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被引量:361
1
作者 康安 吴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50-454,共5页
目的 了解我国 2 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住院患者在一般情况、病因、药物治疗、转归及死亡等流行病学演变 ,为今后我国心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资料。方法 先后对国内 4 2家医院 1980、1990、2 0 0 0年 3个全年段住院病历进行回... 目的 了解我国 2 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住院患者在一般情况、病因、药物治疗、转归及死亡等流行病学演变 ,为今后我国心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资料。方法 先后对国内 4 2家医院 1980、1990、2 0 0 0年 3个全年段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1)共 10 714例心衰患者入选 ,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 16 3%~ 17 9% ,其中男性占 5 6 7% (男性多于女性 ,P <0 0 0 1) ;平均年龄为 (6 3 1± 16 1)岁~ (6 7 8± 16 5 )岁 ,>6 0岁以上患者超过 6 0 % ;1980、1990、2 0 0 0年心衰病程分别为 (12 8 9± 12 5 7)、(88 1± 98 6 )、(46 6± 77 4 )个月 ,P <0 0 0 1,住院时间分别为 (35 1± 4 3 0 )、(31 6± 34 1)、(2 1 8± 2 5 6 )d ,P <0 0 0 1,呈逐年缩短。 (2 )心衰病种主要是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病 ;1980~ 2 0 0 0年冠心病从 36 8%增至 4 5 6 % ,高血压从 8 0 %升至 12 9% ,风心病由 34 4 %减至18 6 % (均为P <0 0 0 1)。 (3) 3个年段入院时心功能都以Ⅲ级最多 (42 5 %~ 4 3 7% ) ,Ⅱ级心功能的患者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分别为 2 4 5 %、2 6 7%、2 7 7% ) ,相反Ⅳ级心功能的患者有逐年递减的趋势(32 4 %、2 8 8%、2 7 5 % )。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 药物疗法 死亡率 中国
原文传递
心率变异性正常值及其重复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11
2
作者 全国心率变异性分析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尹彦琳 +18 位作者 吴宁 康安 黄从新 王晋明 蒋文平 刘志华 吕卓人 薛小临 杨钧国 吴俞萍 陆再英 张黎 李莉 王铁锚 黄永麟 曲秀芬 朴晶燕 高冠宇 刘莹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值及心率变异性的重复性。 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 146 8例健康人的 2 4h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分析及重复性检验。 结果心率变异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且与性别有关系 ,两... 目的 探讨中国人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值及心率变异性的重复性。 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 146 8例健康人的 2 4h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分析及重复性检验。 结果心率变异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且与性别有关系 ,两次检查的重复性较好。 结论 提供了各年龄组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正常参考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监测 心率变异性 正常人
原文传递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不足状况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50
3
作者 高鹏 方全 +5 位作者 王佳丽 范静波 朱孔博 杨德彦 邓华 康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31-934,共4页
目的 评估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oral walfarin anticoagulation,OAC)治疗不足的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注册研究,入选我院就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并登记其一般情况、疾病特征、... 目的 评估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oral walfarin anticoagulation,OAC)治疗不足的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注册研究,入选我院就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并登记其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患及抗凝治疗等,对患者进行CHA2DS2-VASc风险评分,评估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并对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原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入选的576例非瓣膜病房颤人群中,有214例(39.4%) OAC治疗,在476例药物治疗(非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中,144例(30.3%)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持续性房颤、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CHA2DS2-VASc评分高者更多使用OAC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由于更多用抗小板药物而较少OAC治疗.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持续性房颤、慢性心衰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及非冠心病是使用OAC治疗的预测因子.结论 我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且未能严格遵循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进行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华法林
原文传递
全国心律失常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42
4
作者 郭林妮 康安 邓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5-197,共3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治疗 专题学术研讨会 会议纪要
原文传递
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特点 被引量:24
5
作者 中伟 田庄 +5 位作者 康琳 陈太波 方理刚 康安 曾勇 方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6-609,共4页
