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之边界性考察——以多康地区诗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154,共15页
文章通过分析主题和意象的使用、安多和康巴两个诗歌群体的形成两个方面的内容,考察多康地区的藏族诗人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完成族裔共同体的建构和想象,如何借诗歌的抒情话语完成现代性语境中的自我建设,从而考察作为藏区边界地带的多... 文章通过分析主题和意象的使用、安多和康巴两个诗歌群体的形成两个方面的内容,考察多康地区的藏族诗人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完成族裔共同体的建构和想象,如何借诗歌的抒情话语完成现代性语境中的自我建设,从而考察作为藏区边界地带的多康地区在当代藏族汉语诗歌批评及研究中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汉语诗歌 多康地区 边界性
原文传递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藏区边界性考察——以多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5-61,共7页
本文试图从普泛的文化地理学入手,通过定位边界性在当下的社会与文学语境,明晰多康地区与边界/边界性概念和规则的内部对应与关联,对多康地区边界性的文化表征进行评估,使多康地区在藏族文学批评及藏区文化研究中具有理论效性。
关键词 边界性 文化地理学 多康地区
下载PDF
作为内在构思的召唤——浅析叶舟小说集《兄弟我》 被引量:1
3
作者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5-18,共4页
本文立足"召唤"这一术语,从召唤中的个人、理想的形象或主体、被召唤的主体三个方面,分析叶舟小说中不同的叙事主题、叙事内容、人物形象中召唤作为核心原则如何展示其功能,如何成为叙述中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 召唤 叙述 经验
下载PDF
作为边界现象的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以多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阿来研究》 2018年第1期26-36,共11页
一、三种边界:地理、文化与文学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近570万自称'图博特(Twis bod)'与'唐古特(Tang wod)'的藏族人~①,'图'在藏语中是高地之意,'唐'是平原之意,'图博特'是高山藏人(西藏人),... 一、三种边界:地理、文化与文学在我国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近570万自称'图博特(Twis bod)'与'唐古特(Tang wod)'的藏族人~①,'图'在藏语中是高地之意,'唐'是平原之意,'图博特'是高山藏人(西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安多藏人),这组相对的称谓是长久以来的地理边界在族群中的心理沉淀。一个族群内部的人们拥有集体特有的名称而且共享一个或数个文化品质,恰如'图博特''唐古特'这样的称谓,究其根源,是藏族先民的地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汉语诗歌 精神原乡 藏文化 当代汉语
原文传递
飞扬的风马或静止的经幡
5
作者 《大家》 2016年第4期92-95,共4页
从卓尼到成都,从诗歌到小说,从藏文到汉文,觉乃·云才让——这位温婉谦和的安多男子少年时代就与文字结缘,十八岁之前接受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藏语言文学教育,深受藏族古典文学的熏陶。因此,我很难想象这位直到大学才自学汉语... 从卓尼到成都,从诗歌到小说,从藏文到汉文,觉乃·云才让——这位温婉谦和的安多男子少年时代就与文字结缘,十八岁之前接受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藏语言文学教育,深受藏族古典文学的熏陶。因此,我很难想象这位直到大学才自学汉语言的人是通过何种努力才开始汉语写作和藏汉双语翻译的,不想悉数罗列出他业已取得的各种荣誉和成绩,只觉这一路走来,他对文字、对文学的那份热爱是诚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幡 静止 文学教育 少年时代 古典文学 藏汉双语 汉语写作 汉语言
原文传递
生命如何记忆——评《一岁等于一生》
6
作者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0-63,共4页
老张斌是河南新时期文学以来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自1955年开始创作以来,他的代表作《蔷薇花瓣儿》《柳叶桃》《离情别绪》《一岁等于一生》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其中长篇小说《一岁等于一生》,可以说是他后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
关键词 老张斌 《一岁等于一生》
下载PDF
欲望的水晶球——评墨白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
7
作者 《郑州师范教育》 2012年第5期48-52,共5页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欲望的展览馆,欲望是每一个能够自为的有机生命体,是从身体深处传出并到达心理的种种刺激的一种心理上的表示,一切欲望都潜伏在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本我之中。本文从叙事的游戏、本能的舞蹈、欲望的歌唱三方面阐释墨...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欲望的展览馆,欲望是每一个能够自为的有机生命体,是从身体深处传出并到达心理的种种刺激的一种心理上的表示,一切欲望都潜伏在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本我之中。本文从叙事的游戏、本能的舞蹈、欲望的歌唱三方面阐释墨白长篇小说《手的十种语言》中欲望的面相,以及独特的叙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白小说 本能 欲望 叙事 游戏
原文传递
隐者,一种向上的力量
8
