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石立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73,共2页
从我国第一部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电视剧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电视剧的改编题材多来自传统的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但随着网络媒体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从网络小说中寻找改编素材。2004年... 从我国第一部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电视剧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电视剧的改编题材多来自传统的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但随着网络媒体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从网络小说中寻找改编素材。2004年,第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与观众见面,这是网络小说第一次改编成电视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发展 小说改编 电视剧 叙事策略 《第一次亲密接触》 琅琊 桃花 网络小说
下载PDF
先锋的坚守与突围——以苏童小说《黄雀记》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先锋小说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危机之后,部分作家开始向传统写作资源寻求转型。关于先锋创作的坚守与突围问题一直引人关注。苏童的《黄雀记》提供了先锋文学坚守与突围的例子。他以隐喻切入当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刻意营造... 先锋小说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危机之后,部分作家开始向传统写作资源寻求转型。关于先锋创作的坚守与突围问题一直引人关注。苏童的《黄雀记》提供了先锋文学坚守与突围的例子。他以隐喻切入当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刻意营造寓言式的"有意味的形式"。小说在精神的坚守与形式的突围上,找到了先锋与现实对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 坚守 突围 黄雀记
下载PDF
精神返乡的历程——重读巴金的《憩园》 被引量:1
3
作者 石立 《文教资料》 2005年第36期77-78,共2页
写于40年代的《憩园》是巴金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巴金在创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后对“家”的一次回归与反思。在作品的显性层面上,作家写的是“我”回乡时的所见所闻,然而在隐性层面上,作品的叙速过程实际上是“我”精神上的一次返乡... 写于40年代的《憩园》是巴金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巴金在创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后对“家”的一次回归与反思。在作品的显性层面上,作家写的是“我”回乡时的所见所闻,然而在隐性层面上,作品的叙速过程实际上是“我”精神上的一次返乡历程。本文分析了在精神返乡历程中“我”的引路人、“我”返乡的阶段性以及这种返乡的最终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园 精神返乡 心路历程
下载PDF
文化解码与价值重估——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志异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3,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将奇异现象纳入文学书写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广泛。无论奇异的物象、人的异禀,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与人间发生关联的鬼魂,它们通过对“天道”“义理”“因果”等中国文化隐形结构的文学性激活,建构起自足的世界。在以物观世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精神诉求、因果循环的历史观念以及虚妄世情的摹写等方面,90年代长篇小说体现出与传统叙事资源的深层次关联。同时,这一现象与传统文化勃兴的时代氛围、民间文化的深层滋养以及多元语境下文学的本体性回归有密切关联。从审美角度来看,志异叙事固然对扩展小说的表现领域大有裨益,但也提醒我们注意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警惕消费语境下“为奇异而奇异”的书写现象和对传统文化的狭隘性处理。只有深入发掘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创作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 志异叙事 传统文化 奇异物象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阎连科长篇小说《坚硬如水》的癫狂叙事
5
作者 石立 《郑州师范教育》 2016年第6期47-51,共5页
阎连科的《坚硬如水》是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作者选取高爱军这一人物视角,描画了一场权欲和性欲交织下的癫狂盛宴。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杂语狂欢与文本断裂的特征。本文从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两个层面考察小说的癫狂叙... 阎连科的《坚硬如水》是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作者选取高爱军这一人物视角,描画了一场权欲和性欲交织下的癫狂盛宴。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杂语狂欢与文本断裂的特征。本文从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两个层面考察小说的癫狂叙事,从人的原欲出发来解构"文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如水》 欲望 癫狂意象 杂语狂欢 文本断裂
原文传递
谈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6
作者 石立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08年第S1期525-526,共2页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自我管理内在意识的培养和外部环境的营造,指出只有把学生的自身需求与学校的教育引导相结合,才能探索出一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意识 教育引导
