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融合视角下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1
作者 朱梦鑫 昊天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年第15期75-78,共4页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它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它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规定:“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学科差异 信息技术 学科界限 教学建议 高考试题分析 融合视角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下载PDF
《难以控制的水域:雨水、河流、海岸、大洋如何形塑亚洲历史》评介
2
作者 昊天 《全球史评论》 2023年第2期323-327,共5页
Sunil Amrith,Unruly Waters:How Rains,Rivers,Coasts,and Seas Have Shaped Asia’s History,New York,NY:Basic Books,2018,ⅸ+397pp.《难以控制的水域:雨水、河流、海岸、大洋如何形塑亚洲历史》(后文简称《难以控制的水域》)是苏尼... Sunil Amrith,Unruly Waters:How Rains,Rivers,Coasts,and Seas Have Shaped Asia’s History,New York,NY:Basic Books,2018,ⅸ+397pp.《难以控制的水域:雨水、河流、海岸、大洋如何形塑亚洲历史》(后文简称《难以控制的水域》)是苏尼尔·阿姆瑞斯(Sunil Amrith)教授于2018年出版的对南亚环境变迁研究的又一力作。阿姆瑞斯教授生于印度,成长于新加坡,自2004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任职,现为哈佛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一直关注南亚地区的底层社会、移民与生态环境问题。此前,凭借《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The Furies of Nature and the Fortunes of Migrants)一书在2014年荣获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约翰·理查德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大学 博士学位 剑桥大学 南亚地区
原文传递
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动物保护与环境政策发展——宋雅兰《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述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楠 昊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2,154,共4页
2018年出版的宋雅兰的新作《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以熊猫的现代中国国宝形象的构建为线索,讨论中国社会环境与生态观念的变化。书中对大熊猫这一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的发展进程,以及大熊猫借“国宝”形象转化为新中国国... 2018年出版的宋雅兰的新作《熊猫:中国现代国宝的构建与保护》,以熊猫的现代中国国宝形象的构建为线索,讨论中国社会环境与生态观念的变化。书中对大熊猫这一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的发展进程,以及大熊猫借“国宝”形象转化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过程两大书写脉络,认为本书从熊猫保护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进一步呈现了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社会在共生共处中的相互影响,构建起结合环境史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的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雅兰 熊猫 动物史学 动物保护
原文传递
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所见秦南阳郡交通线路新探 被引量:3
4
作者 昊天 《历史地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0-91,158,共13页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有记载从“邓攀渚”到“鲁阳”一段水陆里程数字,利用GIS测量实地距离与之比对,试复原沿线聚落、仓庾、津渡等交通节点的建址布局,进而重新考证《水陆里程简册》所载线路行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秦南阳...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有记载从“邓攀渚”到“鲁阳”一段水陆里程数字,利用GIS测量实地距离与之比对,试复原沿线聚落、仓庾、津渡等交通节点的建址布局,进而重新考证《水陆里程简册》所载线路行径。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秦南阳郡在这一时期南北交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秦简 水运 仓庾 交通线路
下载PDF
