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丁宁 姜婧 +5 位作者 王巧侠 许艺元 刘潇潇 胡嘉同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2期69-72,共4页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敏化 生物物理特性 综述
下载PDF
李志刚教授“通督启神”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经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牟秋杰 +3 位作者 刘俊彤 赵江豪 杨利娟 李志刚 《西部中医药》 2018年第5期25-28,共4页
通过典型病例探讨李志刚教授采用"通督启神"法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抑郁症 通督启神 针刺 李志刚
下载PDF
脾氨肽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青少年扁平疣临床研究及对淋巴细胞亚群、IL-2、IL-4、INF-γ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润秋 吕东 《皮肤病与性病》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脾氨肽口服冻干粉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联合治疗青少年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口服脾氨肽冻干粉与外擦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疗程2月;对照组91例仅外擦重组人干扰素α-2... 目的观察脾氨肽口服冻干粉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联合治疗青少年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口服脾氨肽冻干粉与外擦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疗程2月;对照组91例仅外擦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治疗前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并与25例健康正常人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4%,对照组总有效7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外周血CD_4^+、CD_4^+/CD_8^+比值及IL-2、INF-γ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1),与健康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所升高(P<0.05),但仍低于健康组(P<0.05)。两组治疗前外周血CD_8^+、IL-4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与健康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外擦治疗青少年扁平疣疗效显著,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疣 脾氨肽 干扰素Α-2B 治疗
下载PDF
“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牟秋杰 +5 位作者 李昱颉 赵江豪 卢梦晗 刘俊彤 杨利娟 李志刚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9期23-26,35,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启神"法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以8只相同遗传背景的C... 目的:观察"通督启神"法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以8只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DAB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含量。结果:药物组和电针组在隐蔽平台试验中逃避潜伏时间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在空间探索试验中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占比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DAB染色结果表明,药物组和电针组COX-2、TGF-β_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药物组和电针组COX-2、TGF-β_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能够提高APP/PS1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抑制海马区COX-2、TGF-β_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启神 阿尔茨海默病 电针 小鼠 COX-2 TGF-Β1
下载PDF
李志刚教授针刺敏化腧穴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0
5
作者 牟秋杰 +4 位作者 李昱颉 刘俊彤 赵江豪 杨丽娟 李志刚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20期76-78,87,共4页
痉挛性斜颈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李志刚教授创新性的将穴位敏化与痉挛性斜颈的治疗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穴位敏化 针刺 名医经验 李志刚
下载PDF
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宁 姜婧 +5 位作者 胡嘉同 王巧侠 许艺元 刘潇潇 李志刚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4-458,共5页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敏化 微循环 光声成像 展望
原文传递
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21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曹丽华 张美华 +2 位作者 吕东 周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71-574,共4页
目的:观察长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长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215例,其中鲜红斑痣19例,草莓状血管瘤179例,混合型血管瘤17例。分析其疗效与病... 目的:观察长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长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215例,其中鲜红斑痣19例,草莓状血管瘤179例,混合型血管瘤17例。分析其疗效与病变类型、瘤体大小、病变部位及治疗次数的关系。结果:215例患儿中治愈133例,显效67例,有效8例,无效7例,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1.9%和93.1%。疗效与血管瘤的病变类型、瘤体的大小以及治疗次数有关,但与其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后暂时性色素沉着、暂时性色素减退、浅表性瘢痕、头部毛发减少或消失的发生率分别为48.8%、8.3%、4.6%和3.7%。结论:长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疗效好,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轻,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皮肤血管瘤 疗效 婴幼儿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敏化的肥大细胞机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巧侠 丁宁 +5 位作者 姜婧 刘潇潇 许艺元 胡嘉同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10期51-55,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鹤顶、阳陵泉和委中穴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穴区肥大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说明穴位敏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假手术组(NS)、轻度关节炎组(A)、中度关节炎组(B)和重度关节炎组(C) 5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于造模的第7天取1. 