目的 总结心内膜心肌活检(EMB)证实原发型心脏淀粉样变(CA)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特点,为临床医师能够早期识别和诊断CA提供帮助.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临床怀疑CA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0±12)岁... 目的 总结心内膜心肌活检(EMB)证实原发型心脏淀粉样变(CA)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特点,为临床医师能够早期识别和诊断CA提供帮助.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临床怀疑CA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0±12)岁,进行EMB检查.11例(55%)患者诊断为CA,血清和(或)尿检查示游离单克隆轻链(λ)明显升高,确诊为原发型CA.分析该11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的特点.结果 心电图分析发现,11例患者的6个肢导联电压均较低,均值为0.33~0.51 mV,其中肢导联低电压和假性梗死波形发生率均为45%.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发现,11例患者室壁呈向心性增厚和左心室腔容积正常,绝大多数患者可见左心房扩大(10例,91%)、心肌内可见颗粒样强回声(9例,82%)、中至大量心包积液(7例,64%)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8例,73%).结论 对于临床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心脏超声示向心性肥厚且左心室腔容积不大,伴心肌内颗粒样强回声或心包积液,而心电图示肢导联低电压或假性梗死波形者,高度疑似原发型CA的可能性,应进一步行EMB和血清(尿)生化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变性 心肌 心电描记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原文传递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变化与罪犯血管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全 康安 +7 位作者 孙瓅贤 严健华 陆益花 陈红艳 闫建玲 李玲 方全 范中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546-1549,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为左回旋支动脉(LCX)或右冠状动脉(RCA)时心电图sT段的偏移特点。方法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为单支LCX或RCA...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为左回旋支动脉(LCX)或右冠状动脉(RCA)时心电图sT段的偏移特点。方法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血管为单支LCX或RCA。定量分析心电图sT段的偏移特点。结果LCX或RCA单支病变引起sT段抬高型心梗且资料完整者75例,LCX组及RCA组分别为16例、59例。右冠状动脉以第一转折处的前后分为RCA近段组、RCA远段组,分别为21例、38例。心电图I导联ST段压低、V.导联sT段抬高和I与aVL导联sT段均压低作为判断RCA为罪犯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55.9%、74.6%、54.2%,特异度为81.3%、62.5%、81.3%,(P〈0.05)。aVR导联sT段压低i〉0.1mV、I导联sT段抬高和V;且V。导联sT段均抬高作为判断LCX为罪犯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68.8%、81.3%、31.3%,特异度是76.3%、59.3%、91.5%,(P〈0.05)。V,导联的sT段不压低同时V:导联的sT段压低、胸前导联压低最大值出现在V,~V,导联在亚组中作为判断RCA近段病变的敏感度分别是47.6%、52.4%,特异度是78.9%、84.2%,(P〈0.05)。结论在LCX或者RCA单支血管引起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中,需要结合多个导联的ST段变化来判断罪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罪犯血管
原文传递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被引量:20
7
作者 康安 徐成斌 +7 位作者 黄捷英 刘秋杰 焦镇 李莉 丁秀兰 杨芳 沈潞华 吴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 对比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在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作用。方法 房颤发作在 0 5~ 72小时的患者 ,随机分入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组。静脉推注毛花甙C 0 4~ 0 6mg或普罗帕酮 70~ 2 10mg ,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及心室... 目的 对比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在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房颤 )的作用。方法 房颤发作在 0 5~ 72小时的患者 ,随机分入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组。静脉推注毛花甙C 0 4~ 0 6mg或普罗帕酮 70~ 2 10mg ,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及心室率的变化。 结果 共 70例患者 ,阵发性房颤病程 ( 2 8 2± 4 2 0 )个月。毛花甙C组 3 4例 ,转复成功 15例 ( 4 4 1% ) ;普罗帕酮组 3 6例 ,转复成功 2 8例 ( 77 8% ) ;P <0 0 1。转复成功时间 :毛花甙C组 ( 86 1± 5 3 5 )分钟 ,普罗帕酮组 ( 4 7 6±3 7 7)分钟 ,P =0 0 5 ;未转复成功者的心室率下降情况 :毛花甙C组由 ( 12 4 6± 2 0 3 )次 /min降至( 93 1± 19 2 )次 /min ,普罗帕酮组由 ( 12 4 0± 3 2 1)次 /min降至 ( 118 6± 2 1 0 )次 /min ,P >0 1。结论 在阵发性房颤的转复中静脉普罗帕酮的成功率高于毛花甙C ,普罗帕酮转复时间较毛花甙C短 ,而毛花甙C在减慢心室率方面优于普罗帕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毛花甙C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与高血压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宁 康安 李拥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1-446,共6页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因其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药物不耐受、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有近1/3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处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为此,寻求更为安全和有...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发性高血压因其知晓率低和治疗率低、药物不耐受、患者依从性差以及不合理用药等原因,有近1/3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处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状态。为此,寻求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十分迫切。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基于导管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选择性靶向损毁肾交感神经,以达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目的。有两项临床试验(Symplicity HTN-1和HTN-2)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证据。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技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最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去肾神经支配术 交感神经
