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朱娜玲 唐伟平 +1 位作者 程明 唐时幸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感染所致,该新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0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感染所致,该新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009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地区流行传播,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平均病死率约10%,陆续地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有类似疫情报道。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厌食、肌肉痛、寒战、淋巴结肿大、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SFTSV的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预防
原文传递
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官婷 王介玲 +4 位作者 芦瑞鹏 邓惠 程明 胡盛钧 段金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0-644,共5页
从临床试验网(ClinicalTrals)、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发表时间为2015—2023年9月的全球仍在进行或已完成临床试验的各类登革热疫苗研发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整理和汇总,再结合各类疫苗研发策略的特点进行综述。传统的疫... 从临床试验网(ClinicalTrals)、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检索发表时间为2015—2023年9月的全球仍在进行或已完成临床试验的各类登革热疫苗研发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整理和汇总,再结合各类疫苗研发策略的特点进行综述。传统的疫苗研发策略如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等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较多,但存在对各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免疫不平衡的缺点;新兴的疫苗研发策略如DNA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等也在快速研发当中,但是安全性问题还有待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疫苗 流行病学 综述
原文传递
广东地区蝙蝠携带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以及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程明 熊益权 +6 位作者 朱娜玲 陈雪姣 何文巧 文羽祺 莫云 陈燕霞 陈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蝙蝠携带狂犬病病毒、寨卡病毒以及登革热病毒情况。方法 2014-2016年分别在广州市和湛江市部分地区采集蝙蝠,取其血清和脑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蝙蝠携带狂犬病病毒、寨卡病毒以及登革热病毒情况。方法 2014-2016年分别在广州市和湛江市部分地区采集蝙蝠,取其血清和脑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细胞培养分离检测所采标本中的狂犬病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采集蝙蝠共174只,分属2科3个种:果蝠科的犬蝠属(Cynopterus sphinx)33只、蝙蝠科的普通伏翼属(Pipistrellusabramus)9只及高头蝠属(Scotophiluskuhlii)132只。分别取得血清、脑组织各174份。在犬蝠脑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阳性1份,阳性率0.06%(1/174),寨卡病毒、狂犬病病毒均未检出。结论广东两个地区的3种蝙蝠作为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和狂犬病病毒宿主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狂犬病病毒 登革热病毒 寨卡病毒
原文传递
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燕 梁文佳 +20 位作者 陈子慧 刘涛 宋铁 陈少威 王萍 李佳玲 蓝韵华 程明 黄锦叙 牛计伟 肖建鹏 胡建雄 林立丰 黄琼 邓爱萍 谭小华 康敏 陈桂敏 董墨染 钟豪杰 马文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4-478,共5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威布尔、伽马分布模型对广东省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的病程频率分布进行拟合,并对感染者基本特征和病程及相关流行病学参数进行描述...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方法利用对数正态、威布尔、伽马分布模型对广东省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的病程频率分布进行拟合,并对感染者基本特征和病程及相关流行病学参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580名密切接触者中515人被感染,续发率为4.4%,其中449例为确诊病例,6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期以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以伽马分布拟合最优,而无症状感染者潜隐期以威布尔分布拟合最优。确诊病例的潜隐期、潜伏期、症状前传染期、传染期和临床症状期(95%CI)分别为4.50(3.86~5.13)、5.12(4.63~5.62)、0.87(0.67~1.07)、11.89(9.81~13.98)和22.00(21.24~22.77)d,无症状感染者的潜隐期、传染期(95%CI)分别为8.88(6.89~10.86)和6.18(1.89~10.47)d。结论所估计COVID-19病程和相关流行病学参数与既有数据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 接触者追踪 流行病学计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彭云 利超强 +2 位作者 陈发颖 程明 陈清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调查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麻风病人的精准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自编的一般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的调查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麻风病人的精准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自编的一般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了肇庆市全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497例,对WHOQOL-BREF量表调查结果,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四个维度分别与常模进行比较,其得分分别为(13.20±2.45)、(12.76±2.18)、(12.71±2.42)和(12.60±2.00)分,生理领域得分高于其他三个方面;与常模相比,除环境领域得分稍高于常模外,其余领域得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组、学历、工作状况、婚姻、职业、户籍状况与各单个领域均有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婚姻与四个领域的得分呈正相关,提示高学历以及婚姻是生存质量的正向因素;与全职相比,无业/待业和兼职人群的四个领域得分均较低。