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的“涉日”阅读史与“新文体”的生成
1
作者 珠林 《写作》 2024年第3期30-41,共12页
书面语言范式及文体变革,在近代中国文学转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时代舞台中央的梁启超及其文学实践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历史性意义。梁氏“流质多变”的转型期文化品格,与其不断“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相关。在... 书面语言范式及文体变革,在近代中国文学转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时代舞台中央的梁启超及其文学实践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历史性意义。梁氏“流质多变”的转型期文化品格,与其不断“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相关。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梁氏广泛阅读古今中西各种典籍,并通过报章宣传实践,“更新”着既定的文体。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他阅读与日本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戊戌东渡旅日期间阅读日本书籍的启发以及相关的模仿实践有着莫大联系。新文体关联着“知识”,而又在“情感”层面别具魔力,而它的消亡,亦来自这种特点本身。在近代中日“文”之传统演变的进程中理解“新文体”,可以管窥由“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话”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涉日”阅读史 “新文体” 文体革新 文章传统
下载PDF
体文用史与晚年风格--论王蒙近作《笑的风》 被引量:1
2
作者 珠林 《南腔北调》 2021年第10期70-79,共10页
王蒙近作《笑的风》以“同代人”傅大成的爱情、人生、事业为经,勾连起一部跨越60余年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小说接续了自《史记》以来的“以传写史”的文学传统,注重探索“传”与“史”的关系,关注“大浪”中的“水滴”,表同情于时代大潮... 王蒙近作《笑的风》以“同代人”傅大成的爱情、人生、事业为经,勾连起一部跨越60余年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小说接续了自《史记》以来的“以传写史”的文学传统,注重探索“传”与“史”的关系,关注“大浪”中的“水滴”,表同情于时代大潮中的个体生命;在抒情模式上继承李商隐诗聚焦意象、含蓄朦胧的艺术特征以及《红楼梦》“以兴衰为经,以情为纬”的结构安排;基于对“史”与“诗”进一步地辩证思考,小说中透露出的有着作家人生哲学意味的“生活的辩证法”,则接续了自鲁迅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又有作家自身前后写作一脉相承的内在理路。凡此种种,皆源于作家“体文用史”型的传统文化人格,贯连着“史传”“诗骚”“生活的辩证法”三条线索,这或是理解王蒙晚年创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笑的风》 史传 诗骚 生活 文用史
下载PDF
电影《爱之牺牲》考:兼论鲁迅的《伤逝》——以电影放映广告为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珠林 《上海鲁迅研究》 2021年第2期213-230,共18页
一、1925年1月1日鲁迅日记中的观影记录查鲁迅1925年1月1日日记:"一月一日晴。午伏园邀午餐于华英饭店,有俞小姐姊妹、许小姐及钦文,共七人。下午往中天看电影,至晚归。"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是:"... 一、1925年1月1日鲁迅日记中的观影记录查鲁迅1925年1月1日日记:"一月一日晴。午伏园邀午餐于华英饭店,有俞小姐姊妹、许小姐及钦文,共七人。下午往中天看电影,至晚归。"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是:"所观电影为《爱的牺牲》。中天剧场时在宣武门内西绒线胡同。"②1981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刘思平、邢祖文选编的《鲁迅与电影(资料汇编)》对这则日记的注释为:"据查北京《益世报》等有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伤逝》 鲁迅日记 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鲁迅 电影放映 《爱的牺牲》 资料汇编
原文传递
启示与救赎:论拜伦诗中的“东方”——以《异教徒》和《海盗》为例
4
作者 珠林 《文教资料》 2019年第8期6-8,共3页
作为亲身游历过"东方"的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1813年-1816年间连续写成了《阿比徒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异教徒》(The Giaour)《海盗》(The Corsair)《莱拉》(Lara)《柯林斯的围攻》... 作为亲身游历过"东方"的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1813年-1816年间连续写成了《阿比徒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异教徒》(The Giaour)《海盗》(The Corsair)《莱拉》(Lara)《柯林斯的围攻》(The Siege of Corinth)和《巴里雪那》(Parisina)六部中篇叙事诗,后人将这六部叙事诗结集出版,合称为"东方故事诗"(Oriental Tales)。在这六部叙事诗中,拜伦勾画出一个清晰又富有乌托邦色彩的"东方"形象,展现了诗人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心世界。本文以《东方故事诗》的前两首《异教徒》和《海盗》为例,探究其诗中所构形象及生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东方故事诗 "东方" 形象
