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压硅胶柱层析连续纯化茶叶中EGCG及ECG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磊 高彦华 +1 位作者 祖元刚 祖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采用一种连续中压硅胶柱层析分离高纯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原料为含量高于98%的茶多酚。连续中压柱层析分离工艺条件为:160~280μm硅胶为填充料,1200mm×80mm的自制不锈钢中压层析柱,洗脱... 采用一种连续中压硅胶柱层析分离高纯度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原料为含量高于98%的茶多酚。连续中压柱层析分离工艺条件为:160~280μm硅胶为填充料,1200mm×80mm的自制不锈钢中压层析柱,洗脱液为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酸(体积比6∶4∶1),洗脱流速为30mL/min,负载量为35g/kg(以硅胶计,下同),可以得到纯度大于98%的EGCG产品(平均回收率为85.5%)和98%的ECG产品(平均回收率均为80.3%)。回收的洗脱剂先校正pH值,再经薄层层析校正后可重复使用。使用后的层析柱用乙酸乙酯再生,石油醚为平衡剂平衡,平衡后的层析柱可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硅胶 连续中压柱层析
下载PDF
超声与溶剂回流提取南瓜子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新旋 祖元刚 +1 位作者 赵修华 祖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8-622,共5页
应用超声提取与传统热溶剂回流法提取南瓜子油,通过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3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5(w/v),提取时间为0.5 h,超声功率为250W,优化条件下提取率为50.8%,对照... 应用超声提取与传统热溶剂回流法提取南瓜子油,通过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3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15(w/v),提取时间为0.5 h,超声功率为250W,优化条件下提取率为50.8%,对照热溶剂回流提取法的提取率49.9%(6.0 h);南瓜子油的GC-MS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对南瓜子油成分无明显影响;超声提取的南瓜子油酸价(1.51 mg.g-1)低于热溶剂回流提取法(3.25mg.g-1)。上述结果表明超声提取南瓜子油与热溶剂提取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和低酸价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子油 超声提取 GC—MS 酸价
下载PDF
辅酶Q10静脉注射亚微乳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隋小宇 赵修华 +3 位作者 单常 祖述 王化 祖元刚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6-702,共7页
目的对辅酶Q10水包油(O/W)型注射亚微乳进行处方设计并对其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Km值下空白亚微乳体系的形成条件。优选亚微乳处方,制备载药亚微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静... 目的对辅酶Q10水包油(O/W)型注射亚微乳进行处方设计并对其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及Km值下空白亚微乳体系的形成条件。优选亚微乳处方,制备载药亚微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静脉给药对辅酶Q10亚微乳大鼠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泊洛沙姆/大豆磷脂/乙醇/聚乙二醇400形成的亚微乳黏度低,粒径小,包封率高。药动学实验表明,辅酶Q10亚微乳经静脉注射给药后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平均滞留时间6.55 h。结论经过优选的辅酶Q10亚微乳,辅料用量少,稳定性好,制备简单,便于生产及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亚微乳 伪三元相图 药动学
原文传递
松籽油的干式酶法提取工艺优化与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祖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8-313,共6页
应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干式酶法松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干式酶法提取松籽油最佳制备工艺为:0.2%淀粉酶、料液比为6:1、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8 h,所得最大出油率为90.2%,残油率为6.2%。经检测最佳制备条件提取的松籽油... 应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干式酶法松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干式酶法提取松籽油最佳制备工艺为:0.2%淀粉酶、料液比为6:1、酶解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8 h,所得最大出油率为90.2%,残油率为6.2%。经检测最佳制备条件提取的松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90.09%,其中油酸含量为26.84%,介酸含量为2.41%、亚油酸含量为46.25%、皮诺敛酸为14.59%;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为6.5%、硬脂酸为3.41%。松籽油酸价为2.61 mg·g-1、过氧化值为1.56 mmol·kg-1、丙二醛含量为0.41 mg·kg-1。所有检测结果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行业标准LS/T 3242-2014》松籽油中质量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籽油 干式酶法 单因素实验 皮诺敛酸 理化性质
