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0年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石智 王雅婷 +2 位作者 赵清 张连蓬 朱长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11-2123,共13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基础,也是区域和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2001—2020年中国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数据产品,运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Hurst...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表征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基础,也是区域和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2001—2020年中国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数据产品,运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植被NPP时空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相关性、残差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NPP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时间上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速率为2.86 g·m^(−2)·a^(−1);空间变化以基本不变为主,NPP呈显著增加的面积明显大于显著减少的面积,未来中国84.38%的地区植被NPP将持续增加或由减少转为增加。(2)植被NPP与降水、气温总体上均呈正相关,其中降水对植被NPP影响更为显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与气温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山东南部等地。(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NPP的增加均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两者在植被NPP改善区中的相对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气候变化主导的植被改善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人类活动主导植被改善区主要集中在华中、西南以及西北地区;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退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且气候变化对NPP退化区的影响较小,人类活动是植被NPP退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定量分析 中国
下载PDF
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石智 赵清 +1 位作者 王雅婷 张连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探求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基于MOD13Q1 NDV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SCS模型模拟地表径流深,使用相关分析在像元尺度上分析了植被NDVI变... 为探求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地表径流的关系,基于MOD13Q1 NDV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沂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SCS模型模拟地表径流深,使用相关分析在像元尺度上分析了植被NDVI变化与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沂河流域20年间植被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流域内NDVI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NDVI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南部及各城镇建成区内;(2)沂河流域不同时期径流深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趋势,径流深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径流存在明显的丰枯变化;(3)流域NDVI和地表径流之间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共存的相关关系,以不显著正相关为主,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兰山区境内。研究表明,沂河流域整体植被覆盖得到了改善,但流域内部植被变化存在分异,植被保护与修复主要集中在北部,而南部与东部地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NDVI出现一定程度减少。随着流域内不同空间位置NDVI的增加及减少,径流主要呈增加趋势且两者相关关系在小空间尺度下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变化趋势 SCS模型 相关关系 沂河流域
下载PDF
2000-2021年大别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演化及其与区域土地利用耦合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雅婷 朱长明 +2 位作者 张涛 张新 石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4,共7页
大别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监测、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对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GEE平台获取的多源遥感数据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 大别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监测、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对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GEE平台获取的多源遥感数据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2000-2021年大别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大别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RSEI的增加速率为0.004/a(R^(2)=0.58,P<0.05);2)39.66%的区域生态等级得到改善,但区域间分异明显,信阳市南部和黄冈市北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最好,RSEI分别提升0.14和0.13,而黄冈市南部、信阳市北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分别下降0.16和0.01;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等级变化空间耦合密切,建设用地—耕地和耕地—林地的变化方式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耕地流转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大别山西段 遥感生态指数 GEE(谷歌地球引擎) 土地利用
下载PDF
2002—2020年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植被物候特征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雅婷 朱长明 +2 位作者 张涛 张新 石智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5-234,共10页
针对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区域差异性以及秦岭南北气候典型差异性,选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为研究区,利用2002—2020年MOD09Q1遥感数据,通过自适应动态阈值法提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物候特征关键参数,详细刻画区域... 针对植被物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区域差异性以及秦岭南北气候典型差异性,选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为研究区,利用2002—2020年MOD09Q1遥感数据,通过自适应动态阈值法提取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物候特征关键参数,详细刻画区域植被物候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气温数据探究区域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秦淮交界带植被物候特征空间分异明显,森林植被物候始期和末期均晚于农田植被,森林植被物候始期为第67—116天,末期为第280—340天;农田植被物候始期位于第49—92天,末期为第195—328天;森林植被生长期长度为215~262 d,农田植被为147~261 d;且森林植被物候受到海拔影响,海拔越高物候始期越晚、物候末期越早。②2002—2020年秦淮交界带植被物候始期和物候末期时间总体呈现提前的变化趋势、生长期长度变短;森林和农田的物候始期变化趋势分别为:-0.14 d·a^(-1)和0.1 d·a^(-1),末期变化趋势分别为-0.78 d·a^(-1)和-1.43 d·a^(-1)。③秦淮交界带地区物候变化特征与区域气温(3月与9月气温)显著相关,根据现有站点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气温上升导致了区域的物候期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秦岭—黄淮平原 交界带 时空变化 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