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约背后的制衡——对“丁卯之役”及金鲜谈判的再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7期9-21,共13页
国家实力和安全利益是后金发动"丁卯之役"、却在行军途中首倡和谈的原因,也是后金与朝鲜在战后利益争执过程中互指"渝盟"、彼此牵制的要素。"江都盟誓"以金鲜两国各自的战后安全为诉求,试图通过外交途径... 国家实力和安全利益是后金发动"丁卯之役"、却在行军途中首倡和谈的原因,也是后金与朝鲜在战后利益争执过程中互指"渝盟"、彼此牵制的要素。"江都盟誓"以金鲜两国各自的战后安全为诉求,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实现两国战后在军事上的相互制衡与防范。然而,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后金的朝鲜战略逐渐由"试探"转向"侵略"",江都盟誓"中相对平等的停战约定也终究被后金的种种侵略性要求所取代。不过,为了全力进攻明朝,后金战后并无意在军事上扩大与朝鲜的矛盾,而是对朝鲜展开了和平手段掩饰下的经济侵夺。虽然朝鲜的军事实力远不及后金,但是,从朝鲜攫取的可观利益以及朝鲜在明朝和后金之间的向背选择,却是后金在对外决策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朝鲜对后金的文化鄙夷态度更是让崛起中的后金愤愤不平,它强烈地刺激着后金统治者彻底征服朝鲜的决心,并且将"丁卯之役"后的金鲜关系推向了更为激烈的对抗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卯之役 江都盟誓 平壤盟誓 安全利益 制衡
原文传递
乌孙归汉与西汉外交 被引量:3
2
作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4,共5页
乌孙为西域大国,在汉、匈关系中一度举足轻重,西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首先因乌孙而提出,进而拓展为对于整个西域的宏伟设想。西汉采取了联姻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外交策略,促使乌孙的立场由“观望”转为“归汉,”这是西汉外交在“大宛... 乌孙为西域大国,在汉、匈关系中一度举足轻重,西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首先因乌孙而提出,进而拓展为对于整个西域的宏伟设想。西汉采取了联姻与军事威慑相结合的外交策略,促使乌孙的立场由“观望”转为“归汉,”这是西汉外交在“大宛之役”后的重大突破,亦对古代中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西域 乌孙 外变政策 华夷观
下载PDF
“丁卯之役”中金鲜间“纳质”、“岁币”问题由来考辨——兼论后金首次征朝期间的外交策略 被引量:4
3
作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7-174,共18页
国家实力和安全利益是影响后金与朝鲜关系的要素,也是后金在"丁卯之役"中不断调整外交策略的原因。从现存史料看,"纳质"、"岁币"两个问题是否为后金决策层预设的和谈条件,并不清晰;但不可否定的是,在金... 国家实力和安全利益是影响后金与朝鲜关系的要素,也是后金在"丁卯之役"中不断调整外交策略的原因。从现存史料看,"纳质"、"岁币"两个问题是否为后金决策层预设的和谈条件,并不清晰;但不可否定的是,在金鲜两国围绕这两个问题的谈判中,后金使臣刘兴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到了为后金造势、相机施压于朝鲜的外交效果。随着后金对朝鲜战争优势的形成,"纳质"、"岁币"两个问题最终由模糊而变得清晰。战后,后金及时解决"纳质"问题,为全力落实"岁币"政策,扩大对朝鲜的经济侵略,做好了外交铺垫。后金渐进、务实和标榜"信义"的外交策略反映了后金决策层对待战争进程的客观态度和在国家安全利益上的全局意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是整个明金战争和后金王朝全局利益的牺牲品,而不能被孤立地看作是后金单纯为实现军事征服而径直追逐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质 岁币 金鲜关系 安全利益 外交策略
原文传递
西汉王朝对外思想述论 被引量:3
4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华夷之辨”是西汉处理邦交关系的理论依据。先秦“五服制”所构建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对于西汉“大一统”天下观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汉匈战争背景下的“修攘制御”和外交经营,不仅反映了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且体现了西汉全方... “华夷之辨”是西汉处理邦交关系的理论依据。先秦“五服制”所构建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对于西汉“大一统”天下观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汉匈战争背景下的“修攘制御”和外交经营,不仅反映了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且体现了西汉全方位经营的外交理念和对外交关系制度化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对外思想 华夷之辨 “德” “事功”
