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92
1
作者 欧阳志远 史作廷 +6 位作者 石敏 杨德伟 龙如银 周宏春 林思佳 郭瑞芳 王宇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复杂巨系统,要解决“双碳”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角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进行考虑和规划;而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碳中和起点强度等方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多重阻力和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政治、经济、科技、舆论等手段,综合考虑减排与增汇两种途径,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以关键性问题为导向,从技术、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多维发力,逐一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系统全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方位、全链条、系统性的能源生产、转化和管理方式转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平衡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路线之间的成本差额,引导资本流向低碳技术领域;着力突破清洁能源利用的瓶颈,切实改变能源结构,全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合生自组织 双替代 双脱钩 清洁能源 绿色可持续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被引量:54
2
作者 马国霞 石敏 李娜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8-65,共8页
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3年《市场年鉴》和《投入产出表》,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两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并把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量化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经济学机制。结果显示,(1... 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3年《市场年鉴》和《投入产出表》,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两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并把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量化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经济学机制。结果显示,(1)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进一步向沿海集聚。(2)纵向的投入产出关联和规模外部经济是驱动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的主要机制。(3)纵向的投入产出关联诱发了原料投入比例大的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规模外部经济则促进了拥有共同市场地的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空间集聚。(4)地理邻近也有利于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的加强,形成关系邻近与地理邻近之间循环因果关系;本地市场效应会导致最终需求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规模外部经济之间的循环累积效应。这两种循环累积效应的作用可能会继续加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并加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 产业间集聚 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外部经济 中国制造业
原文传递
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石敏 金少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44,共10页
通过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的分析表明 ,兼业农户和离农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个农户形成合作组织。有生产经验的农户 ,不愿与别人分享集约种植技术也是阻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之一。与一般的预期结果不... 通过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的分析表明 ,兼业农户和离农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单个农户形成合作组织。有生产经验的农户 ,不愿与别人分享集约种植技术也是阻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之一。与一般的预期结果不同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户的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当前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有关 ,农民合作组织对于迫切需要降低市场风险的农户缺乏吸引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对参加合作组织的行为选择。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以及在商品性集约经营上进行了较大特殊生产投资的农户对加入合作组织有较明显的积极性 ,他们有可能成为合作组织的先锋者。此外 ,主要通过供销社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比自足农户、通过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的农户 ,以及通过运销商贩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更趋向于接受合作组织。可以考虑让农民合作组织替代供销社的功能。最后 ,农户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投票权分配、成员组成以及入社和退社的限制等组织结构的认知 ,对于他们的意向显示出显著的正面影响。合理设计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对于吸引更多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合作组织 农户意向 农户兼业化 中国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7
4
作者 石敏 金凤君 +2 位作者 李娜 赵曌 金少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3-603,共11页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最能精确刻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彼此关联关系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源泉。依据我国宏观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20世纪末各个地区产业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同地区产业发展...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最能精确刻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彼此关联关系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源泉。依据我国宏观区域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20世纪末各个地区产业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经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不同地区产业发展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市场驱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大部分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非本地市场为动力的发展格局,60%以上的产业对非本地市场的依存度在50%以上,而内陆广大地区,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本地市场。这种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产业发展潜力的差异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导致许多产业向沿海集中。这种态势也预示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在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市场拓展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也是必须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此外,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沿海地区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对水平,国际市场的变动将直接冲击这一地区产业的发展,或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空间市场依存 区外市场依存度 区域发展驱动力 地区经济格局
下载PDF
日本农协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显刚 石敏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2-76,共5页
关键词 日本 赴外考察 农协 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 农村合作经济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脆弱带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9
6
