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涛 +9 位作者 詹雨雨 杨婷 熊颖 胡昕怡 刘彦廷 陈坦 王洪涛 金军 刘颖 王英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7-212,146,共7页
石油工业生产的特征固体废物——含油污泥,是一种由石油烃、水、固体颗粒物和其他物质(如重金属)组成的固态/半固态复合物,因毒性和易燃性被归入危险废物管理。我国含油污泥年产量高达500万t,其中含有15%~50%的石油烃。含油污泥的处理... 石油工业生产的特征固体废物——含油污泥,是一种由石油烃、水、固体颗粒物和其他物质(如重金属)组成的固态/半固态复合物,因毒性和易燃性被归入危险废物管理。我国含油污泥年产量高达500万t,其中含有15%~50%的石油烃。含油污泥的处理要兼顾无害化和资源化。基于其组成、性质和危害,介绍了含油污泥的油品资源化分离法(离心、溶剂萃取、热解)和无害化剩余含油残渣处理法(焚烧、固化、生物处理)等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大体上,含油污泥的处理思路为,首先预处理降低含水率、提高含油率,再经油品分离法回收含油污泥中的石油烃,最后无害化处理剩余含油残渣。讨论了各方法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石油烃 脱水 油品分离 无害化处理
原文传递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涛 +5 位作者 包峻松 陈坦 王洪涛 金曦 金军 杨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06-3214,共9页
本文分析了苏州古城区域20个代表性断面中8种重金属(Cd、Cu、Cr、As、Mn、Ni、Pb和Zn)的含量,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并甄别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中Cd、Cu、Cr、As、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本文分析了苏州古城区域20个代表性断面中8种重金属(Cd、Cu、Cr、As、Mn、Ni、Pb和Zn)的含量,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并甄别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中Cd、Cu、Cr、As、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42.6、90.2、17.2、800.1、63.3、199.1和384.2 mg·kg^(-1),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的采样点比例分别为100%、100%、65%、95%、70%、100%、95%和100%.利用地累积指数评价发现,8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Pb>Cd>Cu>Zn>Cr>Ni>As>Mn,总体上Pb处于强度污染水平,Cd、Cu、Zn和Cr处于中强度污染水平,Ni和As处于轻度污染水平,Mn处于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显示,8种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依次为Cd>Pb>Cu>As>Ni>Zn>Cr>Mn,总体上Cd、Pb和Cu处于中风险水平,其余5种重金属处于低风险水平.古城区域内北部河道和南部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地累积指数值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均大于干将河和环城河,水环境重金属治理应重点关注古城区域内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d、Cu、Cr、As、Ni、Pb和Zn元素可能源于化肥、路面老化、轮胎磨损和尾气排放等人为因素,Mn则主要源于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 底泥 重金属 污染分布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涛 +6 位作者 陈坦 王洪涛 金曦 郑凯旋 李忠磊 杨婷 金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3-1415,共13页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 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 074 mg·kg^(-1)、140.2 mg·kg^(-1)、1 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 底泥 水体 碳氮磷类污染物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全过程管理视角的上海市垃圾分类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涛 +4 位作者 孙煜璨 郭含文 杨婷 陈坦 王洪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180,146,共9页
