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85
1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5 位作者 谭慧琼 梁岩 李建东 刘力生 CREATE中国课题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2176-218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 目的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7%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年龄62.7岁。11.5%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冠状动旁路移植术0.1%,总体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直接PCI)为62.4%。其他药物治疗情况与以往的登记研究相似。7天的死亡、卒中、再梗死联合终点为10.3%。30天总死亡率为11.1%。结论与全组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相比较;中国STEMI病人的发病年龄与之相类似,伴发高血压者较多,有糖尿病史者稍少,接受再灌注率相似。但在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临床方案 基线特征 治疗 溶栓治疗 PCI治疗
原文传递
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8
2
作者 杨艳敏 宋有城 +7 位作者 朱俊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友华 李建东 曹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药物疗法 胺碘酮
下载PDF
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安全性和疗效 被引量:36
3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4 位作者 于丽天 郭素芳 黄永麟 关德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结果 :舒张压下降程度在治疗后wk 4,8,1 6,2 4末分别为 :1 .6kPa±0 .9kPa,2 .0kPa± 0 .8kPa,2 .1kPa± 1 .0kPa,1 .8kPa± 0 .8kPa,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wk 4,2 4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8%与 75% (P >0 .0 5 )。未见干咳发生 ,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良好。结论 :缬沙坦长期治疗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长期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安全性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静脉胺碘酮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7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王国干 康连鸣 李建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5期298-300,共3页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天性心脏病 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 3~ 5mg/kg,10min注入 ,继之以 1.0~ 1.5mg/min维持静脉点滴 ,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 6 0 0~ 12 0 0mg/2 4h。第 1次负荷量后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 ,可每隔 15~30min再给 1.5~ 3.0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第 1个 2 4h静脉用量 15 86 .5± 316 .8mg。维持静脉点滴 4.5± 2 .6天。总有效率 85 .7%。对持续性VT终止率 2 6 .9%。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 ,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经减量后恢复 ;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 ;12例出现静脉炎。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2 4h 10 0 0~ 15 0 0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胺碘硐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我国部分医院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登记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于丽天 朱俊 +5 位作者 Rebecca Mister 李建冬 王多劳 刘力生 Marcus Flather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3-597,共5页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再灌注治疗实施状况及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来自5个地区不同级别(从中心城市的三级医院到县级医院)20个中心的ST段抬高ACS或怀疑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共518例,对其临床特点,再...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再灌注治疗实施状况及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来自5个地区不同级别(从中心城市的三级医院到县级医院)20个中心的ST段抬高ACS或怀疑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共518例,对其临床特点,再灌注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价,并进行3个月随访。其中男371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5±11)岁。随访率为99.6%。结果患者自症状开始到就诊的中位数时间为4 h,20%的患者在症状出现12 h以上就诊。292例(56%,292/518)ST段抬高ACS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其中134例(46%,134/292)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58例(54%,158/292)为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的应用占67%。从就诊到开始PCI的中位数时间(door-to-cath)为110 min,从患者就诊到开始溶栓的中位数时间为65 min。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5岁,P<0.01)、有心肌梗死病史(P<0.01)及心力衰竭病史(P< 0.05)是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非再灌注治疗组出院(P<0.01)和3个月病死率(P< O.01)、出院(P<0.01)和3个月心力衰竭发生率(P<0.01),以及3个月死亡或再梗死和死亡或再梗死或卒中的联合事件发生率(均P<0.01)均明显高于再灌注治疗组,但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对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相似的结果也见于症状出现12 h以内就诊患者的亚组分析。结论再灌注治疗是改善ST段抬高ACS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我国ST段抬高ACS再灌注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提高再灌注治疗率,更应缩短就诊和再灌注治疗前的延误时间,并加强高危患者的再灌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再灌注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地尔硫与毛花甙-C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即时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1
6
