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及预后因素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金俊斌 +4 位作者 丁国平 梁霄 王观宇 许斌 曹利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3,共8页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恶性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33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解...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恶性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33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解剖分型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影响恶性IPNB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与良性组相比,恶性IPNB病人年龄较大(P=0.050),CA19-9的中位数水平更高(P=0.004),术前CT或MR检查提示胆管内肿块比例更高(P=0.027),手术切除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恶性病人的总生存率低于良性组(P=0.012)。肝内型、肝外型与弥漫型IPNB病人在术前腹痛症状(P=0.01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复发是恶性IPNB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结论改良解剖学分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恶性IPNB病人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复发与恶性IPNB病人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乳头状肿瘤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理学分型 解剖学分型 预后
原文传递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疗进展
2
作者 曹利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423-1425,1429,共4页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原发于胆道内呈乳头状生长的肿瘤,多与粘蛋白和胆管黏液过度生成相关,约占胆道肿瘤的10%~15%^([1-2]),其于2001年被首次报道。2010年IPNB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侵袭性胆管癌的癌前病变^([3])。IPNB多见于6...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原发于胆道内呈乳头状生长的肿瘤,多与粘蛋白和胆管黏液过度生成相关,约占胆道肿瘤的10%~15%^([1-2]),其于2001年被首次报道。2010年IPNB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侵袭性胆管癌的癌前病变^([3])。IPNB多见于65岁以上的男性,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4-5])。IPNB已确定的病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华支睾吸虫感染^([6]),但具体机制不详,也有文章指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畸形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加德纳综合征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肝内胆管结石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道肿瘤 华支睾吸虫感染 胆道畸形 胆管癌 诊疗进展
下载PDF
胰腺癌的综合治疗进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盛楠 曹利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第3期256-258,共3页
胰腺癌是具有极强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每年因胰腺癌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31万,预计在未来的20~30年内,胰腺癌将成为美国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近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第9位和第6位[2]。手术切除是... 胰腺癌是具有极强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每年因胰腺癌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31万,预计在未来的20~30年内,胰腺癌将成为美国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近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第9位和第6位[2]。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能根治胰腺癌的方法,但拥有手术机会的患者仅占10%~20%,即使是在可进行手术的患者群体中,其5年生存率也不足20%[3,4]。近年来,胰腺癌的以吉西他滨或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益于高通量测序的发展,以胰腺癌分子亚型为靶标的靶向治疗方案也有所突破;另外瞄准免疫方向的免疫治疗及其联合治疗、焦点于胰腺癌自噬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开展。本文将探讨近些年来胰腺癌综合治疗上的进展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新辅助治疗 分子亚型 胰腺癌 免疫治疗 吉西他滨 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