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
之
伊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在音乐中,聆听者如何与特定音乐作品互动,将音乐通过聆听感受诠释作品的意义?不同角色的音乐事件参与者是如何构成音乐作品中的场域关系,并完成对作品的意义建构?作为聆听者的音乐学者又应如何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建构的整体过...
在音乐中,聆听者如何与特定音乐作品互动,将音乐通过聆听感受诠释作品的意义?不同角色的音乐事件参与者是如何构成音乐作品中的场域关系,并完成对作品的意义建构?作为聆听者的音乐学者又应如何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建构的整体过程放置在音乐学写作之中?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以《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音乐会作为实例,偏重音乐作品诠释中接收者一方的角度,以"事件型音乐作品"作为音乐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存在方式及文章论述内容之前提,试图通过"聆听感受"来诠释音乐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型音乐作品
存在方式
聆听
场域关系
意义建构
诠释移动
原文传递
“中声”试辩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
之
伊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2-58,共7页
"中声"一词在历朝历代中的理解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中和之声。"中声"作为古人对乐的审美观念,是"中和"思想的体现;其二"中声"具有确切音高的声音。一指五音中的商声,二指黄钟之管声,三指"...
"中声"一词在历朝历代中的理解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中和之声。"中声"作为古人对乐的审美观念,是"中和"思想的体现;其二"中声"具有确切音高的声音。一指五音中的商声,二指黄钟之管声,三指"灰管"所定"中声"。至于"灰管"之"中声"是否就是黄钟之声,还需继续考订;其三,作为形容乐器类别功能的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理论(中国)
中声
黄钟
考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主体缺位到主体对话——一次实验性跨媒介展演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
4
3
作者
魏育鲲
程
之
伊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民间、传统音乐脱离本土语境的"他处"表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无论是为彰显"主—从"(或"华—夷")关系的四方献乐,还是建设新民族国家背景下知识阶层、政府对传统音乐资源...
民间、传统音乐脱离本土语境的"他处"表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无论是为彰显"主—从"(或"华—夷")关系的四方献乐,还是建设新民族国家背景下知识阶层、政府对传统音乐资源的发掘、征(引)用,脱语境化的传统音乐表演往往因"主体缺位"而更多呈现为社会表征、民族认同、商品经济的"资源"。《三经注水,传音入境》的实验性表演,强调"对话",以期于舞台表演展现民间智慧和声音,并在民间及传统音乐"主体性"的探索中,促成表演者、学者和公众在"观—演"关系上的合作与共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地表演
舞台化
脱语境化
再语境化
主体缺位
原文传递
传统是一种精神——记一次“民族音乐学”课堂讨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吕莉娅
程
之
伊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42,共9页
传统不单是一个客观实体,也不仅是一个时段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维度。当传统文化面临"他者"文化的质疑,当传统音乐面对全球格局之语境,本文以身为"80后"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子在民族音乐学课程中的一次阅读讨论为...
传统不单是一个客观实体,也不仅是一个时段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维度。当传统文化面临"他者"文化的质疑,当传统音乐面对全球格局之语境,本文以身为"80后"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子在民族音乐学课程中的一次阅读讨论为主干,提出"我们这一班"的传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
传统文化
精神维度
课堂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课程
“80后”
“他者”
原文传递
灵魂附体与转世
5
作者
迈克·蓝贝克
程
之
伊
《大音》
2014年第1期237-258,共22页
本论文对马约特岛与马达加斯加西部(西印度洋地区)的马拉加什人的灵魂附体现象进行了概述。尤其论述了灵魂附体是如何将过去的声音在当下通过言说和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此同时,笔者对两种不同的现象也作出大致比较,分别是马拉加什人...
本论文对马约特岛与马达加斯加西部(西印度洋地区)的马拉加什人的灵魂附体现象进行了概述。尤其论述了灵魂附体是如何将过去的声音在当下通过言说和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此同时,笔者对两种不同的现象也作出大致比较,分别是马拉加什人的灵魂附体经验与瑞士的转世现象,并将对一群出人意料的、来自树林深处的魂灵显现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约特
马达加斯加
瑞士
附体
灵魂
转世
原文传递
音乐结构与人体运动:来自阿富汗琉特琴的经验
被引量:
2
6
作者
约翰·贝利
程
之
伊
《大音》
2016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该文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第八届'大音讲堂'约翰·贝利(John Baliy)教授的讲座手稿。贝利教授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感知运动系统和运作方式带来的限制和自由以及它们如何塑造...