下载PDF
试论“壬辰倭乱”中明朝与朝鲜对日本“封贡”问题的交涉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88-91,共4页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倭乱 中朝关系 “封贡” 华夷观 国家利益
下载PDF
明清民间“认族”现象小考
6
作者 郭驰洋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89-92,共4页
明清时期,民间“认族”现象尤为盛行。“认族”通过拟制血缘和交互利益为前提拉近民间个人间的联系。这种现象在明清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对权势之人进行攀附。明清历史文献和小说笔记中对此多有记载,并持讥讽... 明清时期,民间“认族”现象尤为盛行。“认族”通过拟制血缘和交互利益为前提拉近民间个人间的联系。这种现象在明清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对权势之人进行攀附。明清历史文献和小说笔记中对此多有记载,并持讥讽否定之态度。明清民间的“认族”受到宗族转型、现实功利观念和社会流动的影响,适应了明清社会之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认族 拟制血缘
下载PDF
地区性历史与国别性认识——日本、韩国、中国有关壬辰战争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尚胜 赵彦民 +1 位作者 孙成旭 《海交史研究》 2019年第4期96-124,共29页
本文考察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学者近七十年来对于壬辰战争(1592-1598)研究的基本概况,认为三国学者对战争原因、日本大名动向、朝鲜官军将领、明军将领和南北兵、朝鲜义兵、粮饷供应与运输,倭城建造、和谈等问题较为关注,但三国学者在讨... 本文考察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学者近七十年来对于壬辰战争(1592-1598)研究的基本概况,认为三国学者对战争原因、日本大名动向、朝鲜官军将领、明军将领和南北兵、朝鲜义兵、粮饷供应与运输,倭城建造、和谈等问题较为关注,但三国学者在讨论问题时却表现出不同的国别倾向,而且对于异国史料的使用也十分不足。因此,中、日、韩三国学者都应走出一国史空间的局限,在跨国史的框架下对壬辰战争进行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战争 东北亚地区 跨国史
下载PDF
“名分外交”的困境——以朝鲜仁祖时期“斥和”与“主和”论争为中心 被引量:3
8
作者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7期215-220,共6页
仁祖上台后,一改光海君"两端外交"路线,重竖"对明义理论"的大旗。"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给朝鲜带来了空前灾难,也使朝鲜陷入了"名分外交"的困境。从对"缓祸论"的指责到围... 仁祖上台后,一改光海君"两端外交"路线,重竖"对明义理论"的大旗。"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给朝鲜带来了空前灾难,也使朝鲜陷入了"名分外交"的困境。从对"缓祸论"的指责到围绕"斥和误国"的争议,朝鲜内部在"斥和"与"主和"问题上进行了长期争论。斥和派与主和派彼此对立,但其政治目标并无本质分歧。在内忧外患面前,朝鲜高举的"对明义理论"更强烈地内化为"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通过这场论争,朝鲜进一步肯定了朱子学"名分论"、"义理论"在朝鲜社会历史观和道德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朝鲜战后尽快恢复统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同时,这场论争也使朝鲜统治者在反清问题上的态度更为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祖 斥和论 主和论 对明义理论 名分外交
下载PDF
“存亡歧路”抑或“话语权相争”——“丙子斥和”及“三学士”事件述评 被引量:2
9
作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丙子之役"的爆发使朝鲜在义理与现实之间陷入了两难抉择,加速了主和派与斥和派的意见分化。与此同时,在这场"存亡歧路"的外交争辩中,"台阁"与"庙堂"的话语权矛盾也迅速突显。士林虽然是朝鲜... "丙子之役"的爆发使朝鲜在义理与现实之间陷入了两难抉择,加速了主和派与斥和派的意见分化。与此同时,在这场"存亡歧路"的外交争辩中,"台阁"与"庙堂"的话语权矛盾也迅速突显。士林虽然是朝鲜公论政治的主体,但却无法摆脱"浮薄"的软肋。他们为国家高举了义理,却败倒在政争面前。虽然"三学士"的择选背后充斥着官员间互相倾轧乃至兵谏相逼的隐情,但是,朝廷以"浮议误国"取代"斥和误国"的论断,却在根本上肯定了义理,敷衍了清朝对于朝鲜反清言论的问责,以实际行动平息了朝野上下对于斥和论的非议。这就为协调战后各派间利益关系、加强国家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利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子斥和 三学士事件 义理 士林 朝鲜 清朝