作者 石敏 王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探讨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土地退化的机制,并重点就当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所带来的生态经济效果进行分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利用玉米及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扩大舍饲动... 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探讨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土地退化的机制,并重点就当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所带来的生态经济效果进行分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利用玉米及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扩大舍饲动物饲养,或者扩大种植葵花或油料作物等商品作物以替代自给性作物糜子,将可以在不加剧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增加农户收入。模型结果还显示,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农户会减少坡地垦殖。这表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脆弱带 人地关系 行为机制模型 土地退化 农村环境问题
下载PDF
Mapping essential urban land use categories in China(EULUC-China):preliminary results for 2018 被引量:46
7
作者 Peng Gong Bin Chen +67 位作者 Xuecao Li Han Liu Jie Wang Yuqi Bai Jingming Chen Xi Chen Lei Fang Shuailong Feng Yongjiu Feng Yali Gong Hao Gu Huabing Huang Xiaochun Huang Hongzan Jiao Yingdong Kang Guangbin Lei Ainong Li Xiaoting Li Xun Li Yuechen Li Zhilin Li Zhongde Li Chong Liu Chunxia Liu Maochou Liu Shuguang Liu Wanliu Mao Changhong Miao Hao Ni Qisheng Pan Shuhua Qi Zhehao Ren Zhuoran Shan Shaoqing Shen Minjun Shi Yimeng Song Mo Su Hoi Ping Suen Bo Sun Fangdi Sun Jian Sun Lin Sun Wenyao Sun Tian Tian Xiaohua Tong Yihsing Tseng Ying Tu Hong Wang Lan Wang Xi Wan Zongming Wang Tinghai Wu Yaowen Xie Jian Yang Jun Yang Man Yuan Wenze Yue Hongda Zeng Kuo Zhang Neng Zhang Tao Zhang Yu Zhang Feng Zhao Yichen Zheng Qiming Zhou Nicholas Clinton Zhiliang Zhu Bing X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82-187,共6页
Land use reflects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Urban land use is the highest level human alteration on Earth,and it is rapidly changing due to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urbanization.Urban areas have widespread effects on lo... Land use reflects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Urban land use is the highest level human alteration on Earth,and it is rapidly changing due to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urbanization.Urban areas have widespread effects on local hydrology,climate,biodiversity,and food production[1,2].However,maps,that contain knowledge on the distribution,pattern and composition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in urban areas,are limited to city level.The mapping standard on data sources,methods,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chemes varies from city to city,due to differences in financial input and skills of mapping personnel.To address various nation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caused by urbanization,it is important to have urban land uses at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scal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or consistent data sources with the same or compatibl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nd mapping methods.This is because,only with urban land use maps produced with similar criteria,consist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can be made,and action efforts can be compared and assessed for large scale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However,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a number of urban-extent maps exist at global scales[3,4],more detailed urban land use maps do not exist at the same scale.Even at big country or regional levels such as for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European Union,consistent land use mapping efforts are rare[5,6](e.g.,https://sdi4apps.eu/open_land_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LUC-China 土地利用类型
原文传递
中国地级行政区域市场潜力评价 被引量:33
8
作者 石敏 赵曌 金凤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63-1072,共10页
从产地—市场空间关系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国地级行政区域的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揭示了市场通达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国市场潜力指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减,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格局,而且... 从产地—市场空间关系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国地级行政区域的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揭示了市场通达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国市场潜力指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减,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格局,而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在宏观尺度上呈现高度的空间关联,市场潜力高的区域是经济总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关联印证了市场通达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效应使得沿海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并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鉴于地区间经济联系对产地-市场空间联系的重要性,经济区位分析需将视野从本地市场扩展到地区间经济联系。西部地区发展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受到距离和运输成本的限制,应重视扩大内需,改善其市场通达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市场空间关系 市场通达性 市场潜力 运输成本 区域发展 中国
下载PDF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30
9
作者 王金南 马国霞 +8 位作者 王志凯 王夏晖 於方 刘桂环 赵云皓 杨武 石敏 邓劲松 张清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共8页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不断完善,围绕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形成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正在形成,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文章基于生态产品分类和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从产业规模、产业变化、产业... 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不断完善,围绕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形成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正在形成,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文章基于生态产品分类和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从产业规模、产业变化、产业结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产业关联等5个维度构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年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分析了中国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形势。结果表明:①在产业规模上,2019年中国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总产值92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6.9%,与同期GDP增速基本一致。②在产业结构上,2019年中国生态产品供给服务(EPV)、调节服务(ERV)和文化服务(ECV)结构比值为18:65:17。与2015年相比,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作为初级生态产品的占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生态产品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加。