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及动脉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黄先玫 +4 位作者 余钟声 朱卫华 傅君芬 何瑾 蒋国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病变.方法 68例6~14岁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与26例正常同龄儿童对照,多普勒二维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并探查肝脏形态结...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是否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早期动脉粥样病变.方法 68例6~14岁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与26例正常同龄儿童对照,多普勒二维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并探查肝脏形态结构,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生化分析法检测全套血脂.结果肥胖儿童右颈总动脉IMT(0.54±0.13) mm,右颈内动脉IMT(0.69±0.14) mm,左颈总动脉IMT(0.52±0.12) mm,左颈内动脉IMT(0.67±0.14) mm;正常儿童右颈总动脉IMT(0.45±0.04) mm,右颈内动脉IMT(0.46±0.04) mm,左颈总动脉IMT(0.45±0.05) mm,左颈内动脉IMT(0.46±0.03) mm,肥胖儿童明显增厚(P<0.01).肥胖儿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11.0±4.3)%,与对照组(17.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7.9±2.7) μmol/L,与正常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5.6±2.1)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儿童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载脂蛋白B(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载脂蛋白A(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肥胖儿童存在脂肪肝或脂肪肝倾向.结论肥胖儿童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病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引起肥胖儿童早期动脉粥样病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T 肥胖儿童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 对照组 早期 酸含量 病变 生化分析
原文传递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听力筛查 被引量:13
2
作者 莫薇 +5 位作者 雷云秋 孙伟 邵佩芬 孙越峰 周媛媛 赵正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幼儿听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耳声发射(DPOAE)、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 对38例先天性CMV感染儿(感染组)及16例非感染儿(对照组),于新生儿期进行听力筛查及评估.结果:感染组38例66耳(86.8%)通过首...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幼儿听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耳声发射(DPOAE)、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 对38例先天性CMV感染儿(感染组)及16例非感染儿(对照组),于新生儿期进行听力筛查及评估.结果:感染组38例66耳(86.8%)通过首次筛查,6个月内复查58耳(76.3 %)通过;6个月以后随访52耳(68.4%)通过.对照组16例31耳(96.9%)通过.感染组38例76 耳,极重度听力损失13耳(17.1%),重度听力损失5耳(6.6%),中重度听力损失6耳(7 .9%).感染组婴幼儿ABRⅤ波反应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在随访中感染组听力损失,新生儿期3例(7.9%),3~4个月9例(23.7%),6个月以后3例(7.9%). 结论:先天性CMV感染可引起速发性与迟发性听力损失.采用检测先天性CMV 感染与新生儿听力筛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听力筛查及评估,可早期发现听力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听法 诱发反应 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 听力障碍/病因学 随访研究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耳声发射
下载PDF
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护理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未未 周丽娜 +3 位作者 蓝秋晔 朱健美 王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5480-5483,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护理配合应用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3~6岁组及>6岁组,根据性别将其... 目的探讨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与护理配合应用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0~3岁组、3~6岁组及>6岁组,根据性别将其分为男、女两组,统计分析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分析其预后。结果在发热、淋巴结炎、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皮疹、脾肿大、肝肿大、外周血白细胞、ALT、AST水平方面,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热、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眼睑浮肿在>6岁患儿中较多见,皮疹在0~3岁患儿中较多见;女性患儿AST高于男性患儿(P<0.05);经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及配合护理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结论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其某些临床特征与患儿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在临床工作中给予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能够使患儿快速痊愈,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颜依莉 +1 位作者 胡勇刚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0期2259-2261,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在永康市中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在永康市中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37例,分为CAL组和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检测PCT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PCT和D-二聚体水平与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CAL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L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纤维蛋白原、PCT、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nCAL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CT、D-二聚体水平是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CAL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CT、D-二聚体水平是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CAL发生的危险因素,可早期判断CAL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D-二聚体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CD_(69)和CD_(25)及HLA-DR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先玫 +2 位作者 康曼丽 龚方戚 钱柏琴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CD69、CD箱及HLA—DR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31例KD急性期、8例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进行了分析,并以17名正... 