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喀斯特地区河网分布规律及其主控要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陈伟燕 王世杰 +2 位作者 白晓永 罗义 张斯屿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河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主控自然要素的关系,运用GIS为主要分析手段,以贵州为研究样区,通过数字矢量化1∶5万水系图、降雨量分布图、地貌类型图、坡度图、岩性图等,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定量计算了不同类型区河网密度值...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河网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主控自然要素的关系,运用GIS为主要分析手段,以贵州为研究样区,通过数字矢量化1∶5万水系图、降雨量分布图、地貌类型图、坡度图、岩性图等,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定量计算了不同类型区河网密度值,分析了贵州河网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贵州平均河网密度为781.84m/km2,受构造运动影响较为明显,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非碳酸盐岩地区河网密度为1000.43 m/km2,石灰岩地区为597.16 m/km2,白云岩地区为779.41m/km2,河网密度与岩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非碳酸盐岩地区河网密度要远远高于碳酸盐岩地区,白云岩地区河网密度高于石灰岩地区;在垂直空间上,坡度≤2°时,河网密度最大,为1237.36m/km2,而坡度≥25°时,河网密度为379.37m/km2,随着坡度的增加河网密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密度 降雨量 构造 地貌 坡度 岩性
下载PDF
近40年来贵州普定典型喀斯特高原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22
2
作者 罗义 白晓永 +5 位作者 王世杰 周德全 罗光杰 张斯屿 李盼龙 李月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49-3357,共9页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规律,利用1973年MSS,1990、2002和2009年TM四期遥感影像,以典型喀斯特高原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将GIS、R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普定县近40年来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规律,利用1973年MSS,1990、2002和2009年TM四期遥感影像,以典型喀斯特高原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将GIS、R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普定县近40年来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体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其次为草地。景观变化主要为林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1990年前,前者向后者转移,转移比例为43.97%;1990年后,后者向前者转移,转移比例为50.09%。(2)景观指数在类型水平上,1990年前,耕地呈面积增大、空间连片趋势,林地则面积缩小、空间上被分割,而1990年后,耕地与林地呈现出相反趋势;在景观水平上,1990年前,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及均匀度减小,景观类型向单一化方向发展;1990—2002年,景观形状复杂化,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2002年后,景观破碎度减小,离散和分离程度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稳定。综上表明,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该区今后生态修复的主要和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变化 驱动因素 贵州高原 普定县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晴隆县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斯屿 白晓永 +4 位作者 王世杰 罗义 田义超 罗光杰 李月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5期328-338,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InVSE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和碳存储模块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睛隆县,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同时为了进一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InVSE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和碳存储模块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睛隆县,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异性,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石漠化等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研究区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非空间分布;其同时受三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面积很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01%,而受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相对较多;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好,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保护区,而无石漠化地区和强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差,是石漠化的重点治理区。研究表明InVEST模型可以很好地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模型 石漠化地区
下载PDF
基于SPEI的贵州省近6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月 白晓永 +3 位作者 周运超 田义超 罗义 罗光杰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第7期57-60,共4页
基于贵州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6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贵州省历年、历年各季尺度上的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和干旱频率,... 基于贵州省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6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贵州省历年、历年各季尺度上的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和干旱频率,揭示了贵州省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贵州省干旱化趋势较为明显;在空间尺度上,贵州省在年和春、夏、秋、冬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市东部地区、铜仁大部分地区、黔东南北部和习水、赤水地区;在年代际变化方面,贵州省以2009—2013年干旱最为严重,发生干旱高频区向东北部和西部转移。干旱事件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总体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 时空特征 贵州省
下载PDF
近40年来贵州高原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罗义 白晓永 +5 位作者 王世杰 周德全 陈伟燕 罗光杰 张斯屿 崔泽银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9-628,共10页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高原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利用1973年MSS,1990年、2002年和2009年TM 4期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和景观格局进... 为了揭示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高原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利用1973年MSS,1990年、2002年和2009年TM 4期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为耕地和林草地间的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1990年之前,后者向前者转移,转移比例为28.83%;1990年之后,前者向后者转移,转移比例为16.30%。2.水域和难利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研究时段内比例分别增加了0.81%和1.14%,建设用地一直呈增加趋势,增加了2.98%。3.景观的破碎度和优势度先增加后减少,但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少后增加。结合驱动力分析表明,研究期内整体可分为3个明显时段,分别为"1990年之前"、"1990—2002年"和"2002年之后",在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上呈现出生态"恶化"-"好转"-"并存"的特点,同与之相伴的"生态破坏"-"生态治理"-"开发与破坏并存"的人类驱动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机制 贵州高原 普定县
下载PDF
径流小区法监测水土流失的百年历程(1915—2014年)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月 周运超 +4 位作者 白晓永 罗义 李盼龙 罗光杰 张斯屿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12期63-66,共4页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100年来径流小区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总结,探讨了径流小区法在水土流失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径流小区法经历了个体探索、群体研究、发展壮... 采用文献调查法对100年来径流小区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总结,探讨了径流小区法在水土流失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径流小区法经历了个体探索、群体研究、发展壮大、成熟完善与多学科交叉应用等4个阶段;内容上,经历了从监测单一水土流失速率到监测坡面营养元素变化、碳循环、反演复杂坡面景观变化的过程;方法上,呈现由以定位观测为主的现状描述到以动态实时观测为主的模型构建的特点;精度上,经历了由粗略统计到精确定量化的变化过程。径流小区法为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促进土壤侵蚀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水土流失过程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小区 水土流失 研究进展 发展历程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arbon Storage in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斯屿 白晓永 +4 位作者 王世杰 罗义 李盼龙 罗光杰 李月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5年第4期199-207,共9页
Qinglong County in Guizhou, China is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Using quadrat methods and a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 studied the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ver three indepe... Qinglong County in Guizhou, China is a typical karst canyon area. Using quadrat methods and a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we studied the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ver three independent periods (1988, 1999 and 2009)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pool capacity of the entir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and contribution ratios. Carbon storage and average carbon density of the karst area in Qinglong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over the sampling period. The actual carbon storage of th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was estimated to be 42.55 Tg. The averag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karst canyon area in Guizhou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vegetation areas. Through cross comparison, we found that karst canyon areas have great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we sugges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and preven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torage evolution process karst canyo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