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生态产品的最大供给者,分别贡献了总产值的55%和11%。③在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上,绿金指数为0.96,生态产品初级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④在产业关联上,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地理空间集聚程度呈增加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人均GEP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而单位面积GEP东部地区相对较高的空间特征。由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正在形成初期,理论及实践仍待深化,建议进一步厘清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边界、规范产业分类体系、完善发展指标体系、接轨经济核算体系,从而完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统计调查制度,评价区域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绩效,科学规范收集产业数据,促进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健康发展,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第四产业 指标体系 生态产品总值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被引量:24
10
作者 马国霞 石敏 +1 位作者 赵学涛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7-633,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地区。②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土地废弃损失,土地废弃损失又以草地生态损失为主。沙漠化损失占10省区第一产业产值的9.6%,其中,内蒙古的沙漠化损失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4.5%,青海占23.2%,可见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沙漠化和环境生态退化为代价换来的。③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加剧了贫困。北方10省区沙漠化损失的人均负荷值为140元.人-1,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负荷值为812元.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2%,青海的人均负荷值为222元.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10.3%。④沙漠化通过沙尘移动对下风向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影响。沙尘暴源地对下风向地区带来的损失为50.66亿元,占沙尘暴损失的65.7%,占沙漠化经济损失总额约10%。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摊原则,沙漠化治理投入应由当地和下风向地区共同承担,下风向地区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承担约10%的沙漠化治理投入。⑤沙漠化治理的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内蒙古、甘肃等重点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投入不及沙漠化损失,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经济损失 货币化评价 中国北方 区域差异
下载PDF
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政策情景模拟:以太湖流域的平湖市为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蔚文 石敏 黄祖辉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7,共8页
本文以太湖流域的平湖市为例,构建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来模拟控制氮流失的四种政策情景的效力。模型的运行结果显示,包括氮肥税、禁令、自愿方法和补贴在内的所有备选政策都有一定效果,分别减少氮流失9.81%、26.80%、14.40%和79.9... 本文以太湖流域的平湖市为例,构建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来模拟控制氮流失的四种政策情景的效力。模型的运行结果显示,包括氮肥税、禁令、自愿方法和补贴在内的所有备选政策都有一定效果,分别减少氮流失9.81%、26.80%、14.40%和79.95%。本研究对太湖流域乃至全国的非点源污染控制具有以下三点政策启示:研究和开发(R&D)要先行;保障生产者利益是根本;宣传和教育是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 非点源污染 氮流失 线性规划模型 情景模拟
原文传递
中国玉米区际贸易与区域水土资源平衡 被引量:20
12
作者 闫丽珍 石敏 +1 位作者 闵庆文 成升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2-1038,共7页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10^8m3和(929~1125)×10^4hm^2,两者占到玉米流出区和流入区水、土资源总量的2.6%~10%左右,说明玉米虚拟资源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虚拟资源流动缓解了南方地区的耕地短缺,提高了全国的水土资源生产效率,却因虚拟水资源的逆向配置拉大了水土不平衡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①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平均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率通过玉米这一载体的流动传递给了南方;②水土两种资源的含义和属性差异所导致的经济重要性不同;③降水资源对北方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贡献。玉米虚拟水土资源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耕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具限制性的因子,而水资源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生产发展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区域水土资源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也有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流动 玉米贸易 北粮南运 虚拟资源 水土资源平衡
下载PDF
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石敏 郑丹 +1 位作者 雷平 袁静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提供区分区域和行业层面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无法刻画地市尺度上各个工业部门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认知是制定环境污染控制... 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提供区分区域和行业层面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无法刻画地市尺度上各个工业部门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空间认知是制定环境污染控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基础。本文聚焦于工业水污染,构建了新的工业企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估算方法,估算分行业分区域的工业水污染排放量,来分析地市尺度上中国工业水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本文构建的空间估算方法首先将全国分行业污染排放量依据产值分解到省级和地市层面,再依据企业规模校正系数、生产工艺校正系数和环境管制能力校正系数对未考虑区域差异的排放强度进行校正,最后采用适时修正法对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结果进行部门和区域的平衡调整。以基于空间估算方法估算的工业COD为例,剔除个别异常值后,2010年省级尺度重点行业工业COD排放量估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12.7%,数据质量优良,显示本估算方法较强的适用性。根据本文的结果,发现2005年至2010年间我国工业COD的减排主要由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效应贡献,其中又以西部地区造纸及纸制品业贡献突出,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略有贡献,东北部地区贡献为负值。其他对工业COD减排作出较大贡献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但不同产业的区域差异显著。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同样显著的产业应当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水污染 空间格局 工业COD 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
下载PDF
日本和欧共体农业保护比较与政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敏 李显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8-61,共4页
近年来 ,在美欧主导的农业贸易谈判中 ,削减农业保护已成大势所趋 ,但对于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 ,刚加入WTO的中国农业 ,农业保护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较早实行农业保护的日本和欧共体进行比较分... 近年来 ,在美欧主导的农业贸易谈判中 ,削减农业保护已成大势所趋 ,但对于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基础 ,刚加入WTO的中国农业 ,农业保护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较早实行农业保护的日本和欧共体进行比较分析 ,总结出日本和欧共体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 ,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欧共体 农业保护 农业保护政策 比较分析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农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GEP核算:理论内涵与现实挑战 被引量:21
15
作者 石敏 陈岭楠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2年第2期5-10,共6页