为掌握分类投放全面推广对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系统回顾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行历程,从生命周期角度预测了不同分类水平下上海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环境效应。上海垃圾分类经历了试点、推广、调整、强制推广4个阶段,指导思... 为掌握分类投放全面推广对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系统回顾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行历程,从生命周期角度预测了不同分类水平下上海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的环境效应。上海垃圾分类经历了试点、推广、调整、强制推广4个阶段,指导思路从资源化主导转变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行,减量效果从调整阶段开始逐渐显现,其他垃圾热值提高。在模拟的8种场景中,当湿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混合投放并处置时,总环境影响潜值最高,达到1.22×10^(-13) PET_(2000)/t;湿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出量占比分别为30%、20%和50%时(上海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焚烧和回收的最大处理能力分别占总处理能力的25%、60%和15%),可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并获得最佳环境效益,环境影响潜值降为8.13×10^(-14) PET_(2000)/t。从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角度看,分类投放是前提条件,配套适当的处理处置设施才能更好地显现环境效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分类 上海 全过程管理 环境影响潜值
原文传递
苏州水网地区河道底泥的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风险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敏慧 +5 位作者 张涛 陈坦 王洪涛 杨婷 张冰 金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9,共12页
苏州100 km2水网地区采样点的底泥中重金属Cd、Cu、Cr、As、Ni、Pb和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127.4、83.2、18.2、51.7、145.1和350.7 mg·kg^(-1),分别是背景值的13.7、5.7、1.1、1.7、1.9、5.5和5.6倍,超过GB 15618-2018标准风... 苏州100 km2水网地区采样点的底泥中重金属Cd、Cu、Cr、As、Ni、Pb和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127.4、83.2、18.2、51.7、145.1和350.7 mg·kg^(-1),分别是背景值的13.7、5.7、1.1、1.7、1.9、5.5和5.6倍,超过GB 15618-2018标准风险筛选值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00.0%、97.3%、38.4%、83.6%、97.3%、90.4%和100.0%.采用改进的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单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可知苏州水网地区底泥中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As>Cr>Ni,其中,Cd属于极强污染,Cu和Pb属于强度到极强污染,Zn属于强度污染,As属于中度到强度污染,Cr和Ni属于中度污染.古城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底泥样品中Cd、Pb、Cu和Zn均是高污染贡献的重金属元素,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北部、西南部、古城区和东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d、Cu、Cr、As、Ni、Pb和Zn元素可能源于尾气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电子制造业的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重金属 苏州水网地区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填埋场好氧稳定化非甲烷有机物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涛 王凯楠 +4 位作者 孙煜璨 郑钧文 陈坦 杨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40-2747,共8页
非甲烷有机物(NMOCs)是生活垃圾填埋场释放的重要恶臭物质及臭氧前体物,好氧快速稳定化可有效缩短垃圾稳定化周期.为了解该过程中NMOCs的组分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环境影响,在河北省某生活垃圾腾退填埋场采集曝气和非曝气阶段场地表面、... 非甲烷有机物(NMOCs)是生活垃圾填埋场释放的重要恶臭物质及臭氧前体物,好氧快速稳定化可有效缩短垃圾稳定化周期.为了解该过程中NMOCs的组分浓度变化特征及潜在环境影响,在河北省某生活垃圾腾退填埋场采集曝气和非曝气阶段场地表面、堆体内部及覆膜破损处的10个气体样品,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其中NMOCs的组分和浓度.结果表明:①共检出57种NMOCs物质,曝气阶段NMOCs总浓度(10555.88μg/m^(3))比非曝气阶段(32358.81μg/m^(3))低67%,曝气有效降低了NMOCs的释放浓度.②所有样品的烯烃平均浓度在NMOCs总平均浓度中占比(42.6%)最高,其中丙烯(1007.28μg/m^(3))和正丁烯(822.77μg/m^(3))的平均浓度最高.③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曝气阶段各类物质来源相似或受同一环境因素影响,非曝气阶段卤代烃与其他NMOCs来源有显著差异.④分别以等效丙烯浓度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计算,曝气阶段臭氧生成潜势较非曝气阶段分别降低了71%和73%,快速稳定化可有效控制臭氧前体物的释放浓度.烯烃是好氧快速稳定化中臭氧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物质,占臭氧生成总潜势的86%.但所采集10个样品中有9个样品的臭氧生成潜势可能诱发空气质量问题,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O_(3)二级浓度限值(200μg/m^(3))的1~525倍.研究显示,烯烃是好氧快速稳定化过程释放的主要非甲烷有机物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好氧快速稳定化 非甲烷有机物 恶臭 臭氧生成潜势