结论肇庆市麻风病愈后存活者的生存质量在心理和社会领域差于生理领域,婚姻、学历、工作状况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愈后存活者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WHOQOL-BREF量表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暴发疫情时空聚集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倩 陈旭光 +13 位作者 胡建雄 容祖华 朱志华 程明 李剑森 殷李华 赵建国 唐烨榕 周燕 李懿涵 全意 马文军 吴为 肖建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0-984,共5页
目的 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为例,定量评估不同时空界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及时空聚集强度,以期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4—5月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报告数据,描述分析本次疫情的时... 目的 以广东省广州市一起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为例,定量评估不同时空界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风险及时空聚集强度,以期为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4—5月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的病例报告数据,描述分析本次疫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特征,采用Knox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界值(0~14 d,间隔1 d)和空间界值(0~1 000 m,间隔100 m),分析暴发疫情的感染风险(RR)和聚集强度,并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和聚集强度随时间间隔、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间隔为1 d,空间距离最近时RR值最高。病例对子在时间间隔1 d、空间距离为100 m处RR值为2.4,距离达3 km时RR值降为1.2。从性别组合看,男–男病例对子在1~5 d(<3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而女–女、男–女病例对子分别在1~7 d(<400 m)和1~4 d(<500 m)时空聚集性较强。女–女病例对子总的时空聚集强度高于男–男病例对子。从年龄组来看,儿童–儿童病例对子在间隔1 d内的时空聚集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合,中青年–中青年病例对子在1~5 d(<300 m)聚集性较强。结论 本次广州市新冠肺炎本土暴发疫情提示,病例对子时空聚集性较强,不同性别、年龄组病例对子的时空聚集性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暴发 Knox方法 时空聚集性
原文传递
基于COI基因片段的拟钉螺种类鉴定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柯雪梅 邱旻 +5 位作者 林陈鑫 葛婧 郭志南 程明 陈清 陈国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4-729,共6页
目的探讨COI基因片段在拟钉螺种类鉴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内多个地区的疑似拟钉螺标本,用形态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后,取出螺肉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式扩增COI基因序列片段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物种。... 目的探讨COI基因片段在拟钉螺种类鉴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内多个地区的疑似拟钉螺标本,用形态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后,取出螺肉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式扩增COI基因序列片段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物种。结果共采集到标本13份,通过形态学方法将样本鉴定为福建境拟钉螺属。所有标本经实验扩增到长度为515~598bp的COI基因片段。13份标本中11株的COI基因片段与γ拟钉螺属最为相似(88.96%~97.82%),另外2株分别与拟钉螺属下的武鸣拟钉螺(87.08%)及新拟钉螺属下的开放新拟钉螺(88.55%)最为相似。在属水平上,13份标本中仅有1份的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基因鉴定结果吻合,其余12份样本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均与基因鉴定不同,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通过COI基因检测可快速对拟钉螺亚科作出准确判断,但对属水平的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钉螺亚科 COI基因 物种鉴定
下载PDF
厦门、深圳及广州鼠形动物脑组织寨卡病毒携带情况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霍舒婷 莫云 +10 位作者 熊益权 李东亮 邱旻 郑雪燕 陈少威 钟雪珊 葛婧 蒋丽娜 马淑娟 程明 陈清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35,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厦门、广东深圳及广州的鼠形动物脑组织标本寨卡病毒的携带情况,分析鼠形动物作为人类寨卡病毒病潜在传染源的可能性。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厦门、深圳及广州(白云区、越秀区)部分居民区、城市公园、医院、农贸市... 目的了解福建厦门、广东深圳及广州的鼠形动物脑组织标本寨卡病毒的携带情况,分析鼠形动物作为人类寨卡病毒病潜在传染源的可能性。方法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厦门、深圳及广州(白云区、越秀区)部分居民区、城市公园、医院、农贸市场、学校捕获鼠形动物,无菌采集其脑组织样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寨卡病毒核酸。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形动物1 092只2目2科3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9.84%),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98.02%);共获1 092份脑组织标本,RT-PCR方法在采集的脑组织标本中均未检测出寨卡病毒核酸。结论厦门、深圳及广州鼠形动物作为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鼠形动物 脑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