当前学术界对于GEP的概念内涵和核算方法仍在探索之中,而地方实践已然走在理论研究之前。GEP核算是生态服务价值的货币化评价,主要是为了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价值,不等同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市场显现;核算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保护自... 当前学术界对于GEP的概念内涵和核算方法仍在探索之中,而地方实践已然走在理论研究之前。GEP核算是生态服务价值的货币化评价,主要是为了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潜在价值,不等同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市场显现;核算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保护自然资本,而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GEP核算通过货币化评价生态服务价值,将自然资本保护更好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引导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进入生态产业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GEP和GDP都是流量,将GEP直接转化为GDP在逻辑上不成立。如何使GEP核算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逻辑关联,在实践中明晰政策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产业化 生态补偿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贵芳 周丁扬 石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3-866,共14页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提高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压缩农业灌溉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之一。基于2014年张掖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段不同类型灌区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及其...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提高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压缩农业灌溉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可能途径之一。基于2014年张掖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段不同类型灌区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典型灌区主要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均存在改进空间,节水潜力较大。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典型灌区主要作物灌溉技术效率达到目前的最高水平,平原灌区生产同样产量的制种玉米和大田玉米,灌溉用水可分别减少34.47%和38.15%;北部荒漠灌区生产同样产量的棉花、制种西瓜和玉米套小麦,灌溉用水可分别减少48.42%、34.82%和22.99%;沿山灌区生产同样产量的小麦、马铃薯、大麦和大田玉米,灌溉用水可分别减少14.48%、30.75%、25.50%和35.96%。(2)不同灌区之间作物灌溉技术效率的变异系数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呈负向关系,同一灌区内部种植相同作物的农户生产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3)农地细碎化程度和农户耕地面积扩大会降低作物灌溉技术效率,改善耕地质量能提高北部荒漠灌区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增加井水灌溉会提高平原灌区大田玉米和沿山灌区作物灌溉技术效率,灌溉次数与多数作物灌溉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而农户耕作需求及其对风险态度的影响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加快农地空间优化,因地制宜地改善耕地质量,完善水利设施、合理使用井灌、增强河水灌溉放水的灵活性,是提升黑河流域作物灌溉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市 黑河流域 典型灌区 作物灌溉技术效率 DEA-TOBIT模型
原文传递
对中国消费者非转基因菜油支付意愿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Kevin Chen 石敏 Getu Hailu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61,共9页
有关中国消费者关于转基因食品接受度的资料非常有限。本文则首次尝试对中国消费者关于非转基因 (non -GM)食用油的支付意愿 (WTP)问题进行评估。通过对北京的 671个消费者进行调查采访 ,运用假设评价方法 (contingentvaluation) ,可推... 有关中国消费者关于转基因食品接受度的资料非常有限。本文则首次尝试对中国消费者关于非转基因 (non -GM)食用油的支付意愿 (WTP)问题进行评估。通过对北京的 671个消费者进行调查采访 ,运用假设评价方法 (contingentvaluation) ,可推导出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菜油的支付意愿。为避免调查者无响应引起的偏差 ,运用了双变量概率选择模式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消费者对非转基因菜油的支付意愿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价格、风险意识、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等等。计算所得的WTP显示 ,平均而言 ,被调查者愿意支付 3 3 %的额外费用来消费非转基因菜油。这一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转基因油 支付意愿 假设评价法 中国
下载PDF
城市异质性与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基于264个地级市的数据 被引量:19
18
作者 石敏 张雪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2,2,共8页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城市创新 城市异质性 城市规模门槛 空间有效区间
原文传递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概念辨析与核算框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石敏 陈岭楠 王金南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84-1796,共13页
随着“两山”转化路径的地方实践探索,生态产业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概念,但其概念内涵、范围边界、核算框架等仍有待进一步明晰。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以生态资源为核心投入要素的本... 随着“两山”转化路径的地方实践探索,生态产业发展逐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概念,但其概念内涵、范围边界、核算框架等仍有待进一步明晰。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以生态资源为核心投入要素的本质特征出发,通过扩展生产函数、分离出投入要素中的生态资源,阐述了对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念内涵的理解。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关注终端产品及服务价值中生态资源所创造的贡献,因此以经营性产品为最终形式的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GEP、IW和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关系,并基于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核算框架的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业化 生产函数 核算框架
原文传递
透视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基于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的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石敏 范宪伟 +1 位作者 逄瑞 陈旭宇 《环境经济研究》 2016年第2期46-59,共14页
城市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主要聚集地。为了科学合理评价城市绿色发展程度,推动城市发展走出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的三角困境,我们提出了新资源经济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在纳入反映城市环境质量和... 城市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主要聚集地。为了科学合理评价城市绿色发展程度,推动城市发展走出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的三角困境,我们提出了新资源经济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在纳入反映城市环境质量和低碳发展相关指标的同时,构建全面反映城市绿色发展的新资源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00个城市的新资源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了不同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绿色发展规律以及城市群的集聚经济效应和资源环境效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绿色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间新资源经济指数差距较大,沿海地区新资源城市指数得分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2)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及经济绩效得分与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呈积极的正向关系,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得分并不与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完全对应。(3)按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情况,将其分为四类,并指出了各类型城市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进方向。(4)城市群能够带来正向的集聚经济效应和负向的资源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 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 城市经济绩效 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发展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