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ISA和荧光定量PCR诊断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吴际 +3 位作者 郑有为 黄革 刘胜男 侯铁英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2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 M、荧光定量PCR检测尿液巨细胞病毒(HCMV)-DNA和血清HCMV-DNA对婴幼儿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410例住院治疗的3岁以内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计算并比...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Ig M、荧光定量PCR检测尿液巨细胞病毒(HCMV)-DNA和血清HCMV-DNA对婴幼儿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410例住院治疗的3岁以内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计算并比较尿液HCMV-DNA、血清HCMV-DNA及HCMV Ig M阳性率及检测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婴幼儿HCM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支气管肺炎(37.3%)、肝功能损害(31.0%)、胆汁淤积综合征(17.6%)、贫血(12.4%)、神经系统损害(11.5%)等。尿液HCMV-DNA、血清HCMV-DNA、HCMV Ig M阳性分别率为53.9%、29.2%、34.1%;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9%、50.4%和57.5%;特异度分别为99.5%、97.8%和95.1%。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尿液HCMV-DNA诊断HCMV感染的价值较高,可作为婴幼儿HCMV感染的早期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ELISA 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蔡依含 +2 位作者 凌勇 张莉滟 赵越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981-987,共7页
目的探讨患者院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为CRKP血流感染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 目的探讨患者院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为CRKP血流感染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临床诊断为CRKP血流感染的患者病例资料,按患者标本血培养28d预后情况将CRKP组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RKP血流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和影响CRKP血流感染28d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应用Ka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中心静脉插管(P=0.042)、伴有其他部位感染(P=0.028)与既往抗菌药物使用(P<0.001)可能是导致院内CRKP血流感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P=0.029)是致CRKP血流感染患者28d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且CRKP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组(P<0.001)。结论CRKP血流感染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防护,减少CRKP血流感染的发生,遏制CRKP在院内流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基于“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凌勇 袁凯旋 +2 位作者 张德才 刘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1356-136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习生,观察组包括36名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在临床微生物室实习的学生,对照组包括43名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在临床微... 目的探讨基于“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习生,观察组包括36名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在临床微生物室实习的学生,对照组包括43名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在临床微生物室实习的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临床微生物室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同时采用问卷星调查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成绩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多数同学对基于“雨课堂”与PBL、CBL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满意,在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采用“雨课堂”与PBL、CBL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习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课堂 PBL CBL 临床微生物学 实习教学
下载PDF
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后
4
作者 凌勇 +2 位作者 叶龙 张鑫强 白雪皎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48-554,共7页
目的: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carbapenase-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血流感染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探讨医院内CRE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其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 目的: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carbapenase-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血流感染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探讨医院内CRE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其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122例CRE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预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RE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22例CRE血流感染患者中,67例存活,55例死亡。检出的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患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重症监护室入住情况是导致CRE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4.655,95%CI 1.118~19.385,P<0.05)是导致CRE血流感染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RE血流感染,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重视并进行及早筛查,有效控制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 血流感染 预后危险因素
下载PDF
毛霉目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凯旋 叶静如 +5 位作者 陈卓曦 凌勇 黄爱伟 刘素玲 顾兵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835-840,共6页
目的以分子测序为参考,评估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毛霉目真菌的鉴定能力,分析毛霉目真菌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的体外药敏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5例毛霉病住院患者标本,进行镜检并对... 目的以分子测序为参考,评估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毛霉目真菌的鉴定能力,分析毛霉目真菌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的体外药敏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5例毛霉病住院患者标本,进行镜检并对培养的菌落行形态学鉴定、质谱鉴定、分子测序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KOH湿片法阳性率(76%)高于革兰染色法(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鉴定可将68%的菌株鉴定到属水平,3株鉴定错误,2株无法鉴定;将所有菌株进行质谱鉴定,单用IVD和RUO数据库鉴定率分别为56%和44%,两库联合可将鉴定率提高为64%。毛霉目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抑制50%菌株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_(50))为1μg/mL,根霉属相比其他属对两性霉素B表现出较高的MIC值,其中2株MIC>32μg/mL,另2株MIC为8μg/mL;根霉属对泊沙康唑的MIC_(50)为0.5μg/mL,横梗霉属MIC_(50)为4μg/mL,小克银汉霉属MIC_(50)为2μg/mL,有部分菌株表现出较低MIC值,同样亦有部分菌株对泊沙康唑表现出较高的MIC值。结论将传统镜检、培养与质谱技术和分子技术相结合,尽量将毛霉目真菌准确鉴定到种,并积极开展毛霉体外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目 分子测序 形态学鉴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抗真菌体外药敏试验
下载PDF
肺癌与肺部微生物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云虎 +3 位作者 廖建枫 袁凯旋 张鑫强 顾兵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16-1722,共7页
肺癌与肺部微生物菌群存在相互影响。肺部微生态稳态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增强免疫抑制能力,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肺癌发生;而肺癌则可导致肺部微生态失衡和菌群失调,改变肺部环境,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的肿瘤微环境。因此,调节微... 肺癌与肺部微生物菌群存在相互影响。肺部微生态稳态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耐受,增强免疫抑制能力,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肺癌发生;而肺癌则可导致肺部微生态失衡和菌群失调,改变肺部环境,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的肿瘤微环境。因此,调节微生物菌群及微生态免疫疗法可能是潜在的新型治疗和预防治疗肺癌的方案,有利于恢复肿瘤免疫抑制,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肺部微生态因宿主遗传、种族特征及饮食习惯不同而存在个体化差异,增加了精准诊疗的难度,也是目前微生态免疫疗法的应用瓶颈,益生菌、益生元或抗微生物药物等调节措施的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形成规范、有效、精准的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微生物 微生态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