作者 谭慧琼 宋有城 +3 位作者 程晓荷 李萍 杨艳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控制快速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房扑 )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 4例快速房颤或房扑患者 ,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 ,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结果 地尔硫、毛花甙C组... 目的 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控制快速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房扑 )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 4例快速房颤或房扑患者 ,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 ,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毛花甙C。结果 地尔硫、毛花甙C组控制房颤或房扑的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94 %、70 % ,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 :3 4%、2 3 % ,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 :( 7 1± 4 2 )分钟、( 3 2 8± 2 2 8)分钟。地尔硫组出现可耐受性低血压 2例 ,发生窦性停搏 1例 ,均自行缓解 ,无心力衰竭加重表现。结论 静脉注射地尔硫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房扑的快速心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ZHUO 毛花甙C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急诊患者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7
7
作者 戴研 朱俊 +4 位作者 王英壮 杨艳敏 梁岩 贾友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急诊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01至2006-12在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按时间均衡抽样后,随机选择944例患者对其年龄、房颤史、原发疾病、超声心动图及抗心律失常、抗凝等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急诊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01至2006-12在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按时间均衡抽样后,随机选择944例患者对其年龄、房颤史、原发疾病、超声心动图及抗心律失常、抗凝等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944例房颤患者中,年龄为15~97岁,男女比例1∶0.88;房颤病因中,<45岁年龄段、45~64岁年龄段的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65岁年龄段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全部944例患者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944例患者中孤立性房颤为200例(21.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均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均<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减少(P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方面,使用β阻滞剂404例(42.7%),地高辛389例(41.2%),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163例(17.3%),胺碘酮59例(6.3%),IC类药物54例(5.7%)。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79例(8.4%),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有23例(29.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有160例(48.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有43例(7.1%)。结论:急诊房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国内一般人群的情况基本相似,药物治疗中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血栓栓塞是房颤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诊 现状
下载PDF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康连鸣 赵彦芬 +1 位作者 王中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32例冠心病伴血脂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 19例 ,口服辛伐他汀 5mg/d ,B组 13例 ,口服辛伐他汀 2 0mg/d ,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 4、8周血脂变...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32例冠心病伴血脂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 19例 ,口服辛伐他汀 5mg/d ,B组 13例 ,口服辛伐他汀 2 0mg/d ,比较服药前及服药后 4、8周血脂变化 ,将A组没有控制到理想水平的患者 ,增加剂量 2 0mg/d ,继续口服 8周。结果 ①两组对降低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有显著性疗效 (P <0 0 5 ) ;B组对甘油三脂 (TG)可有效降低。②服药 8周后 ,B组有 76 9%患者TC、LDL -C下降到理想水平 ,比A组 36 8%有显著性疗效 (P =0 0 3)。③将A组未达到理想水平的 13例患者继续口服辛伐他汀 2 0mg/d ,8周后又有 5 3 8%的患者TC、LDL -C降到理想水平。④A组及B组用药前、后 8周查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ALT、AST和CK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血脂增高的冠心病患者 ,口服辛伐他汀 5mg/d对TC和 (或 )LDL -C高的患者疗效好。对伴TG高的患者 2 0mg/d不仅显著性降低TC、LDL -C ,同时TG有显著性降低 ,HDL -C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 辛伐他汀 血脂 冠心病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的自然病史及预后(附50例死亡病例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友华 王宏宇 +2 位作者 朱俊 宋有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4-225,共2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1990年以来死亡的5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50例患者男性42例(84%),女性8例(16%),平均发病年龄40±14.6岁。生前均接受过地高辛及利尿剂... 目的:了解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1990年以来死亡的5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50例患者男性42例(84%),女性8例(16%),平均发病年龄40±14.6岁。生前均接受过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37例(74%)接受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发病后存活期为2个月至22年,平均4±4.6年。49例(98%)死于心功能恶化和(或)心律失常,1例(2%)死于肺栓塞。发病后1、2、3、5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24%、38%、60%、80%和92%。结论:DCM患者尽管接受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仍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预后
原文传递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二年随访 被引量:12