隋唐时期关中漕渠新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昊天 《唐史论丛》 2019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汉初'都关中',应'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之需求[1],始有修凿关中漕渠,作为一条连接东西往来的运输通道;继其后,又有隋唐两朝承袭沿用,恰与前代的情形较相似。对此,学界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论述[2],而前作亦进行过系统整理... 汉初'都关中',应'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之需求[1],始有修凿关中漕渠,作为一条连接东西往来的运输通道;继其后,又有隋唐两朝承袭沿用,恰与前代的情形较相似。对此,学界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论述[2],而前作亦进行过系统整理[3],不难发现:前人工作多侧重于汉代漕渠(以下简称'汉渠')线路的考证,虽略有涉及隋唐时期的内容,却一直未能形成专文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漕渠 隋唐时期 长安志 广运潭 永丰仓 临潼县 东渭桥
原文传递
堰遏费水:浅析汉唐关中水利建设与农业灌溉的用水之争
6
作者 昊天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215-219,共5页
在传统社会的生产模式之下,水利建设对于农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以汉唐治下,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先后步入高潮,形成了发达的灌溉渠系。但问题是:在水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过于集中的水利建设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结合引泾灌区的实... 在传统社会的生产模式之下,水利建设对于农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以汉唐治下,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先后步入高潮,形成了发达的灌溉渠系。但问题是:在水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过于集中的水利建设并不一定都是有利的。结合引泾灌区的实际情况所见,私渠、私碾的泛滥并非偶然,而是背后的利益驱动所致;正是由于这些私人水利设施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原本就已十分紧张的水源,乃至造成漕渠淤废、下游灌溉无水等现象。对此,汉代处置虽不甚详细,但可以确定唐代是有过多次强拆的记录,只不过屡拆不撤,屡禁不止,效果着实不尽如人意。受此影响,唐朝廷不得不放弃以往只顾强拆的做法,转而在税制改革上寻求出路,却也不过是另一种转嫁负担的选择,导致用水之争根本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汉唐时期 农业灌溉 水利 用水之争
下载PDF
论刘裕北伐后秦与南北对峙的形成——兼论弃守关中之原因
7
作者 张敏 昊天 《阅江学刊》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后秦之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裕由此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得以成功地代晋建宋。此役改变了北方的政治格局与民族势力的分布,为北魏统一北方提供了战略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历史开始向南北对峙的方向演进。对于刘裕而言,弃... 东晋权臣刘裕北伐后秦之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裕由此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得以成功地代晋建宋。此役改变了北方的政治格局与民族势力的分布,为北魏统一北方提供了战略机遇,在此基础上,中国历史开始向南北对峙的方向演进。对于刘裕而言,弃守关中的首要原因在于刘穆之猝然逝世导致京口集团内部发生力量变动。考虑到东晋的实力和战略全局,放弃关中是有利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裕 北伐 后秦 京口集团
下载PDF
试论“底柱隘”对三门峡漕运的影响——从“镌广”治河与“砥柱山崩”谈起
8
作者 昊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9-34,共6页
在长安、洛阳两京格局之下,三门峡所处位置自是尤为重要,为往来漕运所必经,但运输不畅的问题却也由来已久。从西汉杨焉"镌广"治河一事可见:因为砥柱客观的存在,使黄河河道过于狭窄,故有"底柱隘"之称。在此基础上,结... 在长安、洛阳两京格局之下,三门峡所处位置自是尤为重要,为往来漕运所必经,但运输不畅的问题却也由来已久。从西汉杨焉"镌广"治河一事可见:因为砥柱客观的存在,使黄河河道过于狭窄,故有"底柱隘"之称。在此基础上,结合"砥柱山崩"所导致的"壅河"现象展开分析,试从地质构造上予以解释;同时,参照典章制度提供的数据信息,计算出运输效率,从而进一步论证"底柱隘"对漕运造成的限制,如"砥柱之限"所语,是为三门峡漕运不畅的根本原因。有鉴于此,为避免与天险较力,唐代在砥柱附近另外开辟出三条辅助线路用于转载,虽看似绕道而行,却从实际上增加了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 漕运 底柱隘 砥柱山崩 河道狭隘
下载PDF
西汉“漕水道”及相关问题辨析
9
作者 昊天 潘威 《运河学研究》 2021年第2期84-98,共15页
基于对《史记·河渠书》载“漕水道九百余里”一语的释读,重新考证实地线路行径,认为“漕水道”应该包括今荥阳至华阴一段黄河水道与渭河下游水道。在关中地区,受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制约,大规模漕运往往只能选在每年雨水较充沛的农... 基于对《史记·河渠书》载“漕水道九百余里”一语的释读,重新考证实地线路行径,认为“漕水道”应该包括今荥阳至华阴一段黄河水道与渭河下游水道。在关中地区,受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制约,大规模漕运往往只能选在每年雨水较充沛的农历夏六月进行。而汉武帝时期为增加漕粮输入,采纳了郑当时的提议兴修漕渠,使行漕运粮提前到春三月,有效保障了对匈作战的军粮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漕运 漕水道 渭汭
