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5
1
作者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旨在使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符合道德、法律和社会价值观,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切实赋能。为应对“知而不行”“知为不行”“制为不行”的治理难题,由“单一软法”向“软硬兼备”转...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旨在使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符合道德、法律和社会价值观,以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切实赋能。为应对“知而不行”“知为不行”“制为不行”的治理难题,由“单一软法”向“软硬兼备”转变已成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发展共识与诉求。但由于人工智能伦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相关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软硬兼备”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面临治理对象界定不清、伦理原则指代不明、治理主体尚未形成多元共治合力、治理方式存在孤立性的现实挑战。实现“软硬兼备”的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前提与关键在于弹性界定教育人工智能概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指南,落实“一核多元”的权责划分,探索实验治理与混合治理的行动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治理 教育治理 教育人工智能 软法治理 硬法治理
下载PDF
超越“共识”: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构建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6
2
作者 于伟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24,共10页
受各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影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研究起步晚于其他领域,塑造了其参照已有原则“共识”的构建取向。目前,对“共识”的反思及对教育领域个性要素的探寻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超越“共识”成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构建的... 受各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影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研究起步晚于其他领域,塑造了其参照已有原则“共识”的构建取向。目前,对“共识”的反思及对教育领域个性要素的探寻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超越“共识”成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构建的发展趋势。“共识”暗含的“非共识”要素是制约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实践效果的根本原因,包括国别间的历史与文化差异,领域间的结构与指向差异,应用间的内容与对象差异,自身间的概念与关系差异。超越“共识”实际上便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弥合“非共识”要素。更直接的说,就是承认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有限性,即价值匹配的有限性、领域作用的有限性、指导时效的有限性,从而在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时坚持本土立场,明确目的导向,保持持续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伦理原则 超越共识 发展方向
下载PDF
“隐性课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晓文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1年第3期80-90,共11页
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未计划、非预期课程经验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诠释学三大理论范式。“隐性课程”在引介、传入我国的“理论旅行”... 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未计划、非预期课程经验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社会批判理论、现象—诠释学三大理论范式。“隐性课程”在引介、传入我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深刻影响了中国课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基本上遵循理论问题研究型—实践问题认识型—实践问题解决型的递进模式。国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逾四十年,运用“理论旅行”观点分析“隐性课程”的传播历程有助于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从“普遍与特殊”“全球与本土”之间思考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未来我国隐性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课程 理论旅行 本土化
下载PDF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有限性及其补正——兼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被引量:1
4
作者 于伟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中忽略了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教育应用甚至同一框架内的个性特征或关系。就实践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既无法提升目标对象将伦理原则付诸实践的意愿,也缺乏强制其遵守这些价值观和规范的机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有限性的消解需要在完善原则自身的同时引入美德与法律,进而构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要义是使原则、美德、法律三大层次针对且有效地应对伦理原则有限性的各个方面,做到确定可靠切实的伦理原则、开展明确可行的美德培育、构筑稳健有效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伦理原则 有限性 “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下载PDF
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的回顾与镜鉴
5
作者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9,共10页
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作为一套成型的、处于相互作用下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组合,是消解伦理风险,实现技术向善的关键介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独立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指导框架。相比之下,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已有近30年历史,... 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作为一套成型的、处于相互作用下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组合,是消解伦理风险,实现技术向善的关键介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独立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指导框架。相比之下,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研究已有近30年历史,先后经历了借鉴与思考、追随与模仿、继承与独立三大发展阶段,不仅提出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宏观伦理框架,还在关注教育伦理及要素、细化适用范围、提升实践指导力方面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因研究过程非连续、研究起步滞后、依赖借鉴一般人工智能研究而在当前面临广泛且持久的批评,启示我们在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时要关注框架自身的可靠性及框架实践的指导效果。框架自身的可靠性方面,应明晰不同领域伦理原则内涵的差异、关注框架自身的开放性与本土性、理清框架构建的哲学基础。框架实践的指导效果方面,应构建框架执行的保障机制、落实框架原则的可操作性、优化框架与实践的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伦理原则 框架 伦理治理 国际镜鉴
原文传递
本科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应试阻碍与制度突破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103,I0005,I0006,共15页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习方式优化的过程中,应试学习行为应当得到重视与破解。虽然学界与高校对应试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破解...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习方式优化的过程中,应试学习行为应当得到重视与破解。虽然学界与高校对应试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破解应试学习行为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关注行为背后的制度要素,新制度主义恰能提供启示。根据新制度主义视角,应试学习行为是高校场域内三大制度的基础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评价制度对学生与教师的利益引导、学生角色蕴含的成绩期待、文化环境塑造的外在结果导向认知。实现应试阻碍的制度突破,也应从上述三要素出发。以纠正测量倾向促进课程考核效度提升,以转变价值立场带动教学评价制度变革,以调和本科生角色平衡内在认知,这三条是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本科教育 学习方式 应试学习 新制度主义 教学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