10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3 位作者 梁岩 刘力生 代表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协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地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的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作为是国际性多中心关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登记试验(OASIS)的一部分,中国地区由38家中心共注册因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入院患者2294例,对入选患者的治疗不作任何干预,治疗处理由当地医师决定,按统一方案以填表方式记录其住院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以及重大事件等,并进行前瞻性的追踪记录2年。患者平均年龄63岁±8岁,男性占623%。结果898%的患者就诊时存在心电图异常,绝大部分患者为不稳定心绞痛(885%)。既往有冠心病史者562%,其中将近半数曾有心肌梗死,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卒中分别为574%、183%、476%、71%。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及硝酸酯制剂的应用分别为945%、966%,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分别为675%、574%和591%。出院后药物治疗率逐渐下降,下降幅度202%~502%,随访2年时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制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率分别为738%、694%、439%、358%、316%。2年间分别有431%、231%和82%的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CA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介入检查及干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非ST段抬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转换酶抑制剂 Β阻滞剂 硝酸酯制剂 治疗 结论 国际性 前瞻性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盐酸关附甲素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国干 崔华东 +8 位作者 朱俊 李萍 杨艳敏 谭慧琼 杨巷菁 刘静涵 邱宁婴 王广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关附甲素(Guanfu Base A-GFA)是从中药关白附的根块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的单体药物。为研究单次静脉注射盐酸GFA人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男性10名,年龄:22岁-24岁(平均22.7±... 关附甲素(Guanfu Base A-GFA)是从中药关白附的根块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的单体药物。为研究单次静脉注射盐酸GFA人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男性10名,年龄:22岁-24岁(平均22.7±0.7岁);体重: 50kg- 70kg(平均60.6 ± 4.5kg)。单一剂量盐酸GFA 4mg·kg-1,恒速静推5min。静脉用药前及静注完毕即刻(0),5,10,20,30,60,90,150,240,360,540,720min取血。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关附甲素血药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拟合药-时曲线,推导出其动力学模型;并求出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结论:静脉应用关附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类型以三室模型解释为宜。药代动力学参数:中心室分布容积(Vc),17.5±2.8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 UC0-t) 980.6 ± 163.9mg· L-1 min;药物总清除率( CL) 0.2±0,1L·min-1;分布半衰期(T1/2pi) 2.6±1.2min;分布半衰期(T1/2a) 18.1±20.4min;消除半衰期( T1/2β) 480.4 ±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 关附甲素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时期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 被引量:13
12
作者 白莹 梁岩 +5 位作者 谭慧琼 乔树宾 张峻 杨艳敏 朱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5-660,共6页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了解时代变化对患者人群特点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两组病例来自不同时期的两个国际大规模NSTE-ACS临床试验中所有接受冠状动脉...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了解时代变化对患者人群特点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两组病例来自不同时期的两个国际大规模NSTE-ACS临床试验中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中国患者.共入选1 473例NSTE-ACS患者,其中749例来自1999年4月至2000年12月我国38个中心开展的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OASIS)研究(OASIS组);另724例者来自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我国24个中心参与的对比NSTE-ACS治疗的国际随机研究(TIMACS组).随访时间均为患者入选之日起的180 d.比较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与OASIS组比较,TIMACS组的患者年龄较大[(64.2±10.1)岁比(58.7±10.2)岁],男性比例较少[66.3%(480/724)比74.4%(557/749)],入院时血压较低,有较多的既往介入治疗史[9.4%(68/724)比6.4%(48/749)]、卒中史]8.8% (64/724)比5.1%(38/749)]、高血压史[62.8% (455/724)比56.6%(424/749)]和糖尿病史[23.3%(169/724)比16.2%(121/749)]的患者,而冠心病史]37.4%(271/724)比59.1%(443/749)]和心肌梗死史[12.0%(87/724)比27.6% (207/749)]的患者所占比例较低(P均<0.05).住院期间TIMACS组PCI治疗比例较高[74.9%(524/724)比49.3%(369/749),P<0.001].住院期间,出院带药和180 d随访时TIMACS研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调脂药等]应用比例及患者的依从性明显高于OASIS组(P均<0.05).180 d随访时TIMACS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OASIS组[13.3%(96/724)比25.2%(189/749),P<0.001],特别是顽固性心绞痛[5.2%(38/724)比22.6%(169/749),P<0.001]明显减少.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基线水平和住院期间相关治疗进行校正后,TIMACS组发生联合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不同入院血糖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艳敏 刘尧 +6 位作者 朱俊 谭慧琼 梁岩 丽英 李建冬 刘力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不同血糖水平与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水平分成6组,分别为入院血糖水平〈4.5mmol/L组(血...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不同血糖水平与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水平分成6组,分别为入院血糖水平〈4.5mmol/L组(血糖偏低组),血糖水平4.5~5.5mmol/L组,5.6—7.0mmol/L组,7.1~8.5mmol/L组(血糖轻度升高组)和8.6~11.0mmol/L组(血糖中度升高组),血糖〉11.0mmol/L组(高血糖组)。分析6组患者30d的病死率。以血糖水平4.5~5.5mmol/L组作为对照组,与其他血糖水平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糖组病死率(18.6%,P=0.01)比血糖水平4.5~5.5mmol/L组,血糖偏低组(10.2%,P=0.018)、血糖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组(9.2%,P=0.01;11.6%,P〈0.01)均明显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轻度和中度升高组(7.1—8.5mmol/L和8.6—11.0mmol/L)死亡危险分别比正常血糖患者增加46%(OR1.46,95%CI,1.03~2.07,P=0.01)和58%(OR1.58,95%CI1.13~2.22,P=0.02),高血糖组死亡危险比正常血糖患者增加126%(OR2.26,95%CI1.62~3.14,P〈0.01)。入院血糖偏低、轻中度升高和高血糖是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血糖偏低、轻中度血糖升高和高血糖的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均明显升高。血糖水平是与STEMI患者近期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血糖症 低血糖症
