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GWR模型的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丁亚鹏
张俊华
+4 位作者
刘玉寒
卢翠玲
王烁骞
秦静
婷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76-4885,共10页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以外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GWR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49—0.64之间,自下游到上游,决定系数逐步升高,对上游的预测精度最高。分析发现,在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立地环境、成土母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在中上游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中下游平原区农业活动和化肥投入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有机碳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伊河流域土壤生态系统的合理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伊河流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磺胺甲恶唑对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熊小波
孙博琳
+2 位作者
秦静
婷
傅声雷
王洪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07-4214,共8页
肠道菌群已被证实有助于宿主的健康和代谢功能,但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却很少报道.因此,本研究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抗生素(磺胺甲恶唑)污染土壤28 d后,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
肠道菌群已被证实有助于宿主的健康和代谢功能,但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却很少报道.因此,本研究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抗生素(磺胺甲恶唑)污染土壤28 d后,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并探讨了抗生素污染对蚯蚓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磺胺甲恶唑对蚯蚓的存活率和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磺胺甲恶唑的添加能够使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降低,并引起肠道内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Luteolibacter的丰度显著降低,也能显著增加肠道内拜纳蒙纳斯属(Balneimonas)和疣微菌科(Verrucomicrobiaceae)的丰度,而芽胞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的丰度在肠道内较为稳定.同时,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并与周围土壤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蚯蚓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周围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这可能是由于蚯蚓肠道自身微环境和共选择造成的.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抗生素污染在土壤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风险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蚯蚓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碳氮空间特征及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俊华
朱连奇
+2 位作者
李国栋
赵芳
秦静
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69-2282,共14页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土壤二普资料,采用空间模拟和地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特征及与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有机碳/全氮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存在3个高值区、1个次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布在秦岭、大巴山高海拔区域和嘉陵江以西山地,含量分别为15.03~71.04 g/kg、1782.61~7710.00 mg/kg;低值区沿秦岭北坡的渭河谷地、南五台山和伏牛山分布,含量分别为0.64~6.50 g/kg、110.00~885.96 mg/kg;次高值区主要在汉江两侧、秦巴山地之间海拔<1000 m及嘉陵江两侧略高于1000 m的山体,含量介于以上二者之间,自西向东呈南北向宽幅逐渐增大的"喇叭状"趋势。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气候作用,发现秦岭南坡—大巴山北坡有机碳/全氮次高值区分布范围与1000 m等高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上限、1月0℃等温线、7月24℃等温线较一致,区内1月、7月、季节和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各季降雨变幅大,该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主体,北界大致沿都江堰—茂县—平武—文县和秦岭南坡1000 m等高线分布,南以都江堰—北川—青川和大巴山北坡1000 m等高线为界。有机碳/全氮空间变化为亚热带—暖温带的划界提供一定依据,进一步识别典型区土壤过程及生态效应,将全面揭示土壤多维过渡特征及其变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地形
植被
气候分界线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GWR模型的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丁亚鹏
张俊华
刘玉寒
卢翠玲
王烁骞
秦静
婷
丁圣彦
机构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876-488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202)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82300410129)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212102310415)。
文摘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以外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GWR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49—0.64之间,自下游到上游,决定系数逐步升高,对上游的预测精度最高。分析发现,在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立地环境、成土母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在中上游低山丘陵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中下游平原区农业活动和化肥投入是造成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有机碳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伊河流域土壤生态系统的合理发展和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伊河流域
Keyword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fluencing factors
spatial distribution
Yihe River Basin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磺胺甲恶唑对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熊小波
孙博琳
秦静
婷
傅声雷
王洪涛
机构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207-421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U1904204)
河南省“中原学者”项目(No.182101510005)。
文摘
肠道菌群已被证实有助于宿主的健康和代谢功能,但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却很少报道.因此,本研究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抗生素(磺胺甲恶唑)污染土壤28 d后,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并探讨了抗生素污染对蚯蚓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磺胺甲恶唑对蚯蚓的存活率和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磺胺甲恶唑的添加能够使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降低,并引起肠道内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Luteolibacter的丰度显著降低,也能显著增加肠道内拜纳蒙纳斯属(Balneimonas)和疣微菌科(Verrucomicrobiaceae)的丰度,而芽胞杆菌属(Bacillus)等优势菌的丰度在肠道内较为稳定.同时,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以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并与周围土壤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蚯蚓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周围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这可能是由于蚯蚓肠道自身微环境和共选择造成的.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抗生素污染在土壤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风险传播.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蚯蚓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Keywords
sulfamethoxazole
earthworm
gut microbiot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172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碳氮空间特征及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俊华
朱连奇
李国栋
赵芳
秦静
婷
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69-2282,共14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900)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212102310415)。
文摘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土壤二普资料,采用空间模拟和地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特征及与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有机碳/全氮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存在3个高值区、1个次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布在秦岭、大巴山高海拔区域和嘉陵江以西山地,含量分别为15.03~71.04 g/kg、1782.61~7710.00 mg/kg;低值区沿秦岭北坡的渭河谷地、南五台山和伏牛山分布,含量分别为0.64~6.50 g/kg、110.00~885.96 mg/kg;次高值区主要在汉江两侧、秦巴山地之间海拔<1000 m及嘉陵江两侧略高于1000 m的山体,含量介于以上二者之间,自西向东呈南北向宽幅逐渐增大的"喇叭状"趋势。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气候作用,发现秦岭南坡—大巴山北坡有机碳/全氮次高值区分布范围与1000 m等高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上限、1月0℃等温线、7月24℃等温线较一致,区内1月、7月、季节和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各季降雨变幅大,该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主体,北界大致沿都江堰—茂县—平武—文县和秦岭南坡1000 m等高线分布,南以都江堰—北川—青川和大巴山北坡1000 m等高线为界。有机碳/全氮空间变化为亚热带—暖温带的划界提供一定依据,进一步识别典型区土壤过程及生态效应,将全面揭示土壤多维过渡特征及其变异机理。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地形
植被
气候分界线
Keywords
China’s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zone
SOC
TN
terrains
vegetation
climatic boundary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GWR模型的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亚鹏
张俊华
刘玉寒
卢翠玲
王烁骞
秦静
婷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磺胺甲恶唑对赤子爱胜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熊小波
孙博琳
秦静
婷
傅声雷
王洪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原文传递
3
中国南北过渡带土壤碳氮空间特征及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
张俊华
朱连奇
李国栋
赵芳
秦静
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