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99
1
作者 罗从风 陈云丰 +3 位作者 高洪 杨发民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12月,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0~66岁,平均45.2岁。按AO分型B型7例,C型14例;按Schazker分型Ⅳ型7例,Ⅴ型6例,Ⅵ型8例。用内外侧联合切口行改良双钢板固定SchazkerⅣ型采用前正中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前内侧以胫骨平台“T”型钢板固定;SchazkerⅤ、Ⅵ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后内侧用3.5系统有限接触加压钢板或1/2管型钢板固定支撑,外侧以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80°~135°,平均100.0°;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35°,平均117.1°。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TPA及PA度数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5~98分,平均89.6分。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改良双钢板内固定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持续、稳固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术后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 改良双钢板法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459例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结果分析 被引量:144
2
作者 罗从风 朱越 +2 位作者 王磊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了解动力髋螺钉(DHS)对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从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有459例患者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其中男性265名(56.6%),女性194名(43.4%);... 目的了解动力髋螺钉(DHS)对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DH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方法从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有459例患者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各种类型骨折,其中男性265名(56.6%),女性194名(43.4%);平均年龄60.2岁。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Sanders髋关节创伤评分及骨折X线愈合情况。结果459例患者中有383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期40.7个月。最主要并发症为内固定失败,包括内固定断裂3例(0.7%),固定失效18例(4.64%)。其中A2.3型骨折固定失败为3/28(10.7%),A3型为7/32(21.8%),为内固定失败率最高的二组。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评分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为265人(68.2%),良为83人(21.4%),较差为38人(9.8%),差为2人(0.6%)。平均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24.6±8.9)周,粗隆间骨折平均为(20.3±7.6)周,粗隆下骨折平均为(31.8±10.2)周。结论动力髋螺钉(DHS)是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对于A2.3型骨折建议与粗隆支持钢板(TSP)联合使用,对于A3型骨折因容易导致固定失败不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 周围骨折 股骨骨折 内固定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37
3
作者 罗从风 高洪 +2 位作者 仲飙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2年10月共有17例(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5.3岁(20~66岁);其中左膝12例,右膝5例;男8例,女9例。按AO...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2年10月共有17例(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5.3岁(20~66岁);其中左膝12例,右膝5例;男8例,女9例。按AO分型,41B型3例,41C型14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2例,Ⅴ型4例,Ⅵ型11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术后1年行膝关节HSS评分。结果患者术后与术后1年TPA及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TPA:t=0.979,P=0.342;PA:t=0.659,P=0.519)。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8.7分(75~98分)。本组患者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微创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及时,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钢板固定法 高能量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器 关节功能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带关节外固定架在高能量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5
4
作者 高洪 施慧鹏 +3 位作者 罗从风 杨发民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介绍应用带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经验,并评估其疗效.方法2001年3~6月,12例患者13处Pilon骨折接受了Orthofix公司单侧带关节超踝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致伤原因以车祸和高处坠落伤为主.该支架远端螺钉固定... 目的介绍应用带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经验,并评估其疗效.方法2001年3~6月,12例患者13处Pilon骨折接受了Orthofix公司单侧带关节超踝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致伤原因以车祸和高处坠落伤为主.该支架远端螺钉固定于距骨颈和跟骨,近端螺钉固定于胫骨骨折近端,使踝关节能以距下关节为中心活动.术后2周松动关节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2例患者随访10~13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无切口、伤口及钉道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Teeny&Wiss评分法)为74~94分,平均87分.踝关节临床结果为2个优秀,7个良好,4个一般.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Marsh踝关节骨折复位评分法)为7个优良,6个中等.踝关节背伸-5°~18°,平均10°(健侧18°);跖屈20°~35°,平均26°(健侧36°);距下关节内翻4°~20°,平均10°(健侧14°);外翻0°~10°,平均3°(健侧10°).结论带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可避免伤口并发症和骨不连的发生,能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有利于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关节僵硬,是治疗高能量Pion骨折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关节外固定架 高能量PILON骨折 治疗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 被引量:106