5 mm×1. 5 mm×1. 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3穴的穴区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MC的募集和脱颗粒;免疫荧光观察MC脱颗粒释放的介质与MC共表达情况。结果:在穴位敏化的第7天,A、B、C 3组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N组和NS组(P <0. 01),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区未见明显变化,A、B、C 3组组间比较发现鹤顶穴区MC数量和脱颗粒率随疾病程度加重呈递增增长。A、B、C 3组鹤顶穴一些MC脱颗粒有类胰蛋白酶、5-HT、HA的释放,而阳陵泉和委中穴则未观察到这种变化。结论:在第7天时,鹤顶穴发生了穴位敏化,且敏化效应是即时的,敏化过程中伴随了MC的募集和脱颗粒,且MC的变化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穴位发生敏化具有特异性,每个穴位致敏的条件不同,MC脱颗粒所释放的类胰蛋白酶、5-HT、HA可能是穴位敏化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穴位敏化 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5-羟色胺 组胺
下载PDF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蒋燕南 +3 位作者 刘玉 李星汇 刘龙丹 吕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第18期106-107,共2页
目的:研究司库奇尤单抗在斑块状银屑病(中重度)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8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研究组... 目的:研究司库奇尤单抗在斑块状银屑病(中重度)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8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研究组采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均治疗4周。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皮损状态、治疗效果、血清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治疗前增高,白细胞介素-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斑块状银屑病(中重度)采取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利于皮损状态改善,可调节患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水平,提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司库奇尤单抗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大鼠敏化穴区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宁 +4 位作者 刘潇潇 王巧侠 胡嘉同 许艺元 李志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11期46-49,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鹤顶、委中在腧穴敏化过程中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改变,探讨腧穴敏化的MC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单碘乙酸盐膝关节注射的方法制备大...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大鼠鹤顶、委中在腧穴敏化过程中局部穴区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改变,探讨腧穴敏化的MC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单碘乙酸盐膝关节注射的方法制备大鼠KOA模型。造模后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取鹤顶、委中穴区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MC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周围有颗粒脱出,颗粒膜相互融合,脱颗粒后遗留有空泡;ELISA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CTX-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生理盐水组(P <0. 01);模型组鹤顶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 <0. 01);模型组委中穴穴区MC胞内致密颗粒占比与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C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腧穴敏化过程,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肥大细胞 膝骨关节炎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的肥大细胞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巧侠 王鑫 +6 位作者 丁宁 姜婧 刘潇潇 许艺元 胡嘉同 李志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9期1352-1357,共6页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变化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NS)、模型组(KOA)三组,每组按照0天、7天、14天、21天...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穴位敏化的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穴区局部肥大细胞(mast cells,MC)变化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50~160 g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生理盐水组(NS)、模型组(KOA)三组,每组按照0天、7天、14天、21天、28天随机再分为五组。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制备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造模的第0天、7天、14天、21天、28天时取1.5 mm×1.5 mm×1.5 mm体积的鹤顶、阳陵泉、委中穴区局部皮肤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MC。结果在造模后的第7天,KOA组大鼠鹤顶穴区MC的数量及脱颗粒率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高于0天、21天(P<0.05);第7天、14天MC脱颗粒率均高于0天(P<0.05);造模后第14天,KOA组大鼠阳陵泉穴区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N和NS组(P<0.05),MC数量和脱颗粒率高于同组的第0天和7天(P<0.05);而委中穴MC数量及脱颗粒率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穴位在疾病过程中某一时间点发生了敏化,敏化效应持续一段时间;穴位敏化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敏化伴随了穴区MC的募集和脱颗粒;穴位敏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穴位敏化 不同时间节点 肥大细胞
下载PDF
长脉冲可调脉宽Gentle-YAG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丽华 吕东 +2 位作者 周洋 文晓婷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894-896,共3页