原文传递
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Ⅰ期耐受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艳敏 康连鸣 +4 位作者 朱俊 张朝阳 白冰冰 陶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研究人体对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的耐受程度。正常健康受试者 2 7名 ,随机分为负荷量组及维持量组。负荷量Ⅰ组 :15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5个剂量递增组 ,即 10 0 ,15 0 ,2 0 0 ,30 0 ,40 0mg/次 ,2 0min静脉注入。负荷量Ⅱ组 :8例健康... 研究人体对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的耐受程度。正常健康受试者 2 7名 ,随机分为负荷量组及维持量组。负荷量Ⅰ组 :15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5个剂量递增组 ,即 10 0 ,15 0 ,2 0 0 ,30 0 ,40 0mg/次 ,2 0min静脉注入。负荷量Ⅱ组 :8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2个剂量递增组 ,即 2 0 0 ,30 0mg/次 ,5min静脉注入。维持量组 :4例健康受试者 ,随机分为 2组。先予以负荷量 2 0 0mg/次 ,以后分别用维持量 30 ,40 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 2 4h。观察用药前、用药中及用药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所试剂量范围内 ,耐受性良好。该药使心电图PR间期延长 ,且有剂量依赖的趋势 ,并有部分延缓室内传导的作用。结论 :根据前述剂量范围和使用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 Ⅰ期耐受性试验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贺丽霞 施冰 +7 位作者 朱俊 宋有城 袁贤奇 王国干 谭慧琼 杨艳敏 康连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3,共2页
目的 :评价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2例初次负荷量胺碘酮治疗后正在口服维持量或停药不超过 3个月的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或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11例 ,女 1例 ,... 目的 :评价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2例初次负荷量胺碘酮治疗后正在口服维持量或停药不超过 3个月的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或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 6 0 .75± 4.5 8岁。分别给予静脉并口服胺碘酮 (10例 ) ,单用口服胺碘酮80 0 mg/ d(2例 )再负荷治疗。  结果 :12例复发性持续性 VT和 (或 ) VF均得到有效控制 ,未见明显副作用。再负荷胺碘酮治疗获满意疗效所需剂量约为初次负荷剂量的 6 0 %。  结论 :再负荷胺碘酮治疗复发性、持续性 V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胺碘酮 药物疗法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猝死或心律失常死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OASIS协作组 梁岩 +3 位作者 谭慧琼 朱俊 刘力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 研究分析 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 2年随访结束时 ,猝死及心律失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总结所有入选患者从入院至 2年随访结束时主要死亡事件的发生情... 目的 研究分析 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 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 2年随访结束时 ,猝死及心律失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及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总结所有入选患者从入院至 2年随访结束时主要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生存时间 ,并采用生存分析 (Cox回归 )模型 ,分析患者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及不良事件发生等 77种因素在患者生存时间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共注册 ACS患者 2 2 94例 ,总死亡数为 174例 ,主要死因为猝死或心律失常 (占 5 2 .9% )。增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出院后随访期间的心肌梗死 (心梗 )频数 ,首次住院期间 2 4 h内心梗事件 ,首次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事件 ,既往心梗病史 ,首次住院期间复发性心绞痛 ,首次住院天数 ,患者年龄。减少死亡的保护因素有 :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 ,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频数 ,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 β受体阻滞剂频数。结论 我国非 ST段抬高 ACS患者 2年随访中以猝死或心律失常死亡为第一位死因 ,死亡主要与患者冠心病严重程度和年龄有关。药物治疗 ,特别是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和 β受体阻滞剂对主要死亡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ST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猝死 心律失常 死亡 心电图 阿司匹林
下载PDF
入院24h平均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艳敏 刘尧 +5 位作者 朱俊 谭慧琼 梁岩 刘力生 李建冬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5-1072,共8页