目的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CD69、CD箱及HLA—DR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31例KD急性期、8例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进行了分析,并以17名正常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KD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60个月,平均(264-18)个月。确诊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连续2d,阿司匹林剂量:30—50mg/(kg·d)。丙种球蛋白不反应者:(1)重复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加用甲泼尼龙20mg/(kg·d),连续3d。对照组男9名,女8名;年龄3—84个月,平均(254-18)个月。川崎病自身对照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42个月,平均(304-7)个月。结果KD急性期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早期(CD5)、中期(CD25^+)活化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这些活化标志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KD组中冠状动脉改变与冠状动脉正常两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T淋巴细胞早、中期活化是KD时心血管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T淋巴细胞 抗原 分化 T淋巴细胞 抗原 CD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HLA-DR抗原
原文传递
儿童肥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卫华 黄先玫 +2 位作者 蒋国平 何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4-276,T001,共4页
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否在儿童期即有开始 ,研究了肥胖儿童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选择27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16例正常对照儿童 ,通过家族史调查 ,生化分析法检测血脂、血液粘度以及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 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否在儿童期即有开始 ,研究了肥胖儿童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选择27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16例正常对照儿童 ,通过家族史调查 ,生化分析法检测血脂、血液粘度以及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及肱动脉舒缩顺应性。结果发现肥胖者在儿童期颈动脉内膜 -中层的厚度已经开始增加,内皮依赖性动脉扩张功能降低,并可以合并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提示儿童的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血管壁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是小儿时期得病、成人发病的一种疾病。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须从儿童期开始防治肥胖症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简便、安全无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肥胖 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动脉扩张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朱卫华 +2 位作者 解春红 康曼丽 夏呈森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9-690,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8例单纯性主动脉缩窄(COA)患儿,其中9例并室间隔缺损(V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狭窄(AS),采用比缩窄部直径大3~4倍或直径不超过降主动脉横膈水平直径的球囊扩张...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8例单纯性主动脉缩窄(COA)患儿,其中9例并室间隔缺损(V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狭窄(AS),采用比缩窄部直径大3~4倍或直径不超过降主动脉横膈水平直径的球囊扩张治疗,部分并畸形儿予手术镶嵌治疗。结果 手术均成功,高血压控制,即刻下肢血压超过上肢,血流动力学跨缩窄压差平均下降57%左右,缩窄部直径较术前增加44%左右。随访6个月~4年,上下肢血压差较术后即刻平均增加18.66±10.23mmHg,跨缩窄压差增加16%。结论 COA经皮球囊扩张术结果表明,球囊扩张对单纯隔膜型COA有肯定疗效,内科球囊扩张和外科手术镶嵌治疗COA并VSD或PDA优于单纯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儿童 球囊扩张术 疗效观察 治疗
下载PDF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胡坚 龚方戚 +7 位作者 解春红 夏呈森 朱卫华 周银宝 汪伟 傅松龄 康曼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0-631,共2页
目的:了解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的89例膜周部VSD患儿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中85例(95.5%)封堵成功;9例(10.6%)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并发... 目的:了解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的89例膜周部VSD患儿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中85例(95.5%)封堵成功;9例(10.6%)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有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溶血、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经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介入治疗VSD的并发症主要是传导阻滞、溶血,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导管插入术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卫华 历玉光 +3 位作者 黄先玫 蒋国平 解春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97-998,共2页
目的观察和应用蘑菇伞双盘闭合器(Amplatzer)关闭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继发孔房缺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5.58±4.83)岁;体质量(19.12±16.80)kg.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房缺位置,并测量其直径和房间隔... 目的观察和应用蘑菇伞双盘闭合器(Amplatzer)关闭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继发孔房缺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5.58±4.83)岁;体质量(19.12±16.80)kg.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房缺位置,并测量其直径和房间隔直径确定介入治疗适应证.术中在血管造影机、超声或测量板帮助下用Amplatzer测量球囊导管测量房缺的最大伸展径,根据所测得的最大伸展径选择比房缺大1~2mm腰部直径的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即刻,d2、3、6个月,1、2年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结果 40例房缺全部关闭成功.球囊导管测量的房缺较经胸超声测量大,本文球囊导管测量房缺直径(17.15±4.45)mm,所用封堵器(20.50±4.32)mm.