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吉拉·卡特现代童话的魅力 被引量:31
1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3,共6页
通过解读安吉拉·卡特改写的三部童话《血淋淋的房屋》、《与狼为伴》和《老虎的新娘》 ,论述作品中的现代意义和魅力。作家利用哥特式传奇风格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 ,将故事置于广阔的现代社会背景下 ,达到了传统形式与现代意义的统... 通过解读安吉拉·卡特改写的三部童话《血淋淋的房屋》、《与狼为伴》和《老虎的新娘》 ,论述作品中的现代意义和魅力。作家利用哥特式传奇风格渲染阴森恐怖的气氛 ,将故事置于广阔的现代社会背景下 ,达到了传统形式与现代意义的统一。作者敢于冲破童话故事的性爱禁区 ,赋予其女权意识 ,颠覆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 ,探索了女性话语中的平权和霸权关系 ,塑造了具有魅力的现代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传统形式 女权意识 女性话语 故事 魅力 传奇 现代意义 统一 现代社会
下载PDF
《裂缝》的象征意义与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被引量:28
2
作者 张颂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4,共6页
《裂缝》是莱辛2007年的新作。本文试图从环境对小说的烘托和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去解说和剖析这部作品中的和谐的女性主义意识。《裂缝》是一部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性质的作品。在人类发展初期,去掉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人和自然的单纯接触... 《裂缝》是莱辛2007年的新作。本文试图从环境对小说的烘托和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去解说和剖析这部作品中的和谐的女性主义意识。《裂缝》是一部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性质的作品。在人类发展初期,去掉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人和自然的单纯接触也许更容易阐释人类和自然环境。《裂缝》中,虽然男人和女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分开成了两个独立的部落,居住的不同地点、养育他们的不同环境等等却引导他们走向联合。这篇具有神话意义的小说无疑是女性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小说通过象征手法隐喻了自然与人类以及男女之间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裂缝》 女性主义 象征 双性同体
原文传递
《裂缝》中的后现代特征和预言成分 被引量:10
3
作者 向云富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多丽斯·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倍受中西方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她的新作《裂缝》出版以来,评论界众说纷纭。本文解析了《裂缝》中的后现代特征,比如碎片,拼贴画,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解构性;预言成分,预言人类的未来和女性的未来。
关键词 《裂缝》 后现代特征 预言成分
下载PDF
论丧尸电影的价值内核变迁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6,共3页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影特效技术也日臻完善,使观众通过银幕观赏一些以前因条件所限无法电影化的优秀作品成为可能。而随着欧美电影的传播,另类的丧尸电影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诸多丧尸片以其世界末日般的背景、血腥震撼的场面...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影特效技术也日臻完善,使观众通过银幕观赏一些以前因条件所限无法电影化的优秀作品成为可能。而随着欧美电影的传播,另类的丧尸电影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诸多丧尸片以其世界末日般的背景、血腥震撼的场面、惊悚绝望的气氛以及发人深省的结局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既然电影也是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的工具,我们有必要一边观赏电影,一边对其核心价值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尸电影 蒙昧主义 异化 核心价值
下载PDF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世梅 《青海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45-48,共4页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疾恶如仇,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疾恶如仇,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更斯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更斯 孤儿形象 文学研究 英国 小说
下载PDF
论戴维·洛奇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解读《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冰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结合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英国文学评论家兼小说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喜剧风格以及作家对小说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在语言、文体和结构上的具体实现,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作家喜... 结合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英国文学评论家兼小说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喜剧风格以及作家对小说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在语言、文体和结构上的具体实现,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作家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洛奇 喜剧小说 创作风格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英国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论《到十九号房间》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冬梅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59-60,共2页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翁苏珊·罗林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这种独立反叛的女性突出地...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翁苏珊·罗林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这种独立反叛的女性突出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十九号房间》 自我意识 生存困境 现代女性 女主人翁 父权制社会 多丽丝·莱辛 短篇小说 英国
下载PDF
论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权观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世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通过解读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论述了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权观。夏洛蒂宣扬的是男女平权思想,艾米莉向往的是女性霸权,安妮则倾向于女性游离于弱势群体之中。作为二元对立的人,惟有男... 本文通过解读勃朗特三姐妹的代表作《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论述了三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权观。夏洛蒂宣扬的是男女平权思想,艾米莉向往的是女性霸权,安妮则倾向于女性游离于弱势群体之中。作为二元对立的人,惟有男女平权才有和谐,和谐给人生带来幸福,为家庭创造美满,美满幸福的家庭为和谐社会铺垫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 男女平权 女性霸权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南北美洲交相辉映的两朵艺术奇葩——论《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的成功与魅力 被引量:7
9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5-91,共7页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8-)的经典之作,于1967年出版。它的出版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巅峰,1982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8-)的经典之作,于1967年出版。它的出版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巅峰,1982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以表彰他“创造了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所罗门之歌》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超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 拉丁美洲 托妮·莫里森 魔幻色彩 神奇现实
原文传递
小说《红字》艺术手法刍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35-38,共4页
霍桑的小说《红字》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广