目的: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技术治疗蜘蛛痣、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46例蜘蛛痣患者、45例鲜红斑痣患者、398例单纯性毛细血管瘤... 目的:探讨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技术治疗蜘蛛痣、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46例蜘蛛痣患者、45例鲜红斑痣患者、398例单纯性毛细血管瘤患者、106例混合型血管瘤患者、95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及5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治疗。结果:1蜘蛛痣、鲜红斑痣、单纯性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82.2%、100.0%、87.7%、100.0%、100.0%。经疗效评价,6组患者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蜘蛛痣组、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组、化脓性肉芽肿组患者的疗效均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混合型血管瘤组、毛细血管扩张症组(P<0.05),毛细血管扩张症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混合型血管瘤组(P<0.05),混合型血管瘤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鲜红斑痣组(P<0.05),蜘蛛痣组、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组、化脓性肉芽肿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组患者萎缩性瘢痕、色素减退、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技术治疗血管性疾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以蜘蛛痣、化脓性肉芽肿、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冲可调脉宽激光 蜘蛛痣 鲜红斑痣 毛细血管瘤 化脓性肉芽肿 毛细血管扩张症
下载PDF
医学成像技术在腧穴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与展望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宁 姜婧 +5 位作者 胡嘉同 刘潇潇 王巧侠 许艺元 李志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1151-1156,共6页
医学成像技术很好地满足了腧穴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化、可视化需要,极大地推动与深化了腧穴有关研究。文章从活体光学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红外热成像六个方面入手,结合腧穴研究中的关... 医学成像技术很好地满足了腧穴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化、可视化需要,极大地推动与深化了腧穴有关研究。文章从活体光学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红外热成像六个方面入手,结合腧穴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医学成像技术在腧穴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文献回顾表明,医学成像技术在阐释腧穴作用及其相关配伍的中枢与外周机制、论证腧穴特异性及其机制、探讨腧穴主治的中枢与外周基础、深化腧穴解剖结构及安全性研究、促进腧穴定位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有关研究存在的成像技术缺乏合理与深度运用、对腧穴的动态性与整体性有所忽略、细胞与分子水平成像相对缺乏的三方面不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促进成像技术升级与合理运用,完善基于腧穴特性的科研设计及其标准化,借助分子影像学技术将腧穴基础研究推进至细胞分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医学成像技术 应用概况 展望
下载PDF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外周血清BNDF、5-羟色胺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艺元 李志刚 +2 位作者 王巧侠 刘潇潇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2期59-6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海马内及外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五羟色胺(5-TH)含量的变化,探讨电针对抑郁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不接受任何刺... 目的:通过观察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海马内及外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五羟色胺(5-TH)含量的变化,探讨电针对抑郁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不接受任何刺激;其余3组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模型组不接受任何刺激,电针组每日应激刺激1 h后电针治疗,药物组每日应激刺激1 h后予百忧解灌胃。各组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内BDNF及5-TH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大鼠外周血清当中BDNF与5-H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及处于开放臂时间比明显降低(P<0.05),抑郁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电针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及时间比明显增加(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更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BDNF、5-HT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电针组BDNF、5-TH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中BDNF与5-HT的表达都要稍高。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外周血BDNF、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BDNF、5-HT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模型大鼠BDNF及5-TH含量显著降低,而电针和抗抑郁药均可以有效提高大鼠海马内及外周血清内BDNF及5-TH含量,改善大鼠抑郁状态及行为活动,且电针效果更优于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5-羟色胺 电针
下载PDF
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外阴尖锐湿疣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在相同敷药面积及能量照射密度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108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 ++目的在相同敷药面积及能量照射密度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108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外用0.5mL 20%ALA,B组外用0.25mL 20%ALA,3h后红光照射,照射时间为20-25min,每周1次,共治疗4次。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末次治疗后的第1、4、8、12、24周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及复发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1/54),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45/54),A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8、12、24周,B组复发率均高于A组,且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敷药面积及能量照射密度,外用0.5mL 20%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临床疗效优于0.25mL 20%ALA-PDT,ALA-PDT是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氨基酮戊酸 光化学疗法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6