该文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第八届'大音讲堂'约翰·贝利(John Baliy)教授的讲座手稿。贝利教授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感知运动系统和运作方式带来的限制和自由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音乐的结构。他以阿富汗的'都塔尔'(dutar)和'热巴布'(rubab)为例,尝试以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解释乐器与音乐如何相互适应,并对14弦都塔尔与热巴布之间进行比较,认为音位的布局取决于乐器的形态,其对于演奏风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音乐风格中,演奏技巧中特有的运动模式受制于与之相配的乐器形态,以及人类感知运动系统加以组织的运动序列存在广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工程学
感知
音乐结构
都塔尔
热巴布
原文传递
题名
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程
之
伊
机构
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系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文摘
在音乐中,聆听者如何与特定音乐作品互动,将音乐通过聆听感受诠释作品的意义?不同角色的音乐事件参与者是如何构成音乐作品中的场域关系,并完成对作品的意义建构?作为聆听者的音乐学者又应如何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建构的整体过程放置在音乐学写作之中?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以《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音乐会作为实例,偏重音乐作品诠释中接收者一方的角度,以"事件型音乐作品"作为音乐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存在方式及文章论述内容之前提,试图通过"聆听感受"来诠释音乐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
事件型音乐作品
存在方式
聆听
场域关系
意义建构
诠释移动
分类号
J605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声”试辩
被引量:
3
2
作者
程
之
伊
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处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2-58,共7页
基金
上海市教委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7ZS112)
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P0701)
文摘
"中声"一词在历朝历代中的理解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中和之声。"中声"作为古人对乐的审美观念,是"中和"思想的体现;其二"中声"具有确切音高的声音。一指五音中的商声,二指黄钟之管声,三指"灰管"所定"中声"。至于"灰管"之"中声"是否就是黄钟之声,还需继续考订;其三,作为形容乐器类别功能的名称。
关键词
音乐理论(中国)
中声
黄钟
考订
Keywords
music theory(Chinese)
"Zhong Sheng"
Huang Zhong
research
分类号
J602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主体缺位到主体对话——一次实验性跨媒介展演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
4
3
作者
魏育鲲
程
之
伊
机构
中国音乐学院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行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文摘
民间、传统音乐脱离本土语境的"他处"表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无论是为彰显"主—从"(或"华—夷")关系的四方献乐,还是建设新民族国家背景下知识阶层、政府对传统音乐资源的发掘、征(引)用,脱语境化的传统音乐表演往往因"主体缺位"而更多呈现为社会表征、民族认同、商品经济的"资源"。《三经注水,传音入境》的实验性表演,强调"对话",以期于舞台表演展现民间智慧和声音,并在民间及传统音乐"主体性"的探索中,促成表演者、学者和公众在"观—演"关系上的合作与共谋。
关键词
异地表演
舞台化
脱语境化
再语境化
主体缺位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传统是一种精神——记一次“民族音乐学”课堂讨论
被引量:
1
4
作者
吕莉娅
程
之
伊
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
出处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42,共9页
文摘
传统不单是一个客观实体,也不仅是一个时段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维度。当传统文化面临"他者"文化的质疑,当传统音乐面对全球格局之语境,本文以身为"80后"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子在民族音乐学课程中的一次阅读讨论为主干,提出"我们这一班"的传统观……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
传统文化
精神维度
课堂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课程
“80后”
“他者”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灵魂附体与转世
5
作者
迈克·蓝贝克
程
之
伊
机构
多伦多大学
出处
《大音》
2014年第1期237-258,共22页
文摘
本论文对马约特岛与马达加斯加西部(西印度洋地区)的马拉加什人的灵魂附体现象进行了概述。尤其论述了灵魂附体是如何将过去的声音在当下通过言说和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此同时,笔者对两种不同的现象也作出大致比较,分别是马拉加什人的灵魂附体经验与瑞士的转世现象,并将对一群出人意料的、来自树林深处的魂灵显现进行描述。
关键词
马约特
马达加斯加
瑞士
附体
灵魂
转世
分类号
J602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音乐结构与人体运动:来自阿富汗琉特琴的经验
被引量:
2
6
作者
约翰·贝利
程
之
伊
机构
苏塞克斯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英国伦敦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出处
《大音》
2016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文摘
该文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第八届'大音讲堂'约翰·贝利(John Baliy)教授的讲座手稿。贝利教授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感知运动系统和运作方式带来的限制和自由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音乐的结构。他以阿富汗的'都塔尔'(dutar)和'热巴布'(rubab)为例,尝试以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解释乐器与音乐如何相互适应,并对14弦都塔尔与热巴布之间进行比较,认为音位的布局取决于乐器的形态,其对于演奏风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音乐风格中,演奏技巧中特有的运动模式受制于与之相配的乐器形态,以及人类感知运动系统加以组织的运动序列存在广泛的变化。
关键词
人体工程学
感知
音乐结构
都塔尔
热巴布
分类号
J633.72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
程
之
伊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原文传递
2
“中声”试辩
程
之
伊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主体缺位到主体对话——一次实验性跨媒介展演引发的思考
魏育鲲
程
之
伊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4
原文传递
4
传统是一种精神——记一次“民族音乐学”课堂讨论
吕莉娅
程
之
伊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原文传递
5
灵魂附体与转世
迈克·蓝贝克
程
之
伊
《大音》
2014
0
原文传递
6
音乐结构与人体运动:来自阿富汗琉特琴的经验
约翰·贝利
程
之
伊
《大音》
2016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