下载PDF
直立倾斜试验的严重反应类型及其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13
9
作者 方全 康安 +3 位作者 朱燕 纪宝华 朱文玲 吴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8-159,162,共3页
目的总结直立倾斜试验的严重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试验的倾斜角度为75°,最长时间为45分钟。整个过程中持续心电和血压监测,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身体用特殊护带保护以防意外。结果共有18例患者接受了这一检查。其中1... 目的总结直立倾斜试验的严重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试验的倾斜角度为75°,最长时间为45分钟。整个过程中持续心电和血压监测,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身体用特殊护带保护以防意外。结果共有18例患者接受了这一检查。其中10例阳性,5例出现严重反应。5例中2例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2例有慢性房颤。严重反应类型包括:心脏停搏5秒以上(2例),或严重心动过缓心室率慢于50/min达1分钟以上(2例),或严重低血压持续1分钟以上(1例)。所有患者在发生晕厥后立刻放回至平卧位,抬高下肢;心率慢者给阿托品静推。有1例做了胸外心脏按压。所有患者经处理神志很快转清,未发生并发症。结论直立倾斜试验虽然为一项无创性检查,但严重反应并不罕见。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 晕厥
原文传递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邓华 康安 +1 位作者 方全 吴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7-8,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 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质量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佳丽 高鹏 +5 位作者 方全 范静波 邓华 康安 陈太波 中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评估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现状以及抗凝质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注册研究,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我院登记注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64例,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5~92岁)348例(61.7%)。通过长... 目的评估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现状以及抗凝质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注册研究,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我院登记注册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64例,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5~92岁)348例(61.7%)。通过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对患者的抗凝状况、临床事件以及抗凝质量(抗凝治疗窗内时间)进行记录及分析。结果304例患者人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22个月),其中30.2%(92例)患者长期坚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5~74岁组55例(35.3%),75~92岁组37例(25%)。67例(72.8%)患者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共记录599个INR值,平均INR为2.1,平均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为56.2%,两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92岁组全因死亡率8.8%(13例)高于65~74岁组2.6%(4例),P〈0.05;但与房颤相关的栓塞或出血事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卒中事件共11例,年发生率为3.1%,两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华法林组出血事件31.2%(23例)高于非华法林组11.8%(11例),P〈0.01,主要为轻微出血,两年龄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高质量的抗凝能降低老年患者,包括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且严重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缺血预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9
12
作者 中伟 吕卫华 +7 位作者 康安 谢洪智 刘震宇 曾勇 范中杰 沈珠军 张抒扬 方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09-312,共4页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接受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2例首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PCI,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即缺血预适应组(56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66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接受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2例首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PCI,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即缺血预适应组(56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后血流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心肌酶峰值浓度及出院前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患者年龄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66±12比61±12,P=0.0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多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30.4%和12.1%(P=0.01)。PCI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4%和15%(P=0.03)。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较非缺血预适应组显著降低,重度左室功能不全(LVEF<40%)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4%和15%(P=0.03)。