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多苷片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谭国耀 +3 位作者 江诗琴 赵钟祥 黄民 金晶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5期789-794,共6页
目的:考察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周后,对关节炎症状、主要脏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IA模型组,其中CIA模型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造模成功后,CIA... 目的:考察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周后,对关节炎症状、主要脏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IA模型组,其中CIA模型组采用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类风湿关节炎。造模成功后,CIA大鼠灌胃给予溶剂或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90 mg·kg^(-1)),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记录足趾容积。6周后,检测雷公藤多苷片的抗炎效果,以及大鼠的肝肾情况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给予6周雷公藤多苷片后,CIA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减轻(P<0.05),炎症因子IL⁃6水平降低(P<0.01),TNF⁃α水平降低(P<0.05);给药期间大鼠未见异常症状;肝功能及病理切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肾脏发生轻微肾小球囊腔狭窄、粘连;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其中有益菌群增加,条件致病菌群减少。结论:雷公藤多苷片长期给药对CIA大鼠的抗炎治疗作用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片 类风湿关节炎 肠道菌群 治疗作用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许嘉越 张庚弋 +3 位作者 江诗琴 黄民 金晶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19-326,341,共9页
目的结合实验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IPN)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对大鼠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给药考察雷公藤红素对OIPN的改善作用。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 目的结合实验与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红素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OIPN)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对大鼠进行奥沙利铂与雷公藤红素的合用给药考察雷公藤红素对OIPN的改善作用。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雷公藤红素靶点,并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靶点,取两者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红素-靶点-OIPN”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雷公藤红素改善OIPN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及运用MOE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大鼠机械和冷刺激痛敏症状,减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坐骨神经的病理损伤,且在体外水平上不影响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309个,OIPN疾病靶点1318个,两者交集靶点80个;PPI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HSP90AA1、CASP3、PTGS2等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193个条目,KEGG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可能作用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对OIPN的改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雷公藤红素与核心靶点CASP3、PTGS2的结合能力良好。结论雷公藤红素具有改善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的作用,网络药理学揭示该机制可能涉及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丹参酮Ⅰ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国耀 +2 位作者 杨卓妮 康旺旺 金晶 《毒理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考察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TanⅠ)对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引起的大鼠心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H9c2细胞,给予不同浓度TP处理,CCK-8法筛选出引起H9c2细胞损伤的TP浓度;在TP处理H9c2... 目的考察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TanⅠ)对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引起的大鼠心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心肌H9c2细胞,给予不同浓度TP处理,CCK-8法筛选出引起H9c2细胞损伤的TP浓度;在TP处理H9c2细胞诱导细胞损伤前,使用1.25μmol/L Tan I预处理细胞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Calcein/PI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死细胞占比,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与下游靶基因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表达水平以及Nrf2入核水平的变化;采用siRNA技术沉默Nrf2表达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以及Nqo1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TP组相比,Tan I可提高H9c2细胞的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4,P<0.01),并大大减少TP引起的细胞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4,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n I可以上调细胞核Nrf2和Nqo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3,F=98.33,P<0.001)。沉默Nrf2表达后,Tan I对TP所致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19,P<0.001),且Nq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2.6,P<0.001)。结论Tan I对TP引起的H9c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Tan I激活Nrf2、上调Nqo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Ⅰ 雷公藤甲素 H9C2 NRF2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雷公藤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谭国耀 张庚弋 +3 位作者 谢子薇 赵钟祥 金晶 《中国药师》 CAS 2021年第11期2024-2032,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究雷公藤致心脏毒性靶点及作用机制,为雷公藤的心脏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雷公藤有效成分及其相应靶点,与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cards中收集的心脏毒性...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究雷公藤致心脏毒性靶点及作用机制,为雷公藤的心脏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雷公藤有效成分及其相应靶点,与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cards中收集的心脏毒性靶点进行匹配,得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心脏毒性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Cytoscape3.8.0构建雷公藤有效成分-心脏毒性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雷公藤心脏毒性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DAVID对潜在毒性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得到潜在的毒性靶点所涉及到的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通路。最后通过分子模拟软件Discovery Studio对关键心脏毒性靶点与雷公藤主要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的筛选,得到25种雷公藤的主要毒性成分以及90个潜在的心脏毒性靶点。雷公藤的活性化合物中,雷公藤甲素、蜜桔黄素、豆甾醇等为心脏毒性作用靶点较多的几个化合物。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2)、心脏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SCN5A)、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CNH2)等均为雷公藤心脏毒性中高频作用的靶点。KEGG结果表明,雷公藤可能作用于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通路导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雷公藤甲素与白细胞介素8 (CXCL8)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 (MAPK8)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揭示了雷公藤引起心脏毒性的作用靶点以及相关作用通路,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的心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心脏毒性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丹参酮提取物与相应主要单体在前列腺屏障转运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宁方清 卢琅晴 +4 位作者 王黛菲 张庚弋 黄民 金晶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208-4214,共7页
该研究考察了丹参酮提取物(tanshinone extract,Tan E)中主要单体成分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和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透过前列腺屏障以及在前列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与等剂量相应单体成分分别给药后的情况进行了比... 该研究考察了丹参酮提取物(tanshinone extract,Tan E)中主要单体成分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和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透过前列腺屏障以及在前列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与等剂量相应单体成分分别给药后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人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细胞体外培养21 d,建立前列腺屏障转运模型,考察TanⅡA和CTS在屏障模型上的透过率。SD大鼠灌胃给予Tan E(700 mg·kg^(-1))、CTS(29 mg·kg^(-1))、TanⅡA(50 mg·kg^(-1))后于2、4、8、12、24 h采集血浆及前列腺组织样品,测定生物样本中的TanⅡA和CTS的浓度。在细胞单层转运模型上,提取物组各时间点的CTS、TanⅡA累积转运量均高于相对应的单体给药组(P<0.01)。在动物水平上,Tan E给药后大鼠血浆以及前列腺组织中的TanⅡA及CTS浓度高于相应单体给药组。该研究显示Tan E中的共存成分对其主要药理活性单体成分TanⅡA及CTS透过前列腺屏障有促进作用,为丹参用于临床治疗前列腺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提取物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组织分布 前列腺屏障
原文传递
吗啉核苷类似物及其磺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初步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活性研究
6
作者 华迎春 贺斌 +3 位作者 王松 刘慧萍 刘丰五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7-1154,共8页
以核糖核苷为原料,通过糖环的结构转化合成了系列吗啉核苷类似物,再与磺胺类药物的母核偶联得到吗啉核苷磺胺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HRMS、^(1)H NMR和^(13)C NMR谱分析确证.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的牛肾细胞为模型对目标化合物... 以核糖核苷为原料,通过糖环的结构转化合成了系列吗啉核苷类似物,再与磺胺类药物的母核偶联得到吗啉核苷磺胺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经HRMS、^(1)H NMR和^(13)C NMR谱分析确证.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的牛肾细胞为模型对目标化合物抗病毒活性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此类化合物无明显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似物 吗啉核苷 磺胺类衍生物 抗BVDV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