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面板堆石坝渗漏处理前后监测数据分析
1
作者 陈浩 罗志清 +1 位作者 杨兵 白义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建的大坝迅速增加,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因其具有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相应的面板堆石坝因其特殊构造,对防渗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生异常渗漏,极易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引发溃坝。某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建的大坝迅速增加,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因其具有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相应的面板堆石坝因其特殊构造,对防渗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生异常渗漏,极易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引发溃坝。某大坝是一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于2011年开始监测,在2012年7月发现渗流异常,2016年6月中旬完成坝体渗漏处理。通过对某大坝渗漏处理前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哪些监测数据与大坝渗漏密切相关。经分析后,外部变形、测缝计、量水堰对大坝渗漏的及时发现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渗漏处理前后 监测数据分析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白义 盛茂银 +3 位作者 胡琪娟 赵楚 吴静 张茂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7-1616,共10页
土壤有机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碳转移的动力学媒介和碳流通的主要途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缺乏关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本研究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贵州关岭花江6种典型土... 土壤有机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碳转移的动力学媒介和碳流通的主要途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是土壤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缺乏关于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本研究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贵州关岭花江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花椒林、火龙果林、花椒火龙果混交林、圆柏林、圆柏女贞混交林和坡耕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储量(SOCS)、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及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OCS均表现为圆柏林、圆柏女贞混交林和花椒林显著大于火龙果林、花椒火龙果混交林和坡耕地;在0~20 cm土层,土壤SOCS平均值为花椒林>圆柏林>圆柏女贞混交林>坡耕地>花椒火龙果混交林>火龙果林。土壤WSOC、EOC、POC、LFOC和HFOC含量均表现为圆柏林、圆柏女贞混交林和花椒林大于其他3种土地类型。土壤SOC与其各组分(WSOC、EOC、POC、LFOC和HFOC)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各组分两两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花椒林可作为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和山地农业发展优先考虑的经济物种。土壤WSOC、EOC、POC、LFOC和HFOC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库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原文传递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磷有效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楚 盛茂银 +1 位作者 白义 刘树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83-1392,共10页
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贵州省花江峡谷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撂荒地)土壤为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讨0~30 cm不同土层土壤有效氮、有效磷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指标、有... 以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贵州省花江峡谷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撂荒地)土壤为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讨0~30 cm不同土层土壤有效氮、有效磷的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指标、有机碳组分、电化学属性、金属氧化物和酶活性)对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各土层有效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草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与有机碳组分、酶活性、表面电化学属性和非晶质氧化物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粉粒、游离金属氧化物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影响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的环境因素基本一致,其中土壤颗粒有机碳、总有机碳、土壤比表面积是影响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变化的关键因子。土壤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变化的解释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有机质对氮、磷的封存减小了土壤养分流失量。此外,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除了有较高的酶活性和电化学属性外,二者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草地和撂荒地的另一原因可能是较高的土壤有机碳量对游离氧化铁、铝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铁、铝氧化物对氮和磷元素的吸附和固定量减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铁铝氧化物 有机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类型 喀斯特
原文传递
贵州喀斯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白义 盛茂银 +1 位作者 胡琪娟 高梦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5-694,共10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 【目的】探明贵州省碳排放、碳吸收与碳足迹现状,可以为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2007—2016年贵州省和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业投入、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等数据,对贵州省不同尺度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①2007—2016年贵州省及贵阳、遵义、六盘水三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8%、73%、81%、72%;2016年贵州省化肥单位面积碳排放达到298.23 kg/hm^2。②碳吸收量表现为"上升下降式"波动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水稻碳吸收量所占比例最高,平均为50.9%,但呈减少趋势,蔬菜增幅较大,达到47%。③贵州省农田生态系统存在较大碳生态盈余,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结论】尽管农业碳吸收量远大于碳排放量,但化肥与农膜所占碳排放比例较大,应是未来农业减源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喀斯特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下载PDF
