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熊昊 +6 位作者 徐之良 李建新 李晖 蔡玮 韩杰 李姣姣 郭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 目的:明确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首次住院并新诊断为ITP的495例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23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1岁组(n=219)、1岁-组(n=161)、3岁~组(n=76)和7-14岁组(n=39)。回顾性分析各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以及H.pylori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中H.pylori感染率随着ITP患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对照组各年龄段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ylori感染阳性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H.pylori的相关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缓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与各年龄段H.pylori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H.pylori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幽门螺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CD40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首超 吴金龙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探讨CD40基因两个SNP位点rs4810485和rs1535045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川崎病(KD)以及动脉损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84例KD患儿和206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的方法测... 目的:探讨CD40基因两个SNP位点rs4810485和rs1535045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川崎病(KD)以及动脉损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84例KD患儿和206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的方法测定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KD患儿SNP位点rs4810485的基因型(GG、GC、CC)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NP位点rs1535045基因型(TT、TC、CC)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T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OR=1.592,95%CI:1.182-2.144,P=0.004)。患者中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均不与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均P〉0.05)。结论CD40基因SNP位点rs4810485与KD无相关性,rs1535045与KD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CD40基因 多态性 冠状动脉损伤 儿童
原文传递
小儿肥胖与支气管哮喘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祝炼 徐之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1-676,共6页
该综述介绍了肥胖引起儿童支气管哮喘在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瘦素在肥胖和哮喘中的关联作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肥胖和哮喘的相关性、脂联素和白细胞介素与肥胖和哮喘的相关性、神经介质对哮喘的影响作用,并特别介绍... 该综述介绍了肥胖引起儿童支气管哮喘在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瘦素在肥胖和哮喘中的关联作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肥胖和哮喘的相关性、脂联素和白细胞介素与肥胖和哮喘的相关性、神经介质对哮喘的影响作用,并特别介绍以背根感觉神经元伤感器为靶点进而阻断伤感器的信号途径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最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支气管哮喘 背根感觉神经元 伤感器 儿童
原文传递
Rubinstein-Taybi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奥杰 +2 位作者 魏丽 张婧 徐之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ST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RST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3岁和4个月,均以发育落后入院。患儿身材矮小,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均存在毛发浓密,发际线较低;例1患儿双拇... 目的探讨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ST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RST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3岁和4个月,均以发育落后入院。患儿身材矮小,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均存在毛发浓密,发际线较低;例1患儿双拇指/趾稍大,例2有高腭弓、宽鼻梁、眼睑下垂的特殊面容,双拇指/趾明显扁宽;2例患儿均有隐睾。心脏彩超均提示心脏发育异常。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基因组芯片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发现例1CREBBP基因存在c.152T>G(L51X)杂合突变,该突变未见报道;例2染色体16p13.3区域存在2.5 Mb的缺失。结论 RST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毛发浓密、大拇指/趾畸形、心脏发育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等,分子检测有助于临床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instein-Taybi综合征 临床特点 基因检测
下载PDF
新诊断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熊昊 徐之良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目的 明确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416例首次住院并确诊为新诊断ITP患儿为疾病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 目的 明确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感染对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416例首次住院并确诊为新诊断ITP患儿为疾病组;随机选取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30例作为对照组. ITP患儿及对照组儿童按年龄段分为〈1岁组(n=187)、1~3岁组(n=127)、3~7岁组(n=71)、7~14岁组(n=31). 观察各年龄段患儿B19感染率,疾病组中B19感染阳性及阴性ITP患儿经过相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结果 疾病组中B19感染率较对照组各年龄段B19感染率为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ITP患儿均未接受针对B19的相关抗病毒治疗,而针对血小板减少经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后,疾病组与对照组患儿PLT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各年龄段B19阴性的ITP患儿治疗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B19感染可能不是新诊断ITP患儿发病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是否治疗B19并不影响儿童急性ITP的治疗效果,因此B19感染的新诊断ITP患儿无需同时接受B19抗病毒的相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细小病毒B19 儿童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脂多糖所致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兰 何兵 +2 位作者 陈卫萍 徐之良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ttlerin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至3~6代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LPS组给予LPS 10 mg/L刺激24 h;PKC抑...