下载PDF
红松籽制备红松籽油的原料性状及其制油工艺验证
5
作者 祖述 魏亮 赵修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5-173,共9页
【目的】在优先保障野生红松籽为东北阔叶红松林天然更新提供种源和林内动物提供食物的前提下,研究人工红松籽、嫁接人工红松籽替代野生红松籽制备红松籽油的原料性状,为实现新兴的红松籽油制油产业对红松籽作为工艺原料的可持续利用提... 【目的】在优先保障野生红松籽为东北阔叶红松林天然更新提供种源和林内动物提供食物的前提下,研究人工红松籽、嫁接人工红松籽替代野生红松籽制备红松籽油的原料性状,为实现新兴的红松籽油制油产业对红松籽作为工艺原料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6个不同产地的红松籽,重点检测质量、形态、脂肪酸成分、胚乳内含物原料性状,并验证了其干式酶法制油工艺的可行性。【结果】在与制油原料质量有关的籽湿质量(千粒重)、籽含水率、脱壳率、出仁率、籽仁湿质量(千粒重)、含油量质量性状,与制油原料的筛分、脱壳和干燥工艺有关的籽长、籽宽、籽厚、籽长宽比、籽长厚比、籽壳厚、籽仁干质量和籽仁含水率形态性状,与红松籽油油品质量有关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皮诺敛酸脂肪酸成分和胚乳内含物性状,人工红松籽仁和嫁接人工红松籽仁均优于野生红松籽仁。经应用α-淀粉酶干式酶解法酶解红松籽仁制备红松籽油的制油新工艺验证,人工红松籽仁和嫁接人工红松籽仁的饱和脂肪酸含量(7.20%、7.17%)分别低于野生红松籽仁(14.03%、14.5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60%、92.84%)分别高于野生红松籽仁(0.87%、1.13%),皮诺敛酸含量(16.67%、16.91%)分别高于野生红松籽仁(14.65%、16.30%),其红松籽仁含油率、红松籽油提取率、籽粕残油率,人工红松籽仁和嫁接人工红松籽仁也均优于野生红松籽仁。【结论】在红松籽油制油工艺的综合原料性状方面,人工红松籽仁和嫁接人工红松籽均优于野生红松籽,完全可以替代野生红松籽,作为红松籽油制油工艺的优质原料实现可持续利用,推动新兴红松籽油制油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籽 红松籽油 原料性状 制油工艺 验证
下载PDF
β-环糊精包合红松籽油的制备工艺及生物利用度评价
6
作者 祖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4-320,共7页
介绍了单因素法优化红松籽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红松籽油包合物固化率为70.95%,包合物含油率为26.88%。且对红松籽油和红松籽油包合物脂肪酸组分、粒径、电位和生物利用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合物中红松籽油的... 介绍了单因素法优化红松籽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红松籽油包合物固化率为70.95%,包合物含油率为26.88%。且对红松籽油和红松籽油包合物脂肪酸组分、粒径、电位和生物利用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合物中红松籽油的各组分含量与红松籽油中各组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其中皮诺敛酸的含量为14%~16%。红松籽油包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77.3±2.6 nm,电位为-33.01±1.4 mV。红松籽油包合物组的血药最大浓度(Cmax)是红松籽油组的1.27倍,t1/2a是红松籽油的1.42倍;AUC值是红松籽油1.56倍;平均滞留时间(MRT)是红松籽油的1.04倍。因此,通过本实验说明红松籽油包合物与水溶液形成乳剂,粒径减小,水溶性增大,增加了包合物在体内的t1/2a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提高了皮诺敛酸在体内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籽油 红松籽油包合物 皮诺敛酸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超高压提取松籽油和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制备及表征分析
7
作者 董英魁 +2 位作者 赵修华 张茜 祖述 《化学工程与技术》 CAS 2021年第4期235-246,共12页
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极易被氧化,在该研究中,使用β-环糊精与松籽油形成包合复合物,只改变其物理性质便能够保护其中的活性物质,便于加工处理、包装运输、使用方便,提高实用性。以东北红松籽为原料,经过粉碎,超高压辅助水相提取,离... 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极易被氧化,在该研究中,使用β-环糊精与松籽油形成包合复合物,只改变其物理性质便能够保护其中的活性物质,便于加工处理、包装运输、使用方便,提高实用性。以东北红松籽为原料,经过粉碎,超高压辅助水相提取,离心分离等工艺制的红松松籽油,通过分析确定了提取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为1/8,压强300 MPa,保压次数4次,保压时间5 min,产油率达到了31.74%。其中固液比是最重要因素。应用单因素优化方法确定最佳包合条件。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备包合配合物,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进行表征。所有结果表明松籽油成功进入β-环糊精腔。此外,松籽油的包合率达到70.19% &#177;1.93%,得到松籽油含量为33.01%的产物,复合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松籽油的种类一致,并且所占比例相似。包合物具有更好的储存和运输稳定性。总的来说,制造的复合物改善了松籽油的特征,因此可以用于新颖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籽油 超高压提取 Β-环糊精 包合复合物 表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