5
作者 罗从风 高洪 +2 位作者 杨发民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6-69,7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涉及胫骨干骺端的骨折,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25~64岁)。按AO分型,A型(不涉及关节面)12例;B型(伴有部分关节内骨折)11例;C型(伴有完全关节内骨...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涉及胫骨干骺端的骨折,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25~64岁)。按AO分型,A型(不涉及关节面)12例;B型(伴有部分关节内骨折)11例;C型(伴有完全关节内骨折)9例。其中,胫骨近端18例,胫骨远端骨折14例。结果患者完全负重时间为15.1周(12~26周);X线愈合时间为14.3周(11~24周)。按照Johner-Wruhs评价法,功能优为19例,良为10例,中为3例,差为0例,优良率为90.6%。浅表感染2例,皮肤水疱3例;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结论微创钢板固定法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X线监视下进行良好的间接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 胫骨干骺端骨折 X线监视 手术治疗 微创外科 硬膜外麻醉
原文传递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被引量:94
6
作者 张先龙 +2 位作者 章玮 于晓雯 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52-655,共4页
目的 分析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并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 1998年 12月对 15例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骨折不愈合 8例,延迟愈合 7例),采用逆行... 目的 分析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并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效果。方法 1995年 6月~ 1998年 12月对 15例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骨折不愈合 8例,延迟愈合 7例),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男 9例,女 6例;年龄 23~ 46岁,平均 34.5岁。 10例行骨移植, 5例行单纯闭合扩髓、未植骨; 15例患者中 11例同时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术。采用 X线检查及膝关节 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 9~ 33个月,平均 14.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牢固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 6.4个月,未见畸形愈合、感染及再骨折发生。随访时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 93.5°,较术前改善 28°( 42.7%);按膝关节 KSS评分,膝关节平均评分为 96分 ,优 13例、良 2例;膝关节功能平均评分为 90.5分。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为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和内固定使用不当。使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具有固定可靠,便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应联合行骨移植、闭合扩髓及膝关节粘连松解术,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逆行交锁髓内钉
原文传递
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初步报告 被引量:77
7
作者 张先龙 何耀华 +3 位作者 王琦 蒋垚 曾炳芳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118-119,124,共3页
目的:报告前路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和初步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至10月,在全麻控制性降压下,采用前外侧小切口的微创技术,为13位患者施行14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长7.5cm~9.0cm,平均8.0cm;手术时间70~98min,平... 目的:报告前路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和初步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至10月,在全麻控制性降压下,采用前外侧小切口的微创技术,为13位患者施行14例全髋置换术。结果:手术切口长7.5cm~9.0cm,平均8.0cm;手术时间70~98min,平均79min;术中出血量150~460ml,平均300ml;术后12小时引流量110~250ml.平均200ml;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随访4~9周,平均7周,患髋均可负重行走。结论:前路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切实可行.但应有严格的手术指征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微创 全髋置换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长青 袁霆 +7 位作者 曾炳芳 陶海荣 邵雷 徐铮宇 宋文奇 张晔 朱珍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 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 (PRP)的陶瓷人工骨对管状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2 4只 ,体重 2 .5~ 3.0 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一侧桡骨作实验侧 ,连同骨膜切除桡骨中上段 1cm,造成节段性骨缺损 ,填入复合 PRP的人工... 目的 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 (PRP)的陶瓷人工骨对管状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2 4只 ,体重 2 .5~ 3.0 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一侧桡骨作实验侧 ,连同骨膜切除桡骨中上段 1cm,造成节段性骨缺损 ,填入复合 PRP的人工骨 ;另一侧为对照侧 ,仅填入人工骨。分别在术后第 2、4、8和 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手段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第 2周 ,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端 ,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 4、8周 ,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 ,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 ;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 ,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 12周 ,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 ,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覆盖 ;对照侧仅于两侧截骨端区域出现板层骨 ,人工骨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痂形成。 结论 复合 PRP的人工骨可用于管状骨缺损的修复 ,并有明显加速骨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缺损 修复 实验研究 人工骨
