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东海海域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39
1
作者 俞存根 陈小庆 +2 位作者 宋海棠 宁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593-3604,共12页
依据1998年5月(春季)在东海26°00′N~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大陆架春季共有虾类52种,... 依据1998年5月(春季)在东海26°00′N~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大陆架春季共有虾类52种,已鉴定的43种,隶属于13科27属,其中优势种有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长角赤虾Metapenaepsislong irostris、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东海大陆架春季虾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低盐生态群落、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以30°00′N为界限,30°00′N以北站位普遍较低,以南站位较高,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南部和鱼山渔场。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的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舟山渔场以北,整个海区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大陆架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东海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33
2
作者 童春富 +1 位作者 张衡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共6页
2005年4月对长江口全区域潮下带共10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5个生态类型,种类数较少,河口外缘站位种类数多于口内站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5.035g/m2(... 2005年4月对长江口全区域潮下带共10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5个生态类型,种类数较少,河口外缘站位种类数多于口内站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5.035g/m2(湿重);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平均生物量显著降低;口外缘站位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口内站位。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决定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群落聚类、标序分析显示,春季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明显,完全符合目前长江口支、港、槽“三级分汊”的空间格局。其中,北支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混合高盐水种类为主,而南支则以淡水和半咸水种类为主。南支的南北槽分界处内外站位的群落差异也由盐度决定,因为靠近口内的群落均受长江冲淡水影响较大;而口外站位群落则受咸淡水影响。南支的南北港分界点内外的群落差异则主要受长江来水的影响,原因在于处在港分界点以内的群落所在区域,直接受长江来水的冲刷,底质环境极不稳定;而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所在区域由于河口上段的诸多明暗沙体的阻挡,水势较为稳定,所以底质环境较稳定,从而使得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出现了更多的沙蚕等底质环境类型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潮下带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 被引量:33
3
作者 童春富 +3 位作者 谢志发 刘文亮 高伟 陆健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944-4952,共9页
2006年1月在崇明岛西端的潮间带湿地进行了一项生态工程,经过土方工程的区域被选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区,因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较大破坏,在其周边未受干扰区设立对照样点。试图通过群落重建群的研究分析3个问题:(1)在群... 2006年1月在崇明岛西端的潮间带湿地进行了一项生态工程,经过土方工程的区域被选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区,因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较大破坏,在其周边未受干扰区设立对照样点。试图通过群落重建群的研究分析3个问题:(1)在群落恢复过程中不同的生态学指标如何变化?(2)群落演替过程中什么先增长,生物量还是复杂性?(3)是否可以选择生态学指标以利于演替过程中3类不同增长模式(生物量、网络结构和信息量)的识别?多变量分析用于检验被干扰区群落是否已经得到恢复。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能质(exergy)和结构能质(Specific exergy)用于分析演替过程中群落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物种随时间的更替与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物种丰富度增长迅速,而且对照区和演替区的物种组成非常相似。演替进行1个月左右之后,演替区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超过了对照区。能质和结构能质提供了群落结构发展的有用信息,但仍然缺乏鉴别系统所处信息状态的能力。多样性分析结果可以从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得到很好地解释。总体而言,干扰的空间尺度决定了群落的恢复特征,如果干扰区域明显小于周边未受干扰的区域,那么群落的复杂性(信息量和网络结构)将先于生物量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指标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演替 潮间带 长江口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群聚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小庆 俞存根 +2 位作者 宋海棠 宁平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4期50-58,共9页
利用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法,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 利用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法,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虾类群聚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到的71种虾类中,对虾科和管鞭虾科种类数为最多,优势种为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17种,其中,春季的优势种数量为最多(14种),秋季次之(13种),夏、冬季则较少(均为10种)。虾类多样性指数(H′)秋季为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则最小。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可划分为A、B、C 3个群聚,A群聚主要分布在30°30′N以北海域,主要种类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鹰爪虾、中华管鞭虾和葛氏长臂虾等广温、广盐性种类;B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30°30′N海域,主要种类有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和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等高温、高盐性浅海种;C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N以南海域,主要种类有菲赤虾Metapenaepsis philippi和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等高温、高盐性外海种。不同类型群聚的空间分布呈现重叠交错,故没有明显的划分边界,但密集分布的海域有所不同。不同群聚间虾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保证了整个海域虾类分布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结构 空间分布 聚类分析 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下载PDF