目的 探讨人院24 h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比较MBG与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AG)对顶后影响的顶测价值.方法 人选病例来自2001至2004年间... 目的 探讨人院24 h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比较MBG与入院血糖(admission glucose,AG)对顶后影响的顶测价值.方法 人选病例来自2001至2004年间我国274家中心参加CREATE(Clinical trial of reviparin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ment evaluation)研究数据库、症状出现12 h内STEMI的中国患者7446例,将入院即刻、6 h、24 h血糖值计箅均值,以入院第1个24 h的MBG水平分成6组,即MBG<4.5 mmol/L组、4.5~5.5 mmol/L组、5.6~7.0 mmol/L组、7.1~8.5 mmol/L组、8.6~11.0 mmol/L组和MBG>11.0 mmol/L组.以MBG 4.5~5.5 mmol/L组作为对照组,其他血糖水平组与之进行比较.分析7 d和30 d病死率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MBG与AG对上述事件预测价值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7 d、30 d病死率、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随着MBG水平升高而逐渐升高.MBG 7.1~8.5 mmol/L及以上组与MBG 4.5~5.5 mmol/L组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G 7.1~8.5 mmol/L及以上各组是STEMI患者7 d、30 d病死率、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MBG 7.1~8.5 mmol/L、8.6~11.0 mmol/L和>11.0 mmol/L的患者7 d死亡危险分别比对照组患者增加56%(P=0.022)、61%(P=0.018)和230%(P<0.001),30 d死亡危险分别比对照组患者增加41%(P=0.048)、40%(P=0.032)和185%(P<0.001).MBG<4.5 mmol/L组30 d联合终点事件发生危险无明显增加(P=0.085).应用Nested模型对AG及24 h MBG对病死率以及联合终点事件预测模型比较显示,24 hMBG较AG预测价值更大(均P<0.001).结论 24 h MBG≥7.1 mmol/L与STEMI患者7 d、30 d病死率增高相关.24 h MBG较AG对预后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糖 死亡率 预后
原文传递
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丽天 谭慧琼 +3 位作者 朱俊 李建冬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0-396,共7页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方法 在我国北方38个中心连续入选因非ST段抬高ACS住院的患者,记录既往病史、入院情况、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和心血管事件,并在发病6、12和24个月...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远期预后.方法 在我国北方38个中心连续入选因非ST段抬高ACS住院的患者,记录既往病史、入院情况、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和心血管事件,并在发病6、12和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牛存分析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2年累计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用于2年累计死亡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共注册非ST段抬高ACS住院患者2294例,其中已知糖尿病患者420例,占18.3%.平均年龄(64.9±6.7)岁,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62.3±8.6)岁(P〈0.01),女性患者(占48.1%)、既往有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者均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约物的应用(92.1%比95.0%,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30.0%比36.3%,P〈0.05)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2.1%比18.8%,P〈0.05)的患者少于非糖尿病者.住院期间以及2年累计的死亡、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心力衰竭、就诊时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心率〉100次/min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和2年死亡、慢性心力衰竭和联合终点事件发牛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糖尿病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2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非ST段抬高ACS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介入检杳和治疗有待加强.有必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提高糖尿病并发ACS的治疗水平,改善该人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预后
原文传递
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年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岩 朱俊 +3 位作者 谭慧琼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4,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OASE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分析OASE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38家医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患者随访至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最早出现的时间,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48种因素在联合终点事件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自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共收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资料2294例,平均年龄(62.8±8.3)岁,男性占62.3%,联合终点事件365例,发生率为15.9%。促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患者就诊心率〉120次/min(HR=2.081,95%CI:1.088~3.979)、住院期间的溶栓(HR=2.342,95%CI:1.528—3.590)及复发性心绞痛(HR=1.313,95%CI:1.033~1.670)、吸烟(HR:1.974,95%CI:1.407~2.769)、高龄(HR=1.037,95%CI:1.025~1.050)及既往心脏病史等。延缓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为:就诊时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坚持应用常规药物等。结论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就诊病情危重者随访时易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反之,正规应用药物治疗对终点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缬沙坦与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上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4 位作者 于丽天 郭素芳 黄永麟 关德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 :评价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4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缬沙坦组 (n=75 )和赖诺普利 (lisinopril)组 (n=71) ,分别接受缬沙坦 80 mg/d或赖诺普... 目的 :评价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4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缬沙坦组 (n=75 )和赖诺普利 (lisinopril)组 (n=71) ,分别接受缬沙坦 80 mg/d或赖诺普利 10 mg/d,4周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 (舒张压≥ 90 mm Hg,1mm Hg=0 .133k Pa) ,接受缬沙坦 16 0 mg/d或赖诺普利 2 0 mg/d。  结果 :缬沙坦与赖诺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6 0 .3%和 6 4.1% ,降压程度及治疗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缬沙坦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未见干咳现象 ,而赖诺普利组干咳发生率达 5 .6 %。  结论 :缬沙坦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疗法 缬沙坦 赖诺普利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