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管控对策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鹏 +3 位作者 郑家桐 肖荣波 邓一荣 庄长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706-4716,共11页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对于落实分级分区的土壤污染管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最近20年发表的706篇核心文献数据,从省域尺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累积程度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省域尺度上土壤...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对于落实分级分区的土壤污染管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最近20年发表的706篇核心文献数据,从省域尺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累积程度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省域尺度上土壤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且超标率高于草地和林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区域背景值,地累积指数为:Cd(1.80)>Pb(0.23)>Cu(0.17)>Zn(-0.05)>As(-0.56)>Cr(-0.69),超过85%省域土壤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有色金属资源型省份土壤重金属普遍高于其他省份,当地儿童面临较高的致癌风险.福建、浙江、江苏和天津等沿海地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高强度农业利用是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人体健康 风险管控
原文传递
电子垃圾拆解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赵梓霖 王璋强 +6 位作者 王锐 黄俣轩 郑家桐 肖荣波 卢桂宁 黄飞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4-1302,共9页
为了探究电子垃圾拆解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对广东某电子垃圾拆解区稻田、菜地、荒地和拆解地土壤重金属Cu、Zn、Cd和Pb的质量分数及形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 为了探究电子垃圾拆解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对广东某电子垃圾拆解区稻田、菜地、荒地和拆解地土壤重金属Cu、Zn、Cd和Pb的质量分数及形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评价重金属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4种用地类型土壤的Cd质量分数全部超标,超标倍数为1.42~94.2倍,Cd是4种用地类型土壤潜在危害最大的重金属。拆解地土壤的4种重金属质量分数远远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值,Cu、Zn、Cd和Pb质量分数分别为标准限值的8.79、1.38、27.6和6.20倍。各用地类型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165(荒地)~2 587(拆解地),拆解地土壤达到极强风险水平,其它用地类型土壤为中等风险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子垃圾拆解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重金属形态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CatBoost模型和SHAP解释方法的土壤重金属影响因素与程度定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郑家桐 王鹏 +3 位作者 肖荣波 邓一荣 庄长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8-456,共9页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特征及定量解析污染源对于精准治污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定量分析影响因子的贡献和影响程度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选取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土壤特征三大类16个影响因素,采用CatBoost-SHAP耦合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重金属空...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特征及定量解析污染源对于精准治污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定量分析影响因子的贡献和影响程度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选取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土壤特征三大类16个影响因素,采用CatBoost-SHAP耦合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和范围边界.结果表明,CatBoost在预测土壤Cd、Pb和Cr含量上具有较高精度,R^(2)分别为0.76、0.71和0.81.空间位置对土壤Cd、Pb分布的影响分别可达71.28%和73.54%,其中,与冶炼厂的距离(DI_(Smp))是土壤Cd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在7.5 km内;与二级公路的距离(DR_(Sec))是土壤Pb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可达8 km;Fe_(2)O_(3)是土壤Cr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中氧化铁含量达到4.5%后开始正向影响土壤Cr含量.本研究定量解析了土壤重金属影响因素,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空间分布 CatBoost模型 SHAP解释方法 可解释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土壤不同粒级中Cr(Ⅵ)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淑婷 肖荣波 +4 位作者 黄飞 徐美丽 黄俣轩 王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5-414,共10页
为定量分析土壤不同粒级中Cr(Ⅵ)的健康风险,将铬污染土壤筛分为粗砂(500~1000μm)、中砂(250~500μm)、细砂(100~250μm)、粗粉砂(50~100μm)、粉砂及以下(0~50μm),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积累因子法(accumulation factors,AF)及基于生... 为定量分析土壤不同粒级中Cr(Ⅵ)的健康风险,将铬污染土壤筛分为粗砂(500~1000μm)、中砂(250~500μm)、细砂(100~250μm)、粗粉砂(50~100μm)、粉砂及以下(0~50μm),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积累因子法(accumulation factors,AF)及基于生理的提取实验(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研究不同粒级质量分布、Cr(Ⅵ)分布特性及Cr(Ⅵ)生物可给性,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推荐的暴露模型评价Cr(Ⅵ)通过经口摄入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不同粒级组分间Cr(Ⅵ)积累因子分布与Cr(Ⅵ)含量分布规律一致,碱性土壤中Cr(Ⅵ)倾向于在粗颗粒内积累;考虑生物可给性的情况下,Cr(Ⅵ)产生的健康风险下降43.65%~99.19%;细砂组分对Cr(Ⅵ)经口摄入的健康风险贡献最大,为48%~78%,说明粒级质量占比和生物可给性越高,其对健康风险的贡献越大。本研究量化了粒级质量分布对健康风险贡献的大小,这有利于识别影响健康风险的主要粒级组分,提高铬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污染土壤 风险评估 粒径 生物可给性 体外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