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陈小庆 俞存根 +2 位作者 虞聪达 宁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依据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 依据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在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N—28°30′N,126°00′E以西)海域虾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采获虾类32种,隶属于11科22属,优势种有长角赤虾(Metapenaeopsis longirostr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 alticarinata)、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凹管鞭虾(Soleno cerakoelbeli)、大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其中长角赤虾、戴氏赤虾、东海红虾、假长缝拟对虾和哈氏仿对虾是主要优势种,常见种是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脊单肢虾(Sicyonia crist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gravieri)、日本鼓虾(Alpheusjaponicus)、全刺拟长额虾(Parapandalusspinipes)和齿额红虾(Plesion-ika dentirostris)。东海中南部外海大部分虾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群落,虾类丰度空间分布呈现120m等深线以西的站位高,120m等深线以东站位低的特征,但是秋季和冬季的生物丰度普遍减小,冬季整个海域的虾类丰度基本达到全年的最低值。不同季节中,秋季种类最多(22种),其次是冬季(20种),春、夏季较少(分别为17种、18种);Margalef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整个海区四个季节的均匀性指数(J′)较为稳定。从空间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东海中南部外海120m等深线以西站位多样性指数高于120m等深线以东的站位;运用聚类和非线性多维标序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表明东海中南部外海虾类可分为两个群聚类型,即较深海域群聚和外缘群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 东海中南部外海
下载PDF
长江口海三棱藨草带生长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童春富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0-646,共7页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 2006年4—11月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每月1次采用样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植被进行同步取样;在鉴定、计数和生物量(干重)测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性测度以及聚类、排序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月间存在一定波动变化,9月份多度最高,平均为1536ind/m2,10月份生物量(干重)最高,平均为21.60g/m2;不同月份优势类群组成、多度及生物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瓣鳃类仅在部分时段表现出优势特征。物种数整体呈V字型变化特征,在8月份达到最低值。由于种间个体数量分布的变化滞后于整体物种数的变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谷变化滞后于物种数变化,即物种数在5月份达到最低,而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在6月份达到最小值。海三棱藨草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月间变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水文(包括水动力条件)以及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时期主导因子或者不同因子协同作用不同。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度变化,进而改变整体生物量和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崇明东滩 海三棱藨草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月际变化
下载PDF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8
7
作者 俞存根 虞聪达 +2 位作者 宁平 郑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鳒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筴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鲀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30′—28°30′N海域以及26°00′—27°00′N、121°30′—123°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真鲷、鲐鱼、高体若鲹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筴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浙江南部外海
下载PDF
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小庆 俞存根 +3 位作者 虞聪达 宁平 郑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7-2534,共8页
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对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N,121°00′—126°00′E)海域蟹类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 2006年5月(春)、9月(夏)、11月(秋)和2007年2月(冬)对东海中南部外海(26°00′—28°30′N,121°00′—126°00′E)海域蟹类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蟹类49种,隶属于12科30属;春、秋季,调查海域蟹类种数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夏季各站位的蟹类种数分布较均匀,冬季该海域南北地区蟹类种数的差异较小,但调查海域外侧站位的种数较多;调查海域蟹类的优势种为13种,主要包括:双斑蟳、卷折馒头蟹、武士蟳、细点圆趾蟹、长手隆背蟹、光掌蟳和银光梭子蟹等;调查海域夏季的蟹类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他3个季节的差别不大;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资源量为5197.62g.h-1,夏季(8830.79g.h-1)(春季(4877.50g.h-1)(秋季(4268.30g.h-1)(冬季(2813.87g.h-1).东海中南部外海蟹类可划分为3个生态群落,即广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广盐生态群落、高温高盐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 东海中南部外海
原文传递
南麂列岛岛礁区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15
9
作者 何贤保 +3 位作者 林利 陈万东 蔡厚才 俞存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3-460,共8页
采用底层拖网方法,以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进行了南麂列岛岛礁区域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3月4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鱼类有69种,鱼类种数夏季>秋季>冬季>... 采用底层拖网方法,以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进行了南麂列岛岛礁区域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3月4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鱼类有69种,鱼类种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2)六指马鲅、海鳗、棘头梅童鱼、龙头鱼、赤鼻棱鳀、白姑鱼、、中颌棱鳀、六丝钝尾虎鱼等15种鱼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9.13%,是调查海域底层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3)不同季节的鱼类渔获量组成相差较大,优势种季节演替现象明显;(4)渔获率的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夏秋季渔获率较高的区域一般在调查海域西北方向的开阔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南麂列岛