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白义 盛茂银 +1 位作者 肖海龙 胡琪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7,185,共9页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 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HJ)、火龙果(HL)、花椒火龙果混交(HHL)、皇竹草(HZ)、苜蓿(MX)、圆柏(YB)、圆柏女贞混交(YBN)、撂荒地(LH)、坡耕地(PD)9种典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各治理措施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0-20 cm土层平均值大小顺序分别为YB>YBN>LH>HJ>MX>PD>HHL>HL>HZ、YBN>YB>LH>PD>MX>HJ>HZ>HHL>HL,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均表现为YB、YBN、LH显著大于其他6种治理措施;各治理措施土壤C/N为7.19~16.3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储量、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土壤容重是土壤碳氮指标的关键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研究阐明,在今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退耕还林、撂荒地有利于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花椒林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经济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治理措施 有机碳 全氮 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细根、根际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琪娟 盛茂银 +1 位作者 殷婕 白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62-972,共11页
为了解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对贫瘠土壤养分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细根、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等级的响应,该研究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开... 为了解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对贫瘠土壤养分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细根、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等级的响应,该研究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展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构树细根、根际土壤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全钙(Ca)及全镁(Mg)养分含量特征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Ca含量外,喀斯特石漠化环境适生植物构树细根、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细根N:P为12.59,表明构树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加,细根C、N含量和C:N、C:P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K、P含量是则表现为先升后降,Ca、Mg含量和N:P无明显变化规律;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的构树根际土壤N、P、K、Ca含量呈不同的变化趋势,而C、Mg含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较不显著;细根与根际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二者的C、P、Ca、Mg含量、C:N、C:P分别对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细根的K含量则较为稳定,几乎不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化学计量 构树 细根 根际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自然植被群落与小生境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白义 王霖娇 盛茂银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63,共6页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 生境是植物生长的具体环境,而群落环境是有机体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岩溶地区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区小生境类型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坡位等因素对自然植被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坡位以及石漠化等级下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生活型谱结构的差异,以期为岩溶地区植被与生境耦合程度以及不同生境下植被资源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对岩溶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防治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小生境 石漠化 坡位 岩溶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表面电化学发展脉络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楚 白义 +1 位作者 刘树西 盛茂银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8-1056,共9页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全球土壤表面电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该学科的发文量及时间特征、合作研究空间特征、共现网络特征、共被引图谱和发展特征5个方面对1995—2019年发表的土壤表面电化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中国和法国在本领域的发文量居前三,而中介中心性则表明法国、美国和英国位列三甲,我国位于第六位且表现出上升趋势。基于引文的突发性关键词检测表明"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系统(system)"和"络合作用(complexation)"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改良、黏土层间电荷与罗丹明6G的相互作用、表面电位变化对胶体吸附解吸影响是领域内的研究重点;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改良、带电粒子在双电层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土壤黏土矿物表面的水动力特征是本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ITESPACE 表面电化学 可视化分析 网络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9
作者 赵楚 盛茂银 +2 位作者 李雨萱 白义 刘树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6-766,共11页
以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采用物质表面联合分析法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以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采用物质表面联合分析法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表面电荷数量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34 C·m^(-2)~0.42 C·m^(-2)、4.85×10^(8)V·m^(-1)~5.86×10^(8)V·m^(-1)、47.11 m^(2)·g^(-1)~53.16 m^(2)·g^(-1)、16.86 cmol·kg^(-1)~22.82 cmol·kg^(-1),土壤表面电位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其变化范围为-113.74 mV~-115.10 mV;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且以绿蒙混层为主;土壤黏粒、砂粒、非晶质氧化铝、胡敏酸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48.3%、38.1%、13.0%、12.0%;土壤粒径组成、有机质组分和金属氧化物对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影响由强到弱依次分别为:土壤黏粒>砂粒>粉粒,胡敏酸>有机碳>富里酸,非晶质氧化铝>游离氧化铁>非晶质氧化铁。本研究对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土壤管理与调控、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 石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