下载PDF
老舍早期文艺思想初探——兼评《文学概论讲义》的独特性
5
作者 珠林 《南腔北调》 2021年第8期86-96,共11页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一个作家来定义老舍的,而很少关注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的方面的创作。老舍写过很多的创作论,并且随着《文学概论讲义》于1982年在辽宁沈阳被发现,更加证实了老舍是一个卓越的文艺理论家。本文从老舍早期生活经验和...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一个作家来定义老舍的,而很少关注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的方面的创作。老舍写过很多的创作论,并且随着《文学概论讲义》于1982年在辽宁沈阳被发现,更加证实了老舍是一个卓越的文艺理论家。本文从老舍早期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入手,阐述老舍理论来源上的中西结合现象,将老舍早期文艺思想放置在他整个文艺生涯之中去考察,并和同时代的主流文艺思潮作比较。与此同时,兼论20世纪30年代老舍文艺理论代表作《文学概论讲义》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早期文艺思想 《文学概论讲义》
下载PDF
文学研究者“本地数据库”建设刍议
6
作者 赵普光 珠林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4期98-123,共26页
由传统的目录之学到当下基于数据库的检索阅读,暗含着研究范式的巨大转换。培养人文学者的数字意识和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学者在公共数据库之外还应依据人文学者的个人兴趣、知识根底和学术取向建立“本地数据... 由传统的目录之学到当下基于数据库的检索阅读,暗含着研究范式的巨大转换。培养人文学者的数字意识和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学者在公共数据库之外还应依据人文学者的个人兴趣、知识根底和学术取向建立“本地数据库”。个人“本地数据库”的搭建中,电子文本的获取、转换和优化加工是其基础工作,亦需文献管理软件及索引程序等多渠道的配合使用,以及“非数据库”视野的打开。借由数字技术,人文学者经由研读、思考,最终形成判断,此即数字时代保持“人文学术”底色的必经之路。这一看似工具化的路径,亦蕴含着人文学者“成长”痕迹的“生命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学研究 本地数据库 “非数据库”视野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的演进
7
作者 赵普光 珠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170,共11页
七十余年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以及建基于此的当代文学史学,呈现出复杂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各阶段不同的状况、格局与特征。从重要文学会议发言决议、文学史观的更迭、文学史分期命名、文学史编纂等四个方面观察当代文学史学建构及演进... 七十余年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以及建基于此的当代文学史学,呈现出复杂的演进过程,形成了各阶段不同的状况、格局与特征。从重要文学会议发言决议、文学史观的更迭、文学史分期命名、文学史编纂等四个方面观察当代文学史学建构及演进过程,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中国当代文学史学形成的历史线索,也能更立体地窥见文学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呼应、强化、调适、缓冲等共振和回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 文学史观 文学史分期 文学史编纂
下载PDF
三对矛盾下的“二人世界”——宗璞《红豆》文本细读
8
作者 珠林 《大观(论坛)》 2018年第5期19-20,共2页
宗璞的《红豆》作为短暂的'百花时代'的最后一批绝唱,以爱情叙述为载体,阐明了知识分子自我斗争、艰难成长的心路历程。细读文本,发现作品中隐含着个体立场与集体意识的奇特混合、个人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锋以及本我和超我的对... 宗璞的《红豆》作为短暂的'百花时代'的最后一批绝唱,以爱情叙述为载体,阐明了知识分子自我斗争、艰难成长的心路历程。细读文本,发现作品中隐含着个体立场与集体意识的奇特混合、个人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锋以及本我和超我的对峙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贯穿于江玫、齐虹及其周边'世界'中,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璞 《红豆》 矛盾 细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