下载PDF
舟山群岛不同底质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四喜 周唯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3期23-33,共11页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潮间带 舟山群岛
下载PDF
我国学生评教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商弘 《甘肃科技》 2009年第1期149-152,164,共5页
学生评教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萌芽,发展至今,已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接受并应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描述国外学生评教的概况,梳理学生评教在我国的发展和现... 学生评教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萌芽,发展至今,已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接受并应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描述国外学生评教的概况,梳理学生评教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系统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评教 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帆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邹莉 苗振清 +4 位作者 俞存根 陈志海 郑基 水柏年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46-53,共8页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6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帆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调查采获的鱼类41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3种。其中主要渔获物由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带鱼(Trich...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6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帆张网作业渔获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调查采获的鱼类41种,甲壳类22种,头足类3种。其中主要渔获物由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细条天竺鱼(Apogon lineatu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长枪乌贼(Loligo bleekeri)和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等10个种类组成,其质量占总样品质量的79.86%。对小黄鱼和带鱼进行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分析得出,其幼鱼比例分别为97.20%和61.00%。物种种类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显示,鱼类1月较高,而4、5和6月相对较低;甲壳类在5月较高,而4月相对较低。现行的帆张网渔获物中幼鱼比例较高,对经济幼鱼资源的损害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帆张网 渔获物组成 多样性
下载PDF
舟山渔场海域春夏季氮磷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宾 +2 位作者 郭远明 晁文春 苗振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185-189,共5页
依据2008年5、8月对舟山渔场海域进行的水文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综合调查结果,阐述了舟山渔场海域表层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逐渐变小,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无机... 依据2008年5、8月对舟山渔场海域进行的水文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综合调查结果,阐述了舟山渔场海域表层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状况。结果表明: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逐渐变小,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均表现为夏季低、春季高的特征。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随氮磷的波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叶绿素a的分布呈负相关变化,春季调查海域表现为磷限制,夏季绝大多数调查海域为磷限制,只有调查海域最东部边缘表现为氮限制,这与一般海洋环境为氮限制的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渔场海域 叶绿素A 营养盐限制
下载PDF
春夏季南麂列岛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晁文春 何贤保 +3 位作者 苗振清 俞存根 蔡厚才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14-221,共8页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 根据2011年4月、8月南麂列岛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春夏季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春夏两季共捕获甲壳类43种,分属3目18科,其中虾类19种、蟹类22种、虾蛄类2种。其中,春季捕获19种,夏季共捕获32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长角赤虾、鲜明鼓虾、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夏季主要优势种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等。南麂列岛海域不同季节甲壳类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幅度不大,相对而言,夏季属于多样性较高的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夏季较高,春季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也是夏季高于春季。春夏两季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13.36 kg/km2和40.87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7.03×103ind/km2和6.97×103ind/km2。从站位分布来看,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甲壳类 密度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下载PDF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Associated with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n China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志发 +1 位作者 刘文亮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7-171,共5页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Spartina alterniflora zon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seasonally in 2005, and their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were analyzed. Twenty-one species were ...