原文传递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论东汉讨灭“成家”割据之役
10
作者 昊天 《长江文明》 2018年第2期11-18,共8页
随着东汉王朝统一战争的推进,光武帝刘秀'既平陇,复望蜀',相继发起对于'成家'割据势力的征讨。起初,汉军主力本是孤军深入,并不占据任何优势;但凭借着刘秀、岑彭等人在战略战术上的设计,却总能够以少胜多、不断突破成... 随着东汉王朝统一战争的推进,光武帝刘秀'既平陇,复望蜀',相继发起对于'成家'割据势力的征讨。起初,汉军主力本是孤军深入,并不占据任何优势;但凭借着刘秀、岑彭等人在战略战术上的设计,却总能够以少胜多、不断突破成军防线;又经过两年多的交战,终以公孙述的身死国灭作为结束。但就军争所见,可知'成家'之败的根源在于战略失策:一方面,成军过度依赖于蜀道天险设防,导致'闭关自守',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守内虚外'的部署脱离实际,造成纵深空虚,无险可守,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联系地看,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历代巴蜀割据势力的'通病'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成家 刘秀 公孙述 岑彭 统一战争
原文传递
襄阳地名由来考
11
作者 昊天 杨钰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文章依据文献考证,逐条提出对襄阳是"在襄水之阳"而名这一传统解释所存在的疑问;又以襄字取自《尚书》"怀山襄陵"之语为线索,重新解释襄水所指为"汉水溢"。进而尝试回归到历史语境下展开讨论,将通例规则... 文章依据文献考证,逐条提出对襄阳是"在襄水之阳"而名这一传统解释所存在的疑问;又以襄字取自《尚书》"怀山襄陵"之语为线索,重新解释襄水所指为"汉水溢"。进而尝试回归到历史语境下展开讨论,将通例规则与地形实际相结合,论证襄阳之阳并非如"山南水北谓之阳"理解,而是汉初对设县新地的一种泛称,为"取其嘉名"之美,在地域范围内呈现出特殊的分布规律。以此而论,透过对襄阳地名中所包含的历史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探寻襄阳地方城市史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 地名 襄水 城市发展
下载PDF
试析武德七年迁都襄州之议始末
12
作者 昊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6-20,共5页
武德七年,为修养生息故,初步完成统一的李唐王朝裁撤了十二军的建置,但随即遭到了来自东突厥势力的大举进犯。有鉴于形势所迫,唐高祖李渊曾一度产生迁都襄州的想法,意图将战线直接收缩到关陇腹地,以放手一搏;然而,受秦王李世民反复劝阻... 武德七年,为修养生息故,初步完成统一的李唐王朝裁撤了十二军的建置,但随即遭到了来自东突厥势力的大举进犯。有鉴于形势所迫,唐高祖李渊曾一度产生迁都襄州的想法,意图将战线直接收缩到关陇腹地,以放手一搏;然而,受秦王李世民反复劝阻,使李渊不得不将迁都之议暂时搁置起来,改用军事、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最终,经五陇阪一战过后,突厥退兵,来自外部的威胁也相应解除,迁都襄州之议遂不了了之。就整个事件始末所见,迁都襄州之议的提出应与唐初局势有着直接联系,虽然最终并未能够付诸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唐高祖李渊的战略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武德七年 李渊 李世民 襄州
下载PDF
汉太仓方位考辨
13
作者 昊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1,共1页
议者有论汉太仓方位,据《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5页)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宮,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推论于长安城内,《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如是说;然《三辅黄图校释》卷6《仓》(中华书... 议者有论汉太仓方位,据《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5页)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宮,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推论于长安城内,《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如是说;然《三辅黄图校释》卷6《仓》(中华书局,2005年,第347页)载:“太仓,萧何造,在汉长安城外东南.”直证于城外,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仓 考辨 中华书局 《高祖本纪》 汉长安城 1959年 《史记》 《汉书》
原文传递
西汉“直渠”考辨
14
作者 昊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82,共1页
《史记》卷29《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1410页)载:“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然《史记》卷30《平准书》(同上,第142... 《史记》卷29《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1410页)载:“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然《史记》卷30《平准书》(同上,第1420页)载:“郑当时为渭漕渠回远,凿直渠自长安至华阴,作者数万人.”又《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1页)载:“郑当时为渭漕回远,凿漕直渠自长安至华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辨 西汉 中华书局 《史记》 1959年 《平准书》 《食货志》 《汉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