下载PDF
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55
9
作者 周蔚 罗从风 +2 位作者 翟伟韬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PHP治疗29例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结果平均愈合时间7.4周(6~12周)。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功能优18例,良为...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PHP治疗29例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结果平均愈合时间7.4周(6~12周)。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功能优18例,良为8例,中为3例,优良率为89.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接骨板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4 位作者 邵雷 徐铮宇 宋文奇 金东旭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 1996年 9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的 30 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 138例中 ,GardenⅡ型 49例 ,Ⅲ型 ...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 1996年 9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的 30 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 138例中 ,GardenⅡ型 49例 ,Ⅲ型 6 8例 ,Ⅳ型 2 1例。平均随访时间2 5个月。 结果  138例中 ,17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坏死率为 12 .3%。其中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患者 81例 ,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坏死率为 6 .2 %;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 5 7例 ,1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坏死率为 2 1.1%。 结论 股骨颈骨折所致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的发生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良好的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可达理想的治疗效果。股骨颈骨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 ,不必同时采用骨瓣移植用以防止股骨头坏死或骨不连的发生。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如果全身健康状况好 ,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仍然是临床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空心钉固定 治疗 股骨颈骨折 回顾性分析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改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5 位作者 袁霆 徐铮宇 邵雷 李鸿帅 张开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8月,共治疗124例(13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83例(93髋),女41例(46髋);年龄16~57岁,平均36.4岁.其中创伤性49例...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8月,共治疗124例(13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83例(93髋),女41例(46髋);年龄16~57岁,平均36.4岁.其中创伤性49例(54髋),激素性29例(32髋),酒精性19例(21髋),特发性27例(32髋).SteinbergⅡ期50髋,Ⅲ期71髋,Ⅳ期18髋,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79.3、69.3和58.4分.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技术,设计髋前小切口入路,并采用改良的坏死清理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X线摄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评价. 结果游离腓骨手术时间为10~30 min,平均15 min.总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90 min.髋部切口长为6~12 cm,平均8 cm.总出血量为100~300 ml,平均200 ml.术后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7 d.患者随访6个月~3年8个月,其中随访1年以上65例(78髋)患者的X线片显示:62髋(79.5%)的股骨头坏死有不同程度改善,14髋(17.9%)无明显变化,2髋(2.6%)恶化.Harris评分平均为:Ⅱ期94.4分,Ⅲ期86.0分,Ⅳ期74.1分.术后10例出现股前外侧皮肤麻木和感觉减退,1例小腿伤口延迟愈合,6例足背感觉异常,5例出现一过性供体肌力减弱,3例踝关节活动不适,但均未对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结论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具有出血少、解剖清晰、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腓骨 移植
下载PDF
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43例 被引量:43
12