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Spartina alterniflora zon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seasonally in 2005, and their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were analyzed. Twenty-on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cross four Classes; 10 species of Crustacea, five species of Polychaeta, five species of Gastropoda, and one species of Lamellibranchia. Dominant species included: Assiminea sp., Notomastus latericeus, Cerithidea largillierl, Gtauconome chinensi and Gammaridae sp. Functional groups were comprised of a phytophagous group and a detritivorous group. The average density of all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was 650.5 ±719.2 inds/m^2 in the survey area. The high value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density was a result of abundant Assiminea sp. at Beihu tidal flats. The average density of macroinvertebrates from Beihu tidal flat, Chongming Dongtan to Jinshanwei tidal flat decreased gradual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mpositions and abundance of macroinvertebrates along the estuary gradient (P 〈 0.05). The density and biodiversity were highest in summer and lowest in winter. The mean biomass of macroinvertebrates was 20.8 ± 6.1 g/m^2. Biomass changed seasonally in the same way as density, with the change in biomass being: summer (Aug.) 〉autumn (Oct.) 〉spring (Apr.) 〉 winter (Dec.). A BIO-ENV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 height of Spartina and salinity were the ma- jor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y. Variations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probably caused by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 alterniflora along with the variation in sampling time and 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Spartina alterniflora Yangtze Estuary Community structure
下载PDF
Exergy作为生态学指标用于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监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童春富 +1 位作者 谢志发 陆健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10-1916,共7页
Exergy作为热力学指标是指系统从给定状态到与其周围介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所需做的最大功,Exergy概念被生态学家借鉴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它有了生物学的含义。应用Exergy作为生态指标,用于指示崇西潮滩湿地生态工程中受到干扰的大型... Exergy作为热力学指标是指系统从给定状态到与其周围介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所需做的最大功,Exergy概念被生态学家借鉴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它有了生物学的含义。应用Exergy作为生态指标,用于指示崇西潮滩湿地生态工程中受到干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的恢复过程。用BACI(before versus after,control versus impact)方法进行底栖动物采样,根据(a)不同食性类群的代码基因数;(b)储存在有机体基因内的信息;(c)种水平上的基因组尺度(C值)作为参数估算局域Exergy。结果显示工程区的Exergy值在工程干扰后9d时降到最低,接着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Exergy值逐渐与周围对照区趋向平衡。270d后,工程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得到恢复。3种不同方法估算的区域Exergy值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动态趋势,进一步证实了用基因组尺度数据估算Exergy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表明Exergy指标不但适用于干扰后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过程的监测,而且适合更广泛的生物系统研究。用周边对照区作为计算受干扰群落的局域Exergy值的动态参考比用历史资料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质 生态学指标 底栖群落 恢复过程 监测
下载PDF
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丁宏印 +3 位作者 邱树萍 何贤保 沈明富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9-14,共6页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H')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多样性 潮间带 秀山岛
下载PDF
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岩松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m2·d),POC沉降通量分别为3.15g/(m2·d)、2.22g/(m2·d)、10.49g/(m2·d)。生源颗粒物是E1站位次表层POC的主要来源。E3站水体底层的大量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沉积物的再悬浮,再悬浮强烈程度及影响深度均高于E1站。通过模型计算出E2站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平均(±SD)为95.65(±2.14)%,底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占总再悬浮通量的百分比(X值)为89.53%,显示秋季底部平流对黄海冷水团区再悬浮通量影响不大,但这种影响在夏季相对较强。E2站POC净沉降通量为192mg/(m2·d),生源颗粒物是此站位POC通量的主要贡献者。由于温跃层的长期存在,营养盐贫乏,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黄海冷水团区秋季POC通量小于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沉降通量 颗粒有机碳 再悬浮 黄海
下载PDF
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夏、秋季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四喜 杨红丽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2期14-21,共8页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海藻 潮间带 中街山列岛 优势种 垂直分带
下载PDF
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四喜 +1 位作者 顾沈明 杨红丽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391-397,共7页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4个有居民海岛岩相潮间带设立8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3种,甲壳动物10种,软体动物20种。优势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节蝾螺(Turb articulatus)等4种。以季节和站位为因子对多样性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夏、秋季丰富度指数(P=0.028)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指数的方差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潮带4个岛屿共12个站位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分析表明,12个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生态 岩相潮间带 中街山列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