作者 刘龙丹 刘玉 +2 位作者 刘润秋 齐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29-0032,共4页
观察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本院2022年01月-2022年12月纳入的60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和观察组(他克莫司+多磺酸粘多糖),对比治疗4周后... 观察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本院2022年01月-2022年12月纳入的60例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和观察组(他克莫司+多磺酸粘多糖),对比治疗4周后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愈率更高(P<0.05)。结论 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时,联合用药能够使药物的协同作用获得充分展现,能够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使患者不良反应减少,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克莫司软膏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轻中度特应性皮炎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联合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润秋 +1 位作者 蒋燕南 文晓婷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 观察硫酸羟氯喹联合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2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的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化至对照组或试验组,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和外敷生理盐水,试验组硫酸羟氯喹和外用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疗程均... 目的 观察硫酸羟氯喹联合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2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的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化至对照组或试验组,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和外敷生理盐水,试验组硫酸羟氯喹和外用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疗程均为8周。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8周后试验组症状评分改善及有效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8周后红斑及次要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试验组红斑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8周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硫酸羟氯喹联合医用皮肤护理贴敷料可有效的改善毛细血管扩张型的玫瑰痤疮患者的症状,且效果优于硫酸羟氯喹和外敷生理盐水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羟氯喹 皮肤护理贴 玫瑰痤疮
下载PDF
接触化学物质致职业性药疹样皮炎一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润秋 吕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第5期302-302,313,共2页
水疱-大疱型多形红斑常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常伴有全身症状,可有黏膜损害。皮损渗出较严重,皮损常发展为浆液性水疱、大疱或血疱,周围有暗红色晕。该型病情介于轻型和重症型之间,我们报道一例接触溴甲基萘后引起水疱-大疱型多形红斑... 水疱-大疱型多形红斑常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常伴有全身症状,可有黏膜损害。皮损渗出较严重,皮损常发展为浆液性水疱、大疱或血疱,周围有暗红色晕。该型病情介于轻型和重症型之间,我们报道一例接触溴甲基萘后引起水疱-大疱型多形红斑的药疹样皮炎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性药疹样皮炎 接触化学物质 浆液性水疱 多形红斑 红斑丘疹型 大疱型 全身症状 黏膜损害
下载PDF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丽华 吕东 +2 位作者 周洋 文晓婷 《中外医疗》 2016年第9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门诊就诊44例面部萎缩性中、重度痤疮瘢痕患者进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期为2个月,共治疗3次,为1个疗程。... 目的观察并探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门诊就诊44例面部萎缩性中、重度痤疮瘢痕患者进行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间期为2个月,共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并评估治疗后第2个月、第4个月与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的疗效、发生的不良反应几率与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4个月和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皮损的积分不断降低,且治疗后第2、4个月和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的效果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都出现了红斑与疼痛,有11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持续时间分别为(2.2±1.1)d、(10.7±4.1)d、(14.7±5.6)d,都在8周以内消除平均误工时间为(5.7±1.2)d。结论超脉冲CO_2的点阵激光能对面部存在萎缩性的痤疮瘢痕者进行医治,不但安全有效,而且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 面部 瘢痕 痤疮 CO2点阵激光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嵇友林 +1 位作者 姜永前 李杰红 《河北医学》 CAS 2003年第10期924-926,共3页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COPD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 ,选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在机械通气前 ,机械通气后 1h、4h、2 4h和通气结束时作血气分析 ,并...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COPD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 ,选用BiPAP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在机械通气前 ,机械通气后 1h、4h、2 4h和通气结束时作血气分析 ,并观察临床转归。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无创正压通气后 1h、4h、2 4h和治疗结束时 ,PH值改善 (P <0 .0 5 ) ,PaO2 上升、PaCO2 下降 (P <0 .0 1 )。 30例患者好转出院 ,2例患者因病情加重 ,改用有创通气后死亡 ,抢救成功率 93.8%。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避免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具有良好地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肺疾病 阻塞性 呼吸衰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