作者 张长青 梅国华 +4 位作者 蔡培华 施慧鹏 于晓雯 曾炳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对应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 43例股骨髁上和髁间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方法  1997年 1月~ 1999年 2月 ,通过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 43例。其中男 30例 ,女 13例 ;年龄 18~ 76... 目的 对应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 43例股骨髁上和髁间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方法  1997年 1月~ 1999年 2月 ,通过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 43例。其中男 30例 ,女 13例 ;年龄 18~ 76岁 ,平均 35岁 ;股骨髁上骨折 2 9例 ,髁间骨折 14例。采用AO分类法 ,其中A型骨折 2 9例 ,B型 6例 ,C型 8例。随访时间 3个月~2年 ,平均 6个月。 结果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14周。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优≥ 86分 ,良≥ 72分 ,可≥ 5 6分 ,差 <5 6分。结果 :优 2 2例 ,良 12例 ,优良率 79.0 7% ;可 6例 (13.95 % ) ;差 3例 (6 .98% )。 结论 采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系统是治疗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的理想方法。多数患者可通过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达到理想的功能效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扩大逆行交锁髓内钉的适应证。但对B型或C型骨折术后功能训练的时机和方法 ,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交锁髓内钉
原文传递
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9
13
作者 张先龙 沈灏 +3 位作者 王琦 蒋垚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结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6月,采用双切口技术对17例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0例;年龄58 ̄75岁,平均69岁。术前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囊内骨折... 目的探讨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结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6月,采用双切口技术对17例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0例;年龄58 ̄75岁,平均69岁。术前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囊内骨折8例。均采用Zimmer公司的小切口工具及Versys非骨水泥型假体,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 ̄12个月,平均8个月。手术时间85 ̄17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190 ̄450ml,平均280ml;4例于术后3d内输血,均为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例,平均输血400ml。前方切口长4.6 ̄6.5cm,平均5.0cm;后方切口长3.0 ̄4.2cm,平均3.7cm。术后第2天可下地行走,11例于术后第5天出院,6例于术后第7天出院。1例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前方骨折,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2 ̄96分,平均94.5分。结论前、后路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须切断任何肌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特点,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但手术费时,技术要求高,且需反复X线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切口 微创 股骨颈囊内骨折 Harris评分 2004年2月 髋关节骨关节炎 Zimmer 手术时间 股骨头坏死 非骨水泥型 术中出血量 400ml 临床结果 术前诊断 切口长度 住院天数 病例随访 下地行走 股骨近端 术后感染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被引量:38
14
作者 张先龙 何耀华 +3 位作者 王琦 蒋垚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06-508,51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微创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3年2月,将47例老年股骨颈囊内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5例,术中控制性降压加小切口微创置换;B组13例,小切口微创置...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微创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8月~2003年2月,将47例老年股骨颈囊内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15例,术中控制性降压加小切口微创置换;B组13例,小切口微创置换;C组19例,后路全髋置换。结果平均随访11周(5~22周)。三组手术持续时间相似。A、B组的切口(平均8.0cm)明显比C组(14cm)小(P<0.05)。A组采用控制性降压技术,术中平均出血量比B、C组少。C组手术出血量比其它两组显著增多(P<0.01)。术后A组4例、B组7例需输血,平均350ml;C组19例需输血,平均460ml。C组无论输血病例数或输血量均多于A、B组(P<0.01)。A、B组术后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术后4~6周均可负重行走。C组有1例术后1周内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术后第2天出现言语不清、嗜睡。结论术中控制性降压可减少出血。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少出血、创伤小、少输血、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微创外科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控制性降压技术
原文传递
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 被引量:35
15
作者 曾炳芳 +2 位作者 姜佩珠 蔡培华 于仲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报道急诊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组织移植包括单侧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带蒂转移,废弃肢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带伸趾肌腱足背皮瓣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与腓骨组合移植... 目的:报道急诊复合组织游离移植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组织移植包括单侧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带蒂转移,废弃肢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带伸趾肌腱足背皮瓣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与腓骨组合移植,以及双侧背阔肌肌皮瓣组合移植等。结果:移植组织共30例,其中完全成活24例,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5例,失败1例。经8~18个月随访,所有经修复的肢体均保留或恢复了有用的功能。结论:急诊显微外科修复组织缺损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肢体 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修复