下载PDF
从《大学衍义补》看邱濬对“华夷之辨”的释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都学刊》 2010年第1期75-80,共6页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以其恢弘的史学视角和满富激情的历史评论,对儒家原典中的"华夷之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补释,该书不仅重点诠释了中国传统对外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些主要特征,而且对古代外交政策中的得失给予了辩...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以其恢弘的史学视角和满富激情的历史评论,对儒家原典中的"华夷之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补释,该书不仅重点诠释了中国传统对外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些主要特征,而且对古代外交政策中的得失给予了辩证而理性的评价。尽管邱濬受时代影响,对前代历史尚存一些偏见,但是,作为一代政治家和思想巨匠,邱濬的历史批判精神、勇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仍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邱濬 《大学衍义补》 华夷之辨 忧患意识
下载PDF
从“郑雷卿案”看沈馆朝鲜陪臣的抗清活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国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358-381,共24页
丙子之役后,朝鲜昭显世子及其陪臣入质沈阳。1639年,世子馆(沈馆)陪臣郑雷卿等人欲揭发清译郑命寿、金石乙屎二人盗减朝鲜贡品事,为国除害。但由于证据被毁、清将英俄尔岱等人又袒护二译,反遭案情逆转,终以"诬陷"罪名被绞杀。... 丙子之役后,朝鲜昭显世子及其陪臣入质沈阳。1639年,世子馆(沈馆)陪臣郑雷卿等人欲揭发清译郑命寿、金石乙屎二人盗减朝鲜贡品事,为国除害。但由于证据被毁、清将英俄尔岱等人又袒护二译,反遭案情逆转,终以"诬陷"罪名被绞杀。"郑雷卿案"的发生是朝鲜与清朝官员局部矛盾激化的产物,但作为"丙子"战后朝鲜诸多抗清斗争的一部分,"郑案"在清鲜关系史上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郑雷卿的失败是朝鲜卧薪尝胆、为保全世子而作出的无奈选择,但其精忠爱国的义举仍得到朝鲜士人的极大赞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雷卿案” 昭显世子 抗清活动
下载PDF
《论语》中所见孔子人文关怀精神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19,23,共3页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孔子的人文关怀精神始终闪动着别样的光彩。它以“仁”字贯穿始终,通过修身治学的博爱精神、积极入世的实践理性以及快乐主义的生活理想,形成了一套理想化的个人生存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重新探究孔...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孔子的人文关怀精神始终闪动着别样的光彩。它以“仁”字贯穿始终,通过修身治学的博爱精神、积极入世的实践理性以及快乐主义的生活理想,形成了一套理想化的个人生存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重新探究孔子的人文关怀之精粹,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构建当代人文关怀之殿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论语》 人文关怀
下载PDF
韩国朝宗岩文化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民俗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朝宗岩文化的创设根源于韩国(朝鲜)社会传统的义理思想。历史上,朝宗岩文化虽然以明朝遗民崇明祭祖的形式传承,但朝鲜儒林始终是朝宗岩文化得以维持、复享并保留至今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今韩国境内唯一一处举行崇明祀典的场所,朝宗岩在... 朝宗岩文化的创设根源于韩国(朝鲜)社会传统的义理思想。历史上,朝宗岩文化虽然以明朝遗民崇明祭祖的形式传承,但朝鲜儒林始终是朝宗岩文化得以维持、复享并保留至今的重要力量。作为现今韩国境内唯一一处举行崇明祀典的场所,朝宗岩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传递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朝宗岩文化颂扬了中韩先贤义士的义理精神,记录了两国间一段特殊的历史情谊,同时在历史变迁中,与崇慕传统、忠孝爱国、诚敬感恩的韩国本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韩国现代社会而言,朝宗岩文化并不纯粹是一种遗民文化。它既是宗亲同族间敦睦的纽带,亦是国家、民族和合统一的象征,对于今天韩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宗岩 思明 义理 传统 变迁