下载PDF
基于分类的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典型处置情景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涛 郑钧文 +6 位作者 孙煜璨 杨婷 张冰 郭含文 陈坦 王洪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61-5872,共12页
为系统揭示生活垃圾分类和末端处置匹配对全过程管理环境效益的改善,按照张家港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1850 t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实测垃圾组分数据,通过测算污染物排放的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和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分析... 为系统揭示生活垃圾分类和末端处置匹配对全过程管理环境效益的改善,按照张家港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1850 t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和实测垃圾组分数据,通过测算污染物排放的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和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分析和预测了垃圾分类典型情况和不同末端处置能力匹配情景下的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的平均厨余组分质量占比(厨余垃圾纯度,95%)较未分类小区(66%)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他垃圾中的厨余组分质量占比(41%)则降低了25个百分点.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厨余垃圾分出量为150 t·d-1时,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纯度提高逐渐降低,较垃圾未分类时(3.41×10-10,以PET2000计,下同)减少约10%;厨余垃圾分出量大于150 t·d-1时,厨余垃圾分出量和纯度不断提高,分流厨余垃圾的填埋处置将导致污染排放增多,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逐渐增加.生活垃圾处置环境效益的提升不仅依靠分类效果的改善,也依靠末端处置能力的匹配.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下,生活垃圾分类后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1.73×10-10~2.40×10-10)均低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厨余垃圾处置能力充足,相同厨余垃圾纯度下,直接总环境影响潜值随厨余垃圾分出量增加而降低.末端处置能力现状情景下电能回收量折算后的总环境影响潜值为-0.89×10-10~-0.39×10-10,高于末端处置能力规划情景(-2.13×10-10~-1.82×10-10).结果表明,末端处置能力按规划扩建后,垃圾分类效果持续提升利于提高全过程管理的环境效益.从全过程角度协同提升垃圾分类效果与末端处置能力匹配程度,能有力改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分类 张家港市 全过程管理 环境影响潜值
原文传递
绿化废物低比例补充的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熊颖 +8 位作者 张涛 刘一 刘彦廷 陈坦 王洪涛 杨婷 金军 周平 郭昉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0,共8页
为验证绿化废物低比例补充的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可行性,以回流污泥堆肥产品替代绿化废物为骨料,采用静态翻堆好氧堆肥工艺处理脱水市政污泥,分析一次发酵过程及产品的主要性质。结果表明:以回流污泥堆肥产品部分替代绿化废物时,堆体... 为验证绿化废物低比例补充的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可行性,以回流污泥堆肥产品替代绿化废物为骨料,采用静态翻堆好氧堆肥工艺处理脱水市政污泥,分析一次发酵过程及产品的主要性质。结果表明:以回流污泥堆肥产品部分替代绿化废物时,堆体的高温期(≥55℃)均可持续超过3 d,产品含水率低于40%,挥发性固体含量(VS)超过45%,pH值稳定在6.0~7.0,种子发芽指数(GI)超过70%,满足园林绿化用途要求。其中,脱水市政污泥、绿化废物、回流污泥堆肥产品质量比为5∶1.5∶1的试验组一次发酵周期可控制为27 d,一次发酵产品总氮、总磷、总钾、腐植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肥效更优,适合于工程规模的园林绿化用途。在回流污泥堆肥产品完全替代绿化废物的试验组中,脱水市政污泥和回流污泥堆肥产品质量比为5∶6和5∶8的堆体可达到高温要求(≥55℃保持至少3 d),VS、pH、营养物质、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等指标均符合园林绿化用泥质和有机肥料的要求,且一次发酵周期可控制在16 d内。当回流污泥堆肥产品与脱水市政污泥质量比≤6/5时,GI超过90%,满足腐熟要求。污泥堆肥产品回流替代绿化废物作为市政污泥堆肥的骨料,可有效调节脱水市政污泥堆体性质,缩短堆肥周期,提高产品肥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堆肥 绿化废物 堆肥产品回流 骨料替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