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423
1
作者 李鹤 张平宇 叶青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5,共8页
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学者就脆... 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学者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评价的尺度问题等是目前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被引量:245
2
作者 叶青 王哲野 +2 位作者 张守志 叶信岳 姜会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18-1431,共14页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个省区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02排放总量从4.16 Gt增加到11.29 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1997—2010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Ⅰ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被引量:161
3
作者 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SD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4
作者 叶青 李同升 张平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18,共6页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巨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强非线性的反馈结构,系统行为往往具有反直观性、对内部参数变化的不敏感性等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模较传统的数学...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巨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强非线性的反馈结构,系统行为往往具有反直观性、对内部参数变化的不敏感性等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模较传统的数学模型更能充分刻画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论文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复杂动态关系,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经济自然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适度增长三种方案下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比较优选出最佳模式,旨在为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模型 区域可持续发展 动力学流程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乡村性评价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62
5
作者 孙玉 叶青 张平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64-1874,共11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刻画乡村性的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东北地区149个县域乡村性指数,并采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刻画乡村性的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东北地区149个县域乡村性指数,并采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均值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2县域乡村性指数呈现南低北高,逐步极化的空间格局,且与其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呈现环状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3县域乡村性趋于空间集聚,且随时间推移,低值和低值、高值和高值县域的空间集聚增强;冷点、次冷点、热点、次热点区域在空间上均呈现"北上"发展态势,温和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南下"的发展态势。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和资本投入等视角,分析了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ESDA 时空分异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被引量:57
6
作者 叶青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41-1549,共9页
基于东北地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 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0—2005年该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动因,并划分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类型。结果表明:①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黑土区和... 基于东北地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 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0—2005年该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动因,并划分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类型。结果表明:①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黑土区和辽河平原区,单产水平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丘陵区和三江平原区;②区域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单产水平增加的县域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约占全部县域的83.61%;③粮食单产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产水平较高的区域总体表现为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低山丘陵区扩张的趋势,单产水平较低的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向北部减缩的趋势;④农业投入变化是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因,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断扩大,自然灾害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⑤依据1980年粮食单产和1980—2005年粮食单产平均增长率,可将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变化划分为5种空间类型。指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空间格局 数理统计 粮食单产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异 被引量:51
7
作者 叶青 张平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5-931,共7页
论文以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总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粮基地县占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数量仅占36.36%,但粮食产量占全部基地县... 论文以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粮食总产低于平均水平的商品粮基地县占多数,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数量仅占36.36%,但粮食产量占全部基地县粮食总产量的64.74%;②粮食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格局,粮食总产的区域差异小于分品种粮食作物内部的区域差异;③从省域尺度看,粮食总产高于平均水平的基地县84.6%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粮食生产布局的区域化、专业化趋势明显,大宗粮食作物进一步向产粮大县集中;④从区域尺度看,粮食总产的空间格局高低交错,集中在以松嫩平原中部黑土区、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为重心的平原地区,有由中部平原地区向周边递减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播种面积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走以提高粮食单产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粮基地 粮食总产 空间分异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同升 叶青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0-84,共5页
区域开发的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 ,大中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投资的优先区位 ,改善大中城市投资环境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基于spss 10 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对我国西部 32个大中城市的投... 区域开发的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 ,大中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投资的优先区位 ,改善大中城市投资环境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 ,基于spss 10 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对我国西部 32个大中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序结果进行类型划分与分类评析 ,旨在为西部各大中城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环境评价 大中城市 西部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动因分析 被引量:52
9
作者 周立青 叶青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论文探讨了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经历了"上升—下降... 采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论文探讨了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经历了"上升—下降"的波动过程,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但其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在2009和2011年超过大豆;2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大豆空间集聚最显著,玉米次之,水稻最不明显;3粮食生产区域化和专门化态势增强,松嫩平原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地区、松嫩平原东南部和三江平原北部分别形成了以大豆、玉米和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类型区;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投入、经济环境、技术水平、市场因素是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及其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自相关 多元回归模型 黑龙江省
原文传递
浙江省经济差异时空动态的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叶信岳 李晶晶 叶青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7-1186,共10页
本文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和多层次回归等模型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浙江省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2省域... 本文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分析框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和多层次回归等模型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浙江省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2省域经济空间分布从东北到西南大致呈富裕、发达、欠发达和贫困的格局;富裕与贫困类别有强稳定性,并有明显的连片扩张趋势;欠发达地区更可能遭遇"贫困陷阱"。3浙江省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和自我强化集聚特征。4省内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层次较为敏感;全球化是其经济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分权化是影响其核心—边缘结构的重要机制;市场化可缩小因外商投资导致的空间集聚。本文从演化的角度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作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全球资本的地理和政策偏好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此外,城乡差异也是浙江省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差异 多层次模型 马尔可夫链 空间自相关 浙江省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叶青 何秀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共7页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粮食生产 结构变动 比较优势 结构调整 生产布局
下载PDF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8
12
作者 房艳刚 刘继生 叶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30-1534,共5页