原文传递
论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对“华夷秩序”的认同问题——以中国正史资料为视角
14
作者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100,共9页
南朝时期,汉族统治者理想中的"华夷秩序"因东南亚各国携礼"宾从"而似有其实;但实际上,随着与南朝距离的渐远,东南亚各国对"华夷秩序"的认同感也逐渐降低。东南亚各国对"华夷秩序"认同与否还取... 南朝时期,汉族统治者理想中的"华夷秩序"因东南亚各国携礼"宾从"而似有其实;但实际上,随着与南朝距离的渐远,东南亚各国对"华夷秩序"的认同感也逐渐降低。东南亚各国对"华夷秩序"认同与否还取决于中原王朝的实力大小和外交努力。而在这些方面,南朝显然不及前代,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东南亚各国对南朝各政权政治膜拜和实利诉求的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东南亚国家主导下,南朝时期的中外佛教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东南亚国家 华夷秩序 认同
下载PDF
从“郑雷卿案”看早期清鲜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0-205,共6页
沈馆陪臣郑雷卿欲借清廷之手惩处贪赃枉法、作恶于朝鲜的清朝译官郑命寿,却遭案情逆转,终以诬陷罪被处极刑。"郑案"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却是郑命寿与朝鲜、特别是与朝鲜关西士族之间长期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审理该案过程中,清... 沈馆陪臣郑雷卿欲借清廷之手惩处贪赃枉法、作恶于朝鲜的清朝译官郑命寿,却遭案情逆转,终以诬陷罪被处极刑。"郑案"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却是郑命寿与朝鲜、特别是与朝鲜关西士族之间长期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审理该案过程中,清朝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于朝鲜本国的军政动向和政治态度。只要案情性质无关重大军政问题,清廷则尽力依法裁决、谨慎对待。不过,在明清战争的特殊背景下,专管朝鲜事务的清朝外交官员被赋予了更多裁决权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郑案"的悲剧性。"郑案"发生后,朝鲜方面未能积极展开营救,反映了其"弱国无外交"的现实,但郑雷卿的忠义精神仍得到朝鲜上下的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朝鲜 郑雷卿 郑命寿 英俄尔岱
下载PDF
试论近代朝鲜对清朝政策的演变(1863-1905)
16
作者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1期158-165,共8页
国家是外交决策的主体,朝鲜的外交近代化并不纯粹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被动过程;朝鲜对清朝关系的亲近抑或疏远,始终服从于朝鲜内政的现实需要。从"藩臣无外交"到"以夷制华"、"脱清独立",朝鲜... 国家是外交决策的主体,朝鲜的外交近代化并不纯粹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被动过程;朝鲜对清朝关系的亲近抑或疏远,始终服从于朝鲜内政的现实需要。从"藩臣无外交"到"以夷制华"、"脱清独立",朝鲜对清朝的政策延续了现实主义的外交传统;其变化过程反映了朝鲜政治的风云变化,也体现了朝鲜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权观念的增强,是"开港"之后朝鲜主动适应近代条约体制、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结果。然而,一个缺乏统合性的政权,其外交政策难以保证连续性和有效性;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它在国际社会上也不会拥有真正的外交权力。当朝鲜统治层还在为权力而争斗、朝鲜上下还在为"脱清、自主"而纠结的时候,朝鲜已经无法扭转日渐沦亡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清政策“藩臣无外交” “以夷制华” “脱清独立”政策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