结论缺血预适应组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以及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比例明显降低,表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梗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缺血预处理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德彦 高鹏 +8 位作者 刘永太 陈太波 中伟 邓华 康安 林雪 陈未 方理刚 方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8期421-42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LAT组和非LAT组;LAT组患者接受抗凝后,根据LAT溶解情况分为LAT溶解组和LAT持续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AT危险因素和LAT持续存在危险因素。结果 333例患者中22例(6.6%)存在LAT,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55%)是LAT独立危险因素(OR 6.112,95%CI 2.041~18.302,P=0.001);17例(17/22)LAT患者在抗凝中位时间98 d后接受复查,LAT溶解和持续分别为10例(10/17)和7例(7/17),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46 mm是LAT持续的危险因素,但logistic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633,95%CI 0.747~416.436,P=0.07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和房扑患者中LAT常见,LVEF下降是LAT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后41.2%的LAT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左心房血栓 导管消融
下载PDF
亚临床心房颤动的认识与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董佳佳 康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5期373-376,共4页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亚临床房颤是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的心房颤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亚临床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常见的临床结局包括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早期死亡。本文就亚临床AF定义、检测方法、脑卒中、...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亚临床房颤是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的心房颤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亚临床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常见的临床结局包括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早期死亡。本文就亚临床AF定义、检测方法、脑卒中、系统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心房率事件 心内植入装置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用雷米普利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康安 吴宁 +1 位作者 诸骏仁 评价雷米普利对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安全性课题研究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39-844,共6页
目的 调查符合HOPE研究标准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用雷米普利 (商品名瑞泰 )每日 10mg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调查全国 76个地区入选 981例患者 ,以意向治疗人群分析 ,按方案完成试验有 95 8例。入选对象为≥ 5 5岁并符合HOPE研究标准... 目的 调查符合HOPE研究标准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用雷米普利 (商品名瑞泰 )每日 10mg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调查全国 76个地区入选 981例患者 ,以意向治疗人群分析 ,按方案完成试验有 95 8例。入选对象为≥ 5 5岁并符合HOPE研究标准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或糖尿病合并至少一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选对象口服雷米普利从每日 2 5mg起始并每 2周加量至每日 5mg和 10mg ,并以 10mg/d的剂量维持 1个月。对于心功能无恶化的心力衰竭患者 ,起始剂量为每日 1 2 5mg ,剂量靶点和持续时间不变。结果  880例 (91 9% )患者能达到并维持应用雷米普利 10mg /d ,78例 (8 1% )患者用药剂量停留在每日 5mg或 2 5mg水平。 981例患者中 ,发生不良事件 16 8例 (17 1% ) ,其中因不能耐受不良事件而提前终止 5 8例 (5 9% ) ,余 110例 (11 2 % )虽出现不良事件但能耐受而按计划完成试验。观察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咳嗽、眩晕、低血压、皮疹和血肌酐水平升高等 ,多数与应用雷米普利关联。其中 5 8例次 (5 9% )发生于早期非连续治疗过程中。共发生 3例严重不良事件 ,其中 1例死亡 ,但无证据显示与服用雷米普利相关。结论 雷米普利可安全用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中国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心血管疾病 药物安全性 调查 药物耐受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雷米普利
原文传递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缩流面积评价主动脉瓣反流 被引量:7
16
作者 方理刚 Navin C.NANDA +2 位作者 Ming Chon HSIUNG 康安 朱文玲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3D-TTE)测量缩流面积(VCA)评价主动脉瓣反流。方法将56例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三维测量的VCA以及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测量的缩流宽度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相比较。...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3D-TTE)测量缩流面积(VCA)评价主动脉瓣反流。方法将56例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三维测量的VCA以及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测量的缩流宽度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相比较。结果3D—TTE测得的VCA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外科手术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密切相关(r=0.95),无明显重叠。2D—TTE测得的缩流宽度亦与主动脉根部造影和手术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r=0.92),但有较多的重叠。以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外科手术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标准,三维测得的1~4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相应VCA分别为≤0.19cm^2,0.2~0.39cm^2,0.4~0.59cm^2,≥0.6cm^2。结论实时3D—TTE彩色多普勒能准确评价主动脉瓣反流,且和主动脉根部造影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实时 主动脉瓣反流 缩流面积 缩流宽度