原文传递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失败病例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宋文奇 王鸿雁 +4 位作者 于晓雯 罗从风 陆男吉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借鉴。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用DHS治疗手术失败的26例股骨转子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髋螺钉的位置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造...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借鉴。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用DHS治疗手术失败的26例股骨转子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髋螺钉的位置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在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移位、断裂的26个失败病例中,A3型骨折占69.2%(18/26),A2型骨折占26.9%(7/26),A1型骨折占3.9%(1/26)。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的占53.8%(14/26);骨折复位差(移位超过4mm)的占50.0%(13/26);髋螺钉位置差(TAD>25mm)的占53.8%(14/26)。结论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位置不佳以及骨骼质量差均是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正确的手术指征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治疗 手术失败 动力髋螺钉 失败病例 骨折复位 骨骼 精确 断裂 移位
原文传递
桥式交叉游离组织移植修复肢体组织缺损 被引量:30
17
作者 姜佩珠 范存义 +5 位作者 蔡培华 孙鲁源 王海明 曾炳芳 于仲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10-713,共4页
目的探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1982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四肢组织缺损110例,其中男80例,女30例;年龄5~54岁,中位年龄30岁。损伤原因:车祸伤59例,机器伤32例,压轧伤19例。损伤部位:前臂2例... 目的探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1982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四肢组织缺损110例,其中男80例,女30例;年龄5~54岁,中位年龄30岁。损伤原因:车祸伤59例,机器伤32例,压轧伤19例。损伤部位:前臂2例,小腿108例。损伤范围:单纯软组织缺损69例,单纯骨缺损6例,软组织合并骨缺损35例。骨缺损5~19cm,软组织缺损6cm×10cm~15cm×35cm。游离移植组织包括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皮瓣、腓骨骨瓣及髂骨皮瓣。除2例为上下肢桥式交叉,2例为双上肢桥式交叉外,其余均为双下肢桥式交叉。移植组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用组合移植方法。供区创面直接缝合67例,部分缝合加植皮43例。结果术后9例发生血管危象,行血管探查后,5例解除危象,移植组织成活,4例失败;其余101例移植组织成活,成功率为96.4%。获随访4个月~22年,平均6.3年。移植骨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皮瓣形态良好,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供区创面1例皮缘坏死,经清创、换药、植皮后愈合,其余供区创面均于术后2~3周期愈合。结论在患肢无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应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修复四肢组织缺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瓣 桥式交叉移植 组合移植 四肢
下载PDF
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手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于仲嘉 虞申 +2 位作者 孙玉强 陈云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7-208,共2页
报道28例手部短管状骨骨折、骨不愈合等,采用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其中Bennett′s骨折为28天,掌骨骨折为42天。全部病员无畸形,无钉孔感染,在骨折愈合的同... 报道28例手部短管状骨骨折、骨不愈合等,采用微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2~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其中Bennett′s骨折为28天,掌骨骨折为42天。全部病员无畸形,无钉孔感染,在骨折愈合的同时,手部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科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胫骨多段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韬 徐建广 +4 位作者 沈继 杨星光 付一山 王建伟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9期637-638,共2页
关键词 胫骨多段骨折 手术治疗 高能量 交锁髓内钉 外固定支架 钢板内固定 总结分析 不稳定性
下载PDF
肢体创伤后人体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曾炳芳 张先龙 +2 位作者 姜佩珠 蔡培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56-558,共3页
目的 了解肢体创伤后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和急诊显微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将 47例肢体创伤病人分成 3组 :Ⅰa组 (例数 =2 0 )为单个肢体外伤 ,无失血性休克及头、胸部损伤 ,也未做显微外科手术 ;Ⅰb组 (例数 =13)创伤同Ⅰa组 ,但... 目的 了解肢体创伤后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和急诊显微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 将 47例肢体创伤病人分成 3组 :Ⅰa组 (例数 =2 0 )为单个肢体外伤 ,无失血性休克及头、胸部损伤 ,也未做显微外科手术 ;Ⅰb组 (例数 =13)创伤同Ⅰa组 ,但做了急诊显微外科修复 ;Ⅱ组 (例数=14)为肢体多发性创伤 ,合并失血性休克或头、胸部损伤。各组均测定血小板计数 (PLC)、血小板黏附性 (Pad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溶酶原 (Pg)、抗凝血酶Ⅲ (AT -Ⅲ )和D -二聚体 (D -Di)。 结果 Ⅰa、Ⅰb组仅在创伤后手术前有PadT升高和AT -Ⅲ下降 ,且术后 2 4h均恢复至正常 ;Ⅱ组创伤后各期PadT、D -Di显著升高 ,Pg、AT -Ⅲ明显下降 ,术后 2 4h分别为 49.3%、2 .7mg/L、1.1g/L和 6 9.1% ,与正常值及Ⅰa ,Ⅰb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后 72h仍未完全恢复。 结论 肢体开放性创伤后 ,只要不发生失血性休克 ,施行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是安全的 ;肢体严重损伤后数小时即可发生高凝状态 ,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应慎重 ;D -Di测定可作为创伤后早期高凝状态预测和评估的筛选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创伤 人体凝血状态 显微外科手术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