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料电池用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旭坡 张运丰 +2 位作者 邓邵峰 王得丽 寒松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20,共18页
质子交换膜(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隔绝阴阳极、提供质子传递通道和阻止燃料渗透的作用.商业化应用的全氟磺酸PEM存在燃料渗透严重、高温条件下导电性差和成本高的问题,开发性能优良的聚合物PEM显得很有必要.本... 质子交换膜(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隔绝阴阳极、提供质子传递通道和阻止燃料渗透的作用.商业化应用的全氟磺酸PEM存在燃料渗透严重、高温条件下导电性差和成本高的问题,开发性能优良的聚合物PEM显得很有必要.本文讨论了近年来聚合物PEM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聚合物的主链、支链和交联结构角度介绍了分子结构对薄膜相分离、质子导电性、稳定性和电池性能等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燃料电池用聚合物PEM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聚合物质子交换膜 分子结构 相分离 质子导电性
下载PDF
第一原理计算过渡金属掺杂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电子结构 被引量:3
2
作者 宁连才 吴金平 +2 位作者 周成刚 姚淑娟 寒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7-320,共4页
尽管对过渡金属掺杂锰酸锂后放电平台的升高现象有众多实验研究,但对其机理的研究却鲜见报道.采用第一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过渡金属M(M=Ti、Cr、Fe、Co、Ni、Cu、Zn)掺杂尖晶石型LiMn2O4的电子结构,并以此分析放电平台的升高机理... 尽管对过渡金属掺杂锰酸锂后放电平台的升高现象有众多实验研究,但对其机理的研究却鲜见报道.采用第一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过渡金属M(M=Ti、Cr、Fe、Co、Ni、Cu、Zn)掺杂尖晶石型LiMn2O4的电子结构,并以此分析放电平台的升高机理.电子态密度分析发现由于M-3d能带的诱导作用,出现了新的O-2p能带,而锂脱出时获得的电子,主要是由费米能级附近O-2p能带提供的.当过渡金属M由Ti变化到Zn时,M-3d能带逐渐向低能量的方向移动,新的O-2p能带出现的位置也随之下移,当Li脱出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从低能量的O-2p能带上获得电子,因而体系能够获得较高的嵌入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MN2O4 电子结构 第一原理 掺杂.
下载PDF
两性分子掺杂自支撑单离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及其锂金属二次电池
3
作者 许鹤 李婉莹 +4 位作者 黄玲 曾丹黎 张运丰 孙玉宝 寒松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3799-3809,共11页
制备高离子电导率的自支撑单离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仍然面临挑战.本文中,我们通过聚[4,4’(二苯醚基)-5,5’-联苯并咪唑]侧链化学接枝丙烷磺酰(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得到自支撑聚合物电解质(PBIg-LiPSI).PBI-g-LiPSI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能,... 制备高离子电导率的自支撑单离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仍然面临挑战.本文中,我们通过聚[4,4’(二苯醚基)-5,5’-联苯并咪唑]侧链化学接枝丙烷磺酰(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得到自支撑聚合物电解质(PBIg-LiPSI).PBI-g-LiPSI具有优异的成膜性能,实验发现,掺杂两性分子1-甲基-3-丙烷磺酰(三氟甲基磺酰)亚胺咪唑内盐(MeImPSI)后,离子电导率和^(7)Li核磁共振峰的化学位移都随着掺杂两性分子的质量分数呈线性递增.PBI-g-LiPSI/MeImPSI(25 wt%)凝胶自支撑单离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是0.68 mS cm^(-1),锂离子迁移数是0.95.使用该电解质隔膜的金属锂对称电池在±0.5 mA cm^(-2)@2 mA h cm^(-2)运行2100小时未发生短路,金属锂二次电池可在1C下稳定循环500圈.本工作开发了一种用于金属锂二次电池的两性分子掺杂自支撑单离子传导聚合物电解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ion-conducting polymer electrolyte POLYBENZIMIDAZOLE ZWITTERION transference number lithium metal
原文传递
镍族金属团簇在催化加氢过程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波 寒松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10-1323,共14页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是异相催化反应中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模型,气相金属团簇被广泛应用于在原子和分子尺度探究催化反应的机理。在本专论中,我们将本课题组近年来关于氢气在镍族金属团簇上的解离吸附进行了...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是异相催化反应中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模型,气相金属团簇被广泛应用于在原子和分子尺度探究催化反应的机理。在本专论中,我们将本课题组近年来关于氢气在镍族金属团簇上的解离吸附进行了回顾。首先,我们对比了不同金属团簇的结构演化规律和相对稳定性。随后,我们系统研究了H_2分子在金属团簇上的解离吸附行为,揭示了不同金属对H―H键的解离能力。为了表征不同金属团簇的催化活性,我们定义了两个关键参数:氢气的解离吸附能(ΔE_(CE))和H原子的连续脱附能(ΔE_(DE))。结果显示,随着H覆盖度的增大,ΔE_(CE)和ΔE_(DE)都呈现显著的下降。由于在实际的催化反应中,氢气总是维持在一定的分压下,这就意味着催化剂金属应该总是处于较高的H覆盖度下。因此,通过处于H饱和状态下的ΔE_(CE)和ΔE_(DE)来评估金属团簇的催化能力是合理可行的。我们发现,在饱和H吸附状态下,每一个Pt原子可以容纳4个H原子,而每一个Pd或Ni原子则只能吸附2个H原子。考虑到H原子在这些团簇上的脱附能力相当,Pt团簇相对较高的H吸附量将极大提高其在加氢过程中的催化活性。最后,我们系统研究了带电状态对Pt团簇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在H覆盖度较低时,H2分子的解离以及H原子的脱附过程受Pt团簇带电状态的影响较大。在饱和H吸附时,由于大量H原子的吸附,电荷的影响被平均化到每个Pt―H键上,导致ΔE_(CE)和ΔE_(DE)都收敛到一个非常小的区域。此外,当团簇的尺寸增大时,其所带的电荷被大量的Pt原子分摊,每个Pt原子仅携带极少的电荷,使得电荷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 过渡金属 催化加氢 饱和氢吸附 带电状态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5
作者 梁中魁 夏开胜 +1 位作者 曾丹黎 寒松 《国际学术动态》 2014年第2期33-35,共3页
2013年5月11-13日,由浙江省科技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的“首届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顺利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科技厅周国辉厅长、王宏理副厅长,浙江省地勘局林天宁局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党委傅安洲副书记等领... 2013年5月11-13日,由浙江省科技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的“首届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顺利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科技厅周国辉厅长、王宏理副厅长,浙江省地勘局林天宁局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党委傅安洲副书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能源 中国地质大学 浙江省 国际会议 科技厅 地勘局 武汉
下载PDF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明 王圣平 +3 位作者 张运丰 韩波 吴金平 寒松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3-1060,共8页
氢能可提供稳定、高效、无污染的动力,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氢能技术面临氢的规模制备、储存和运输等主要挑战。其关键是能否开发具有足够容量的储氢材料,将氢在温和条件下可控释放。现有储氢方式主要有物理储存和吸... 氢能可提供稳定、高效、无污染的动力,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氢能技术面临氢的规模制备、储存和运输等主要挑战。其关键是能否开发具有足够容量的储氢材料,将氢在温和条件下可控释放。现有储氢方式主要有物理储存和吸附、金属氢化物、化学氢化物等。本文综述了上述主要储氢方式的研究现状,并评价了未来最可能用于氢能规模利用的储氢方式。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具有高可逆性、高容量、高效催化加氢、常温常压下储存与运输、温和条件下可控催化脱氢等特点的储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储氢材料 现状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