术中、术后即刻和随访均未发现残余分流、闭合器脱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双盘闭合器治疗房缺疗效肯定,操作容易,效果与体外循环术相仿,且安全性更高,介入治疗前谨慎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大小合适Amplatzer封堵器、规范操作及预防并发症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治疗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肺炎5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建惠 龚方戚 +1 位作者 方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助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归纳、总结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个月内收住入院的54例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儿住院前平均病程为10.01d,咳嗽以阵发性干咳为主,61.1%有发热,住院后发...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以助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归纳、总结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个月内收住入院的54例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儿住院前平均病程为10.01d,咳嗽以阵发性干咳为主,61.1%有发热,住院后发热平均持续1.90d;68.5%CRP正常,64.8%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合并肺炎支原体、细菌、EB病毒感染者分别为22.2%、18.5%、14.8%。0~5岁组胸片以双侧病变为主,~14岁组以单侧病变为主;大环内酯类使用率为90.7%;全部病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肺炎衣原体肺炎病程较长,中毒症状轻,以干咳为主;CRP、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胸部X线改变有年龄差别;大环内酯类治疗有效;在加强支持治疗、控制混合感染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自限性;易合并其他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炎衣原体 肺炎
下载PDF
可控弹簧圈逆行经导管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呈森 解春红 +1 位作者 周银宝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1-163,共3页
目的 :为了确定可控弹簧圈经皮导管封堵小儿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方法 :70例小儿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内径≤ 4mm)实施逆行经皮导管可控弹簧圈封堵术。男 2 5例 ,女 45例 ,年龄 0 .5~ 11(3.35± 3.0 )... 目的 :为了确定可控弹簧圈经皮导管封堵小儿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方法 :70例小儿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内径≤ 4mm)实施逆行经皮导管可控弹簧圈封堵术。男 2 5例 ,女 45例 ,年龄 0 .5~ 11(3.35± 3.0 )岁 ,体重 6 .0~ 2 9(13.4± 6 .8)kg ,心血管造影测定的最小动脉导管内径1.5~ 4.0 (2 .7±0 .9)mm ,1例并发室间隔缺损 ,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 ,3例并发肺动脉瓣狭窄 ,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 3例。结果 :术后即刻采用心脏听诊 ,重复心血管造影 ,术后 10min重复造影 5 2例 ,12例有残余分流 ,再行置入 1~ 2个可控弹簧圈 ,直至残瘘消失 ;未重复造影 18例 ,4例发生机械性溶血 ,第 2天再行可控弹簧圈置入 ,溶血和残瘘终止。术后多普勒超声随访仅 1例至今尚有少数收缩期湍流频谱 ,正侧位胸部摄片可控弹簧圈位置无移动 ,平均可控弹簧圈 /PDA内径比值为 2 .6± 0 .4,平均术后 3d出院。结论 :逆行经导管应用可控弹簧圈封堵小儿中、小型PDA ,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易行 ,疗效满意 ,完全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结扎 ,避免了外科创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 疗效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可控弹簧圈栓塞术
原文传递
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卫华 +4 位作者 夏呈森 龚方戚 解春红 黄先枚 康曼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外科学 随访研究 心脏导管插入术/仪器和设备
下载PDF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及早期随访经验
13
作者 王毓佳 傅松龄 +7 位作者 汪伟 胡坚 齐延琦 高立超 张庆 解春红 龚方戚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PA-IVS并进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 目的探讨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PA-IVS并进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放射剂量。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和无支架置入组,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及Z值、右心室长径和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比较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24例患儿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右心室收缩压压差、血氧饱和度、乳酸水平的差异。分析25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改善情况。分析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术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及三尖瓣瓣环Z值的相关性。结果25例PA-IVS患儿中男19例、女6例,手术年龄12(6,28)日龄,体重(3.7±0.5)kg。其中1例仅采用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20例患儿仅采用PBPV,另外4例患儿同时接受了2种手术。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与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2比-0.1±0.4,t=2.77,P=0.010)。25例PA-IVS患儿术后1个月三尖瓣反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比(4.8±0.9)m/s,t=6.62,P<0.001]。采用PBPV的24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9)比(110±32)mmHg(1 mmHg=0.133 kPa),F=59.55,P<0.001]。无支架置入组的20例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前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r=-0.11,P=0.649)、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r=-0.31,P=0.201)及三尖瓣瓣环Z值(r=-0.18,P=0.452)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作为PA-IVS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右心室、三尖瓣环和肺动脉发育较好的患儿,PBPV较为适用,而三尖瓣瓣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闭锁 动脉导管 支架
原文传递
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建惠 龚方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1-312,共2页