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ttlerin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至3~6代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LPS组给予LPS 10 mg/L刺激24 h;PKC抑制剂组在LPS刺激前30 min给予PKC抑制剂Rottlerin 2 μmol/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8)等炎性因子水平;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肾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KC、RhoA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的形态及分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经10 mg/L LPS刺激24 h后,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TNF-α(ng/L):397.3±25.4比46.8±8.9,IL-1β(ng/L):76.7±11.2比12.6±3.2,IL-8(ng/L):574.5±31.4比73.2±9.6,均P<0.05〕,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显著增高(A值:1.32±0.03比0.36±0.02,P<0.05),PKC和Rho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KC/β-actin:0.88±0.02比0.61±0.03,RhoA/β-actin:0.96±0.01比0.49±0.03,均P<0.05),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cadherin/β-actin:0.51±0.01比0.72±0.04,P<0.05),且F-actin分布紊乱,有明显的应力纤维形成。与LPS组相比,PKC抑制剂组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TNF-α(ng/L):127.4±14.6比397.3±25.4,IL-1β(ng/L):43.2±7.8比76.7±11.2,IL-8(ng/L):212.7±18.2比574.5±31.4,均P<0.05〕,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显著下降(A值:0.81±0.02比1.32±0.03,P<0.05),PKC和Rho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KC/β-actin:0.44±0.03比0.88±0.02,RhoA/β-actin:0.63±0.05比0.96±0.01,均P<0.05),V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上调(VE-cadherin/β-actin:0.69±0.03比0.51±0.01,P<0.05),且F-actin重构及应力纤维形成明显减轻。结论 PKC抑制剂可以显著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抑制剂 脂多糖 血管内皮屏障
原文传递
PLCB4/PLCB1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惠 +3 位作者 刘奥杰 张海菊 林兰 徐之良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074-3076,共3页
目的探讨PLCB4/PLCB1基因的SNP位点(rs6140791)多态性与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L)及其他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322例典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CAL把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利用PCR-RFLP方法测定SNP位点多态性分布,并... 目的探讨PLCB4/PLCB1基因的SNP位点(rs6140791)多态性与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AL)及其他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322例典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CAL把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利用PCR-RFLP方法测定SNP位点多态性分布,并收集患儿免疫学指标。结果 CAL组患儿血清Ig M水平高于非CAL组(P=0.041),CD16/CD56细胞的绝对值低于非CAL组(P=0.036)。CAL组患儿SNP位点(rs6140791)的基因型(CC、CG、GG)频率分布与非CAL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且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7),C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比较不同的基因型之间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之间的差异,发现各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CB4/PLCB1基因的SNP位点(rs6140791)多态性与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易感性相关,C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该位点的多态性与患儿的免疫学指标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PLCB4/PLCB1基因 冠状动脉损伤 临床特征
下载PDF
PTEN/PI3K/AKT信号通路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娇娇 +6 位作者 卢文婕 王卓 陶芳 李建新 徐之良 熊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3-105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原代细胞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耐药的关系。方法:分离45例初诊未治儿童急性B系ALL(B-ALL)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原...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原代细胞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和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耐药的关系。方法:分离45例初诊未治儿童急性B系ALL(B-ALL)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用终浓度0.5mg/L的DNR干预24h后使用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凋亡率;于培养开始时和药物干预完成后取标本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TEN、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NR干预后,PTEN低表达组凋亡率较PTEN高表达组低(P<0.05),显示凋亡率与干预前PTEN表达呈强正相关;PI3K-AKT低表达组凋亡率较PI3K-AKT高表达组高(P<0.01);DNR干预后PI3K-AKT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儿童B-ALL原代细胞中PTEN表达存在差异,DNR干预后PTEN表达变化不显著,提示PTEN表达与DNR耐药相关。DNR可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诱导儿童B-ALL原代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PI3K/AKT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代细胞 柔红霉素
下载PDF
ZNF365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娟 赵红玲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湖北地区儿童ZNF365基因的两个SNP位点(rs2393903和rs10995251)的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湖北地区22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43例同时期体检正常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湖北地区儿童ZNF365基因的两个SNP位点(rs2393903和rs10995251)的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湖北地区22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243例同时期体检正常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两个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哮喘患儿中SNP rs2393903位点的3种基因型(GG、GA、AA)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SNP rs10995251位点的基因型(CC、CT、TT)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OR=1.380)。在哮喘患儿中SNP rs10995251位点CC基因型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的水平高于TT基因型患儿(P<0.05)。结论 ZNF365基因SNP rs10995251位点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湖北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易感性相关;且该位点的多态性可能影响患儿血清Ig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ZNF365基因 易感性 免疫球蛋白E 儿童