首先梳理了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型与学说,然后总结反思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讨论了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改进策略;可验证不同农村经... 首先梳理了关于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模型与学说,然后总结反思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最后运用模式匹配方法,讨论了不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和今后的改进策略;可验证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的有效性,也可以为农村区域发展不同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区域 理论模型 经验模式 模式匹配 区域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工业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化过程、动因与重构--以河南省曲沟镇为例 被引量:31
13
作者 于正松 叶青 +1 位作者 李小建 孙东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以曲沟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问卷访谈及大量一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型矩阵等方法,剖析了研究区1991-2017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引导其"三生"空间协调发... 以曲沟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问卷访谈及大量一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型矩阵等方法,剖析了研究区1991-2017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引导其"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以工矿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增量显著,总体呈现高速扩展、局部集聚及多样化发展态势;②生产空间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工业两强并存,工业生产空间嵌入到农业生产空间中形成"马赛克"式格局;③生活空间演变呈现空间扩展与质量提升并存的趋势;④生态空间的变化则具备面积缩减与质量下降2个特征;⑤工业镇"三生"空间的演变过程,是乡村能人带动、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依赖累积、政府宏观调控及综合地理条件约束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乡村重构 曲沟镇
下载PDF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叶青 张平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424-3433,共10页
生态地理区划是国内外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生态地理区划概念、原则和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地域系统进行划分。其研究经历了从单生态因子分异的规律性... 生态地理区划是国内外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对生态地理区划概念、原则和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并就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地域系统进行划分。其研究经历了从单生态因子分异的规律性认识、生态系统聚合、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单要素划分到层次约束、相互包容与不包容的等级斑块思维的整体性功能、过程和结构性划分的发展路线。我国生态地理区划在借鉴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较为迅速,并在区划的原则、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就全国或地区的生态地理综合区划及要素区划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不完善。中国未来生态地理区划应重点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严密的区划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关注人文要素在区划中的重要影响,注重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典型生态地域系统区划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区划 生态地域系统 进展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叶青 张平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0-303,317,共5页
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优势条件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指出地区农业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农业之路,通过农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资... 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优势条件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指出地区农业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农业之路,通过农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联合开发与整体布局、农村制度创新及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态势 对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 被引量:23
16
作者 叶青 邓吉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91-1601,共11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个空间单元2000年、2003年、2007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个空间单元2000年、2003年、2007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城乡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趋于扩大;②区域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空间单元集中在5个地级市辖区,低水平空间单元进一步向哈大铁路沿线集聚,并在其北侧形成"哑铃"状连续分布区,该区域有可能陷于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③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经济实力、空间区位、居民收入等是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马尔可夫链 ESDA 动力因子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
原文传递
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机制与优化路径——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例 被引量:22
17
作者 叶青 王婷 +3 位作者 黄政 胡元涛 周艳梅 张金萍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共10页
乡村转型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现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重要命题。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分析典型村庄转型发展行动者构成及其网络转译过程,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与振兴路径。研究表明,大... 乡村转型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现代乡村治理面临的重要命题。以海南中部山区大边村为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分析典型村庄转型发展行动者构成及其网络转译过程,探究其转型发展机制与振兴路径。研究表明,大边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琼中黎族苗族县委县政府为关键行动者,以湾岭镇政府、大平村委会、大边村村民、外来企业、金融机构、房屋、土地、黎族文化为主要参与者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村委会带动、绿色产业推动和黎族文化支撑等内生动力和政府政策引导、金融资本驱动和外来企业推动等外援动力联合驱动大边村快速转型发展。但是,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新的变化导致异质行动者网络解构、产业多样化不足、聚落空间功能失衡、黎族文化特色减弱、村庄治理体系不健全和村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充分调动多方异质行动者积极性,构建以村委会和村民为关键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参与的多元联合行动者网络,通过打造三产融合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聚落空间、提升黎族特色文化支撑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转型发展活力,推进大边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行动者网络理论 转型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 优化路径 黎族文化
原文传递
基于企业家型城市理论的工矿资源型城市转型——以马鞍山市为例 被引量:21
18
作者 殷洁 罗小龙 +2 位作者 叶青 郑焕友 张京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是中国诸多工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对"钢城"马鞍山的成功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定位与时俱进是马鞍山成功转型的关键,它为马鞍山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旗帜...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是中国诸多工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对"钢城"马鞍山的成功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定位与时俱进是马鞍山成功转型的关键,它为马鞍山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旗帜和方向。在转型中,马鞍山通过实施传统钢铁改造升级、城市空间"南进"、"东扩"战略与园林城市建设等企业家型政府的行动,在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工业空间、新的消费空间,并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此外,通过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在城市内部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层面则实施了积极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与更大区域的合作,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马鞍山的成功转型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矿资源型城市提供启示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资源型城市 转型 企业家型城市 马鞍山市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以海口市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宋伟 叶青 +3 位作者 林丹 余珍鑫 罗邱戈 张金萍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3-190,共8页
基于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定量识别了2000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显著增长,总体上"... 基于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定量识别了2000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显著增长,总体上"东密西疏",呈现出高密度小规模集聚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并存的空间格局;乡村居民点高密度区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密度由邻近中心城区向东部、南部明显衰减;总体趋向于相对零散的分布,新增居民点主要位于海口市东部和南部,具有面积小而分散的特征。②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其中,区位因素对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影响最为显著,路网密度、到区中心可达性、到主要公路距离3个因子是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开发及多种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政策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演变影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点 城镇化 核密度估计 地理探测器 区位因素 政策因素 海口市
原文传递
新冠疫情期间民众心理状态时空特征——基于全国24188份样本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苏芳 宋妮妮 +4 位作者 薛冰 李京忠 王燕侠 方兰 叶青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2-60,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并强调"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在网络问卷形成的全国(不含港澳台)24188份有效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并强调"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在网络问卷形成的全国(不含港澳台)24188份有效样本基础上,开展民众心理状态时空特征研究,期待为疫情过后的社会心理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提供基于实证的科学基础。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上看,疫情期间我国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短期情绪紧张、长期平稳的态势,社会公众和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成熟;从空间分布上看,民众负性心理状况呈现正向的空间自相关,且在西南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东北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相对于地理空间距离,外界冲击和风险感知是影响心理应激反应的稳定因素。研究成果可为民众心理干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完善区域化联防联控机制及精准应急治理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治理 危机管理 心理干预 新冠疫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