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识别——以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嘉会 吴金华 +1 位作者 王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从生态和建设2个角度出发,确定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居民点空间网络关系,从居民点整体适宜性和个体重要性出发,识别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居民点发展类型... 利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从生态和建设2个角度出发,确定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居民点空间网络关系,从居民点整体适宜性和个体重要性出发,识别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居民点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地形和交通条件为决定黄土丘陵沟壑区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关键约束力,居民点集聚程度整体不高,以带状分布为主,散中有聚。(2)适宜性分区结果表现出“整体集聚、部分分散”的特征,位于适宜建设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占62.83%,部分居民点分布影响区域生态稳定性。(3)现有居民点网络结构不均匀,需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节点,促进村镇地区均衡发展。(4)基于适宜性及网络分析结果,划分“直接城镇类”“优先发展类”“有条件发展类”“限制扩张类”4种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重点。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适宜性分区 社会网络分析 居民点发展类型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西安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璐红 王盼婷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6期1127-1137,共11页
建立生态安全格局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以西部核心城市西安市为例,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引... 建立生态安全格局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以西部核心城市西安市为例,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引力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布局。结果表明:(1)本研究识别生态保护源地面积共3352.5 km^(2),占全市的33.2%,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骊山丘陵及渭河、黑河、泾河沿岸。(2)除生态源地外,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区域分别占全区的27.21%、15.95%和14.31%。(3)本研究共生成21条潜在廊道,总长约105.24km,其中包括9条关键廊道。研究区主要依靠潜在生态廊道保持南部生态源地之间的连通性,其他区域相互之间廊道的传递消耗成本值较高。(4)提出构建以“一屏、一带、数廊、多区、众点”为核心的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布局体系,优化西安市的生态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最小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西安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吕梁市碳排放量变化研究
3
作者 《河南科技》 2022年第23期111-114,共4页
从市域尺度出发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研究,对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解译技术、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排放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吕梁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 从市域尺度出发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研究,对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解译技术、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排放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吕梁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吕梁市耕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城镇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占用大量林地、耕地引起的。同时,在这15年间,吕梁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贡献最大;林地碳吸收量则是碳汇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市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转移矩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