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石亚 陈立新 +3 位作者 段文标 张雪 徐非 刘晓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6-192,共7页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针阔混交林 林隙 土壤总有机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时空异质性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8
2
作者 石亚 乔璐 +4 位作者 陈立新 段文标 张雪 徐非 刘晓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7,共10页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林隙作为试验样地,运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6-10月)对表层土壤(0~20 cm )颗粒有机碳( POC )和矿物结合有机碳( MOC)含量进行连续测定,...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林隙作为试验样地,运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6-10月)对表层土壤(0~20 cm )颗粒有机碳( POC )和矿物结合有机碳( MOC)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 POC 和 MOC 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 POC和 MOC含量随月份变化显著,大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又明显升高的趋势,但 MOC 变化滞后于 POC;土壤 POC( CV:50.5%~94.4%)和 MOC( CV:31.5%~50.5%)含量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为中等程度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月份对土壤 POC和 MOC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1),而林隙大小对前者影响极显著(P<0.01),对后者影响不显著(P>0.05);结构比[C/(C0+C)]表明,两者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 POC和 MOC含量空间分布的等值线图显示,它们在研究尺度内呈斑块状或连续分布;POC在林隙中心或近中心位置含量较低,斑块状分布较明显,而 MOC 分布比 POC 均匀,且低值中心大多分布在林隙边缘; M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月份的变化比 POC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针阔混交林 林隙 土壤颗粒有机碳 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 时空异质性
下载PDF
偏肿革裥菌产漆酶活性的诱导 被引量:4
3
作者 石亚 池玉杰 于存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0-15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诱导剂及其添加量对漆酶的诱导效果,以期在漆酶活性优化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偏肿革裥菌的漆酶活性。【方法】通过单项诱导剂筛选试验,检测在液体培养条件下12种不同诱导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进行最佳单项诱导剂浓度... 【目的】研究不同诱导剂及其添加量对漆酶的诱导效果,以期在漆酶活性优化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偏肿革裥菌的漆酶活性。【方法】通过单项诱导剂筛选试验,检测在液体培养条件下12种不同诱导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进行最佳单项诱导剂浓度的单因素试验,2种最佳诱导剂组合、Cu2+浓度、接种量、培养方式对漆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在初始培养基中含有0.2 mmol·L^(-1)Cu2+的情况下,生物诱导剂麦麸和化学诱导剂愈创木酚对漆酶的诱导效果好、酶活性高,二者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和1.00 mmol·L^(-1),单独添加时在13天酶活性分别达1 873.16和1 975.72 U·L^(-1),是初始产酶培养基酶活性的13.0和13.7倍;而2种诱导剂组合即同时添加1.5%麦麸与1.00 mmol·L^(-1)愈创木酚,比单独使用其中1种诱导剂的效果更好,在150 r·min^(-1)摇动培养条件下,第11天酶活性峰值可达3 594.46 U·L^(-1),是初始培养条件酶活性的24.9倍。【结论】2种诱导剂组合可大幅度提高偏肿革裥菌的漆酶活性,比培养条件优化对酶活性的提高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偏肿革裥菌 诱导剂 漆酶 酶活性
下载PDF
乳白耙齿菌菌株CB1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条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亚 池玉杰 +1 位作者 于存 韩树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121,共7页
【目的】对从自然界得到的1株乳白耙齿菌菌株CB1(简称Il-CB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并研究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条件,以期为乳白耙齿菌在染料废水脱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克隆菌株Il-CB1的ITS序列并进行... 【目的】对从自然界得到的1株乳白耙齿菌菌株CB1(简称Il-CB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并研究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条件,以期为乳白耙齿菌在染料废水脱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克隆菌株Il-CB1的ITS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单因素方法检测p H值、刚果红浓度、染料加入时间对Il-CB1脱色率的影响;基于正交试验检测碳源浓度、氮源浓度、Cu2+浓度、Mn2+浓度、接种量5个因素对Il-CB1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菌株I1-CB1的ITS序列与其他不同来源的24个乳白耙齿菌的ITS序列归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鉴定其为乳白耙齿菌。p H值对Il-CB1脱色刚果红的影响:脱色率随p H值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 H=3和8时脱色率均较低,其脱色刚果红的最适p H=6.0。刚果红浓度对Il-CB1脱色的影响:在液体条件下的脱色率随刚果红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100 mg·L-1的刚果红脱色率最高,当继续升高染料浓度为250 mg·L-1时,脱色率明显下降,表明较低浓度的刚果红促进Il-CB1对其脱色,而高浓度的刚果红对Il-CB1脱色产生抑制。正交试验表明,Il-CB1对刚果红脱色的最优因素组合为:葡萄糖10 g·L-1、蛋白胨3 g·L-1、Cu2+和Mn2+的添加浓度均为0.2 mmol·L-1、在250 m 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100 m L的条件下接种量为7 m L菌丝母液,在以上条件下第5天时染料脱色率高达99.60%。在上述所有培养条件优化的基础上,染料加入时间对Il-CB1脱色刚果红的影响:与0 h加入刚果红染料相比,在菌株培养3天后加入刚果红染料,其脱色时间明显缩短,初始脱色率就处于较高水平,在菌株培养3天时加入刚果红染料处理5天后的脱色率高达99.99%。【结论】菌株Il-CB1为乳白耙齿菌,其可有效降解刚果红染料,在染料废水降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白耙齿菌菌株CB1 ITS序列 刚果红 脱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