c.402C→G突变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游小林 尹如铁 +3 位作者 李克敏 李雷 杨开选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7-859,共3页
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CST)的主要类型,发病率为0.05/100000~1.7/100000,是1组低度恶性、晚期复发的功能性肿瘤。病理类型分为成人型及幼年型,成人型占95%,多发生于中年或绝经... 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GCT)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CST)的主要类型,发病率为0.05/100000~1.7/100000,是1组低度恶性、晚期复发的功能性肿瘤。病理类型分为成人型及幼年型,成人型占95%,多发生于中年或绝经后妇女;幼年型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其发病机制不详,近期发现,在大多数成人型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粒层细胞瘤 FOXL2基因 临床病理特征 G突变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功能性肿瘤 绝经后妇女 成人型
原文传递
宫颈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肖萍 尹如铁 +2 位作者 王丹青 李清丽 《华西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通过对1例原发于宫颈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的资料及相关文献的复习,全面介绍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收治1例罕见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以"胎盘部... 目的通过对1例原发于宫颈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的资料及相关文献的复习,全面介绍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对收治1例罕见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以"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为主题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及PubMed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患者术后化学疗法后,目前情况良好,已随访3年,无复发及转移征象。2011年9月1日前,CNKI数据库共报道300余例PSTT病例,PubMed数据库共160余例,其中有2例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罕见,易误诊,往往需要宫颈活组织检查或宫颈搔刮才能确诊。结论原发于宫颈部位的PSTT的预后是否遵循PSTT尚需收集更多的病例证实。PSTT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通常需要通过诊断性刮宫、活组织检查甚至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PSTT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多数患者病灶清除后可治愈,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宜选择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EMA-CO)方案或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顺铂(EMA-EP)方案进行化学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宫颈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原文传递
足月产后绒毛膜癌10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肖萍 尹如铁 +2 位作者 谢丹 王丹青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6-698,共3页
目的分析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其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0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根据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10例患... 目的分析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其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0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根据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10例患者中Ⅰ期2例,Ⅲ期7例,Ⅳ期1例。按照2000年FIGO预后评分系统评分,低危型2例,高危型8例。②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联合化疗,4例患者因耐药而更换方案。2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手术治疗。③9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随访6个月到5年,无疾病复发征象。1例自行停药后病情加重,经多方案治疗后仅获得部分缓解,再次自行停治疗半年后死亡。结论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是一种少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恶性程度高,耐药是提高治愈率的最大挑战。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癌 足月产 预后
原文传递
CLIC1、IGFBP7在完全性葡萄胎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6
作者 肖萍 尹如铁 +2 位作者 谢丹 李克敏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内氯离子通道1(CLIC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完全性葡萄胎(CHM)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本院收治的77例葡萄胎(HM)患者的石蜡组织中P57KIP2的表达,筛选出CHM... 目的探讨细胞内氯离子通道1(CLIC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完全性葡萄胎(CHM)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本院收治的77例葡萄胎(HM)患者的石蜡组织中P57KIP2的表达,筛选出CHM患者。采用IHC法检测CHM患者的石蜡组织中CLIC1和IGFBP7的表达。结果①77例HM中CHM 66例(85.71%),其中14例(21.21%)进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②CHM恶变组中CLIC1的表达高于良性转归组(P=0.014),恶变组中IGFBP7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转归组(P=0.002)。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LIC1与IGFBP7的表达无相关性(P=0.76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FBP7低表达是CHM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OR=8.493〔95%置信区间(CI):1.878~8.401〕;血清hCG〉5×105 mIU/mL是CHM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OR=11.251(95%CI:1.731~73.151)。④CLIC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最佳截断点为10.5分,灵敏度为42.90%,特异度为94.20%。IGFBP7的AUC=0.764,最佳截断点为7.0分,灵敏度为64.30%,特异度为78.80%。将两个指标串联结合,预测CHM恶变的灵敏度21.42%,特异度100%;将两个指标并联结合,灵敏度85.71%,特异度71.15%。结论 CLIC1的表达上调、IGFBP7的表达下调在CHM的恶变中起重要作用,但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并联结合两指标的IHC结果预测CHM的恶变的准确性较单一指标有所提高。结合临床高危因素,有望成为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葡萄胎 细胞内氯离子通道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转归
原文传递
热疗联合三代铂类药物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谢丹 尹如铁 +2 位作者 李克敏 肖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热疗分别联合三代铂类药物即顺铂(DDP)、卡铂(CBP)、奥沙利铂(OXA)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KOV3细胞采用热疗(42℃)或常温(37℃)联合不同浓度的DDP(终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20.0μg/mL... 目的探讨热疗分别联合三代铂类药物即顺铂(DDP)、卡铂(CBP)、奥沙利铂(OXA)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KOV3细胞采用热疗(42℃)或常温(37℃)联合不同浓度的DDP(终浓度分别为0、1.25、2.5、5.0、10.0、20.0μg/mL)、CBP及OXA(终浓度均为0、2.5、5.0、10.0、20.0、40.0μg/mL)处理,MTT法检测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SKOV3细胞经相应处理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变化。结果 DDP、CBP、OXA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增殖呈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42℃热疗能增强铂类药物对SKOV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DDP、CBP、OXA对卵巢癌细胞株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271±0.096)μg/mL、(37.609±0.779)μg/mL、(28.328±0.698)μg/mL,42℃热疗联合上述铂类药物后IC50分别为(2.075±0.244)μg/mL、(19.591±0.453)μg/mL、(19.089±0.424)μg/mL,增敏倍数分别为2.075±0.244、1.92±0.044、1.484±0.039(P<0.05),其中对DDP的增敏效果最显著;在三代铂类药物中,热疗均能下调ERCC1mRNA的表达(P<0.05),且CBP下调最显著;热疗联合CBP、OXA作用于SKOV3时均能下调Survivin mRNA的表达(P<0.05),其中OXA组更显著,但DDP联合热疗对Survivin mRNA表达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联合三代铂类药物能增强铂类药物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加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其增敏机制可能与下调ERCC1mRNA和Survivin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SKOV3 热疗 ERCC1 SURVIV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