下载PDF
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鹏 范静波 +3 位作者 康安 陈太波 中伟 方全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00-103,106,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6)岁,男22例(84.6%,22/26),其中再同步化转复除颤器16例(62%,16/26),非缺血性心肌病22例(85%,22/26),9例(35%,9/26)有慢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需外科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QRS波时限由(161±29)ms缩短为(137±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9)级vs.(3.2±0.6)级,P≤0.01];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13.3%vs.24.9%±6.8%,P≤0.01)。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脑钠肽浓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或收缩末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2.5±1.7)年,7例(27%,7/26)死亡,其中2例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 可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全 邓华 +1 位作者 康安 吴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 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 ,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 ,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1998年 1月至今 ,因房性... 目的 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 ,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 ,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1998年 1月至今 ,因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和心房颤动 (房颤 )而接受射频治疗共 2 1例 ,其中 3例源于上腔静脉 ,分别为 1例房速 ,2例房颤伴房速。结果  3例患者房速时心电图的特点是PaVL呈负向 ,PⅠ 为正向。伴发房颤的患者 ,房速时频率快。临床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3例患者的常规标测心内激动顺序为 :高位右房→希氏束→冠状窦远端→冠状窦近端。 1例房速采用最早激动点标测消融成功。 2例房速伴房颤分别采用解剖隔离上腔静脉和电隔离上腔静脉消融成功。分别随访 31、10、2 5个月无复发。结论 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 ,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射频消融可望获得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 电生理特征 射频消融 治疗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前降支单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ST段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瓅贤 严建华 +7 位作者 李全 陆益花 陈红艳 王燕杰 康安 范静波 方全 范中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病变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对于冠脉闭塞部位的判断.方法 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单支病变468例,其中LAD单支病变也是犯罪血管的ST...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病变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对于冠脉闭塞部位的判断.方法 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单支病变468例,其中LAD单支病变也是犯罪血管的STEMI共170例.依据LAD闭塞部位分两组,近段组77例,中远段组93例.定量记录心电图各导联ST段的偏移幅度.结果 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心电图ST段表现:aVL抬高≥0.1 mV,aVL抬高>aVR和下壁导联ST段压低之和≥0.1 mV,预测LAD近段病变的敏感度39.2%~50.6%,特异度77.4%~7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段表现:无Ⅱ导联ST段压低≥0.1 mV、无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或无下壁ST段压低之和≥0.1 mV,预测LAD中远段病变的敏感度74%~86%,特异度3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AD单支病变所致STE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变化,对判断LAD不同部位闭塞有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冠状动脉造影术 心电图
原文传递
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和导管消融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德彦 高鹏 +4 位作者 邓华 康安 陈太波 中伟 方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4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及其导管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因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接受导管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术中进行激动标测和(或)起搏标测确定起源,并通过经胸... 目的探讨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及其导管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因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接受导管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术中进行激动标测和(或)起搏标测确定起源,并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定消融导管位置和贴靠,评估消融成功率和复发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5例(5/16),平均年龄(45.0±18.2)岁。心动过速时QRS波时程(155.1±9.0)ms,V1导联QRS波呈R>r’6例(6/16)和r<R’9例(9/16),成功消融部位局部电位较体表QRS波提前(30.8±8.4)ms。14例(14/16)患者消融成功。11例成功随访患者中,5例(5/11)复发,包括2例消融失败患者。结论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有一定特征,最早局部电位可提示成功消融部位,经胸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明确导管位置,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但复发率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肌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