作者 《作家》 2015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在“漫游”、“梦中”、“隐匿”这些带有状态性的措词中,如果略过修辞而强调主体性,就可以得出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可以作为一种象征,成为行为主体编织的宏大结构,使其意义自由地在相关的场域和语境中流通,也可以是一个特殊主体私... 在“漫游”、“梦中”、“隐匿”这些带有状态性的措词中,如果略过修辞而强调主体性,就可以得出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可以作为一种象征,成为行为主体编织的宏大结构,使其意义自由地在相关的场域和语境中流通,也可以是一个特殊主体私密的话语结构中特殊的历史时刻,使态度本身成为探尽多种可能的各种语境;当然,某种状态表征的话语对主体而言,其目的就是保存自己,完整自己,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制造属于自己的材料,高春林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 话语结构 行为主体 特殊主体 状态性 主体性 态度 语境
原文传递
原型批评视域下的当代藏族汉语诗歌
9
作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本文以"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民族"的神话传说为引子,从藏族古典诗歌《水论格言》《火论格言》《木论格言》《风论格言》切入,结合藏族人宗教经验中水、地、风、火四大元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本体论角度对当代藏族汉语... 本文以"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民族"的神话传说为引子,从藏族古典诗歌《水论格言》《火论格言》《木论格言》《风论格言》切入,结合藏族人宗教经验中水、地、风、火四大元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本体论角度对当代藏族汉语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主题及隐喻、象征等修辞方法进行分析,勾勒藏族汉语诗歌的象征图式并由此展开对藏族汉语诗歌的具体分析,从而考察原型经验下藏族诗人的情感结构及藏族汉语诗歌的内在肌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汉语诗歌 原型批评 格言
下载PDF
地方、经验与想象:青海当代多民族诗人诗歌主题论析
10
作者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5期169-174,共6页
通过对撒拉族、藏族、汉族代表诗人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读,立足地方、经验、想象三大主题,探讨青海多民族诗人在诗歌写作中的经验面相,发现其诗歌中流露的族群情感、呈现的族群文化、展现的诗歌技艺、表现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意识,进而分析并... 通过对撒拉族、藏族、汉族代表诗人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读,立足地方、经验、想象三大主题,探讨青海多民族诗人在诗歌写作中的经验面相,发现其诗歌中流露的族群情感、呈现的族群文化、展现的诗歌技艺、表现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意识,进而分析并把握青海多民族诗歌在当下的发展及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经验 族群 想象
下载PDF
倒立:孤独的意向性结构——非亚诗歌主题浅析
11
作者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11-113,共3页
非亚作为写作者观看世界的方式体现为"倒立",这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不仅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说明,也是行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对现实的一种投射和理解后的解释。这同样是诗人情感内核"孤独"的栖身之地,孤独感也因此... 非亚作为写作者观看世界的方式体现为"倒立",这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不仅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说明,也是行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对现实的一种投射和理解后的解释。这同样是诗人情感内核"孤独"的栖身之地,孤独感也因此成为非亚诗歌中一种根本性的观念力量。诗人作为孤独的观察者和体验者,在诗歌表达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形态,以种种态度、兴趣和期待塑造出主体立体的孤独,并在这个过程中生发出时间感和现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现代性 时间感 现实感
下载PDF
第三代藏族汉语诗歌写作主题论析
12
作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96-109,共14页
从谁之风景、命定高原、神性空间三个方面对第三代藏族汉语代表诗人、诗作进行考察,综合性地评论他们在当下写作中的诗学主题及写作倾向、个人情感的文学化表达与话语流变、宗教语境与生活语境之间的耦合等。
关键词 藏族汉语诗歌 风景 神性空间
下载PDF
论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的崇高美
13
作者 姜周群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2020年第1期176-183,共8页
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成长的过程。恶劣的外部环境与先进知识分子心中崇高的政治理想形成强烈对比,由此产生带有崇高美的反抗意志和行为。《青春之歌》有别于其他"红色经典"的是,... 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成长的过程。恶劣的外部环境与先进知识分子心中崇高的政治理想形成强烈对比,由此产生带有崇高美的反抗意志和行为。《青春之歌》有别于其他"红色经典"的是,自初版以来杨沫接受了广大群众的讨论意见,对初版进行了较大改动。从宏观角度看,这部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融入了更多历史要素,时代色彩更夺目。总之,《青春之歌》中的崇高美学因素,借助恶劣的外部环境、生命的反抗意志和个体行为、集体创作的群体体验、真实的抗战历史等,激荡起读者层层庄严凝重的思索,唤起读者心中奋激、惊赞和反抗的崇敬之情,而且这种情感有着向民族整体意识和浩大历史精神方向升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青春之歌 崇高美 革命 英雄 集体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