原文传递
两例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患者的临床及其ETFDH基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越 +4 位作者 刘奥杰 魏丽 林兰 张婧 徐之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75-978,共4页
目的报道2个ETFDH基因变异导致的晚发性戊二酸尿症Ⅱ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利用靶向基因捕获二代测序的方法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于10岁... 目的报道2个ETFDH基因变异导致的晚发性戊二酸尿症Ⅱ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利用靶向基因捕获二代测序的方法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于10岁和5岁6个月发病,均以肌无力、肌肉酸痛为表现。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均明显升高。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多种酰基肉碱升高;尿有机酸分析发现戊二酸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患者1的ETFDH基因存在两个新突变:c.1331T>C(来自其母亲)和c.824C>T(来自其父亲),其弟弟为c.1331T>C突变携带者、表型正常。患者2的ETFDH基因检出一个新突变:c.177ins T,及一个已知突变:c.1474T>C,分别来自其父母,其家系检出多位携带者。两例先证者均确诊为戊二酸尿症Ⅱ型,予以高剂量维生素B2治疗,症状好转。结论对于肌无力、肌肉酸痛的患者应进行肌酶、血液酯酰肉碱、尿有机酸等检测,警惕戊二酸尿症Ⅱ型的可能,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酸尿症Ⅱ型 肌病 ETFDH基因 儿童
原文传递
miRNA-146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惠 +3 位作者 刘奥杰 张海菊 林兰 徐之良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787-2789,共3页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儿童中miRNA-146a(miR-146a)基因SNP位点(rs2910164和rs57095329)基因多态性与癫痫和难治性癫痫(R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癫痫患儿264例(癫痫组),其中包括RE组患儿94例,非RE组患儿170例;健康对...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儿童中miRNA-146a(miR-146a)基因SNP位点(rs2910164和rs57095329)基因多态性与癫痫和难治性癫痫(R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癫痫患儿264例(癫痫组),其中包括RE组患儿94例,非RE组患儿170例;健康对照者303例(对照组)。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rs2910164和rs57095329两个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癫痫组患儿中miR-146a基因SNP位点rs57095329基因型(GG、AG、AA)频率和SNP位点rs2910164的基因型(CC、CG、GG)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E组中,rs57095329 SNP位点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677,95%CI:1.146~2.424,P=0.007);而rs2910164 SNP位点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NP位点(rs57095329)多态性与RE的发作频率无关。结论位于miR-146a启动子区域的SNP位点(rs57095329)的多态性与RE发病相关,但与RE的发作频率无关,而SNP位点(rs2910164)与癫痫的易感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miRNA-146a基因 基因多态性 儿童
下载PDF
SLC26A9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娟 赵红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8-791,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儿童中SLC26A9基因SNP位点(rs2282430和rs12031234)多态性与哮喘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3例哮喘患儿和221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 目的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儿童中SLC26A9基因SNP位点(rs2282430和rs12031234)多态性与哮喘及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3例哮喘患儿和221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两个SNP位点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患儿与对照组之间,SNP位点rs2282430的3种基因型(AA、AG、GG)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哮喘患儿AA基因型的比例较高;在隐性模式下(AA对AG+GG),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哮喘患儿SNP位点rs2282430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提示A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而哮喘患儿与对照组儿童之间,SNP位点rs12031234的3种基因型(TT、GT、GG)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15)。哮喘患儿SNP位点rs2282430不同基因型之间,淋巴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E、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C26A9基因SNP位点rs2282430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哮喘的易感性相关;但该位点的多态性与LYM、CRP、Ig E、NEU%以及EOS%等指标不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SLC26A9基因 易感性 儿童
下载PDF
盐酸小檗碱增敏柔红霉素诱导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娇娇 +7 位作者 卢文婕 王卓 陶芳 聂应明 范璟 李建新 熊昊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BR)增敏柔红霉素(DNR)诱导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P-ALLCs)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初诊初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骨髓标本12例,分离单个核细胞,按活细胞数2×10^5/m L接种于含20%...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BBR)增敏柔红霉素(DNR)诱导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P-ALLCs)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初诊初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骨髓标本12例,分离单个核细胞,按活细胞数2×10^5/m L接种于含20%小牛血清1640的96孔培养板,培养4 h后按照设定DNR 4个浓度和BBR 3个浓度单药及交叉联合应用方案加入不同体积的PBS稀释DNR和BBR储备液培养干预24 h,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assay(CCK-8)检测DNR和BBR单药作用以及两者联合作用对P-ALLCs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DNR单药作用时抑制率为(11.56%±0.73%)^(59.60%±2.80%),随着DNR浓度的增加,P-ALLCs的增殖抑制逐渐增强,且后一浓度与前一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BR单药作用时抑制率为(12.39%±1.50%)^(39.75%±2.43%),随着BBR浓度的增加,P-ALLCs的增殖抑制逐渐增强,且后一浓度与前一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NR联合BBR时的抑制率为(18.43%±1.11%)^(89.96%±1.40%)。在4个联合用药组中,随着BBR浓度的增加,对P-ALLCs的增殖抑制逐渐增强(P均<0.05),而且每一组中DNR联合BBR后的抑制率比DNR单药作用强(P均<0.05)。结论:DNR和BBR对儿童P-ALLCs均有细胞毒性作用并成浓度依赖性。两药联合作用时BBR可以增加P-ALLCs对DNR的敏感性,该作用与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代细胞 盐酸小檗碱 柔红霉素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