关键词 肺炎衣原体 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川崎病患儿血浆吲哚胺2,3双加氧酶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杰 +1 位作者 解春红 龚方戚 《临床医药实践》 2017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含量变化与其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KD患儿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观察组... 目的:探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含量变化与其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KD患儿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观察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IDO含量以及对照组血浆IDO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KD患儿急性期IDO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及恢复期ID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恢复期IDO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血浆ID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IDO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含量增高,可能参与了KD患儿急性期免疫性炎症反应。IDO的表达水平与性别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以咯血起病的儿童肺血管相关塑型性支气管炎一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贝 吴西玲 +3 位作者 黄美霞 唐兰芳 陈志敏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6-978,共3页
患儿女,9岁,因"咳嗽伴咯血1周"于2020年3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入院后自行咳出支气管树状管型,经胸部增强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存在主-肺动脉侧支血管,予垂体后叶素治疗及行心导管造影经皮侧支血管封... 患儿女,9岁,因"咳嗽伴咯血1周"于2020年3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入院后自行咳出支气管树状管型,经胸部增强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存在主-肺动脉侧支血管,予垂体后叶素治疗及行心导管造影经皮侧支血管封堵术后咯血好转。该病在临床少见,应密切观察病情并积极寻找咯血相关塑型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时诊治,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后叶素 附属儿童医院 支气管树 浙江大学医学院 侧支血管 塑型性支气管炎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呼吸科
原文传递
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疗效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呈森 +2 位作者 康曼丽 龚方戚 朱卫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70-172,共3页
目的 :探索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导管法对 13例 PDA行封堵治疗研究。结果 :PDA直径≤ 3.3mm,置入 1枚弹簧圈 ( 9例 8mm× 5圈 ,1例 5mm× 3圈 ) ,一次性封堵成功 10例 ;直径 3.5mm,一次... 目的 :探索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导管法对 13例 PDA行封堵治疗研究。结果 :PDA直径≤ 3.3mm,置入 1枚弹簧圈 ( 9例 8mm× 5圈 ,1例 5mm× 3圈 ) ,一次性封堵成功 10例 ;直径 3.5mm,一次性置入 2枚弹簧圈 ( 8mm× 5圈、5mm× 5圈 ) ,封堵成功 1例 ;直径≥ 3.5mm,置入 1枚弹簧圈 ( 8mm× 5圈 )后发生残漏 ,出现机械性溶血 ,补放 1枚弹簧圈 ( 5mm× 5圈 )后封堵成功 2例。结论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插入术 Cook可控弹簧圈
下载PDF
CT对婴幼儿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建惠 方丽 +1 位作者 朱传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6期679-681,共3页
目的:评价CT在婴幼儿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近5年来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月~3岁,小于1岁的6例;均采用GESytecSynergyCT机行胸部CT扫描。结果:肺内病变9例,CT显示肺部小颗粒... 目的:评价CT在婴幼儿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近5年来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月~3岁,小于1岁的6例;均采用GESytecSynergyCT机行胸部CT扫描。结果:肺内病变9例,CT显示肺部小颗粒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病变范围广;空洞1例;1例伴肺内钙化。右侧病变明显多于左侧,上、中、下多有累及,以上叶为主;淋巴结肿大5例,CT显示1例轻度强化;淋巴结钙化4例,位于气管、支气管旁、肺门或纵隔,呈点状或环状高密度钙化灶;胸腔积液1例;胸膜增厚2例。结论:婴幼儿肺结核缺乏特异性,仅凭胸部X线摄片检查,极易出现误诊或漏诊,CT在婴幼儿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影像诊断 婴幼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小儿不可切除性恶性实体瘤区域性动脉化疗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民驹 黄勇 +4 位作者 吴德华 唐达星 徐珊 周银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的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小儿全身各部位的不可切除性恶性实体瘤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15例不同部位的小儿不可切除性恶性实体瘤行经导管的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33次(每例1~4次)。患儿年龄5个... 目的探讨经导管的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小儿全身各部位的不可切除性恶性实体瘤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15例不同部位的小儿不可切除性恶性实体瘤行经导管的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33次(每例1~4次)。患儿年龄5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3.6岁)。男6例,女9例。病种包括:横纹肌肉瘤5例(盆腔1例,阴道2例,膀胱1例,盆腔臀部1例),内胚窦瘤4例(骶尾部3例,大网膜1例),恶性畸胎瘤2例(卵巢、小脑各1例),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肠系膜根部胰母细胞瘤1例,小脑室管膜瘤1例,上臂皮肤纤维肉瘤1例。其中13例为术前治疗、2例为手术时有肉眼残留的术后治疗。方法为对肿瘤的供血动脉行经导管的灌注化疗。对盆腔、膀胱、子宫阴道肿瘤选用双侧髂内动脉,骶尾部畸胎瘤选用双侧髂内动脉加骶中动脉,腹腔内肿瘤选用肠系膜上动脉,上肢肿瘤选用肱动脉分支,小脑肿瘤选用椎动脉。药物为顺铂80mg/m^2、吡柔比星40mg/m^2,长春地辛3mg/m^2,溶于生理盐水120ml,灌注时间60min,间隔4周重复。间歇期加用静脉途径的全身化疗(长春地辛、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结果全组15例的33次动脉灌注化疗后均无肝、肾、心和听力功能障碍,但有恶心呕吐和Ⅰ~Ⅱ度骨髓抑制,1例小脑室管膜瘤出现轻度偏瘫,4周后恢复。术前治疗的13例均肿瘤明显缩小、局限,可完全切除。术后治疗的2例均无复发。随访24~100个月,无瘤生存13例,失访1例,死亡1例。结论经导管的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可用于各种部位的不可切除性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具有较强的肿瘤杀灭作用,副作用小,与静脉途径的全身化疗可交替应用,实现双途径的多药联合化疗。可使不可切除的肿瘤变为可完全切除,或杀灭术后残留的肿瘤、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学疗法 局部灌注 临床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儿童H 5型人禽流感肺炎胸部X线表现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绚 马晓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2-314,共3页
关键词 流感病毒性肺炎 人禽流感 胸部X线表现 H5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 儿童 胸部X线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