下载PDF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信仰
7
作者 丛新强 石立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0-66,共7页
莫言和张炜的小说涵盖神、鬼、人多种形态,构成创作的民间信仰的基本内涵。借助"神"的信仰,他们的小说不仅完成了民间苦难的审美性表达,而且在复杂的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起对话关系;亡灵信仰主要体现在祖先崇拜和鬼魂观念两个... 莫言和张炜的小说涵盖神、鬼、人多种形态,构成创作的民间信仰的基本内涵。借助"神"的信仰,他们的小说不仅完成了民间苦难的审美性表达,而且在复杂的神性与人性之间搭建起对话关系;亡灵信仰主要体现在祖先崇拜和鬼魂观念两个层面,前者寄托着理想人格和生存状态的乌托邦,后者包蕴着民间伦理的异化与应然;通过民间的巫觋信仰表达救赎的意识,同步体现出作家主体精神建构的反思和调整。莫言与张炜的"信仰"美学根植于同一文化深层的心理积淀,在小说叙事功能与美学风格的生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民间信仰的介入,对于"双峰对峙"的文本,不仅仅是独特的美学追求,更作为集体无意识参与作家精神世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张炜 多神崇拜 亡灵信仰 术士崇信
原文传递
“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石立 丛新强 《新文学评论》 2019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1978到2018,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40年间,中国的文学也从僵化的一体化格局走向多元化的开放道路。在与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对话中,中国作家建立了文化自信。莫言作为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从1978到2018,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40年间,中国的文学也从僵化的一体化格局走向多元化的开放道路。在与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对话中,中国作家建立了文化自信。莫言作为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彰显了40年的文学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小说家 莫言小说 作家创作
原文传递
历史的重轭与意义的生成——论长篇小说《大刀记》的“人民性”书写
9
作者 石立 丛新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69-76,共8页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书于1970年代,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引人注意。这与作家“人民性”书写的艺术形态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其“人民性”书写在内容上表现为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全景式描摹和历史语境中人民主体性生成两个方面。...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书于1970年代,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引人注意。这与作家“人民性”书写的艺术形态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其“人民性”书写在内容上表现为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全景式描摹和历史语境中人民主体性生成两个方面。在叙事策略上,则体现为民间说书艺术和民间文化隐形结构的创化性运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虽然小说文本折射出历史的重轭,但小说仍然在如何用审美经验处理“人民性”书写与政治、历史的关系,进行文学价值建构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大刀记》 人民性 民间艺术精神
下载PDF
论莫言与张炜小说的伦理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立 《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20-27,共8页
莫言与张炜是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圈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的伦理叙事呈现复杂态势。两人的早期小说都热衷描写阶级话语霸权下家庭伦理的破碎状态。当阶级话语解体,张炜更多将家庭伦理放在物欲视野下,探讨为坚守理想再次从家庭出走的命题,而... 莫言与张炜是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圈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的伦理叙事呈现复杂态势。两人的早期小说都热衷描写阶级话语霸权下家庭伦理的破碎状态。当阶级话语解体,张炜更多将家庭伦理放在物欲视野下,探讨为坚守理想再次从家庭出走的命题,而莫言则显示出重建家庭伦理、与现实达成和解的努力。齐地自然是两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从现实与奇幻两个层面,以"融入自然"的姿态表达敬畏生命的诉求。面对历史,张炜的小说表现出对道德主义的坚守,而莫言作品则呈现从混沌包容到消弥和解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张炜 家庭伦理 自然伦理 历史意识
下载PDF
众生世相的另类言说--论黄孝阳“众生”系列小说的先锋性
11
作者 石立 《百家评论》 2018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在“70后”作家群中,黄孝阳的创作风格是比较独特的.他在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充沛的探索热情,几乎每一部小说的讲述方式都能带上与传统叙事不同的“异质”.在他看来,“传统虽好,已然匮乏.”《人间世》将幻想的檌城与现实的世界作为两条... 在“70后”作家群中,黄孝阳的创作风格是比较独特的.他在小说创作中有着非常充沛的探索热情,几乎每一部小说的讲述方式都能带上与传统叙事不同的“异质”.在他看来,“传统虽好,已然匮乏.”《人间世》将幻想的檌城与现实的世界作为两条平行的线索,以互文的方式完成罪与罚主题的讲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列小说 黄孝阳 先锋性 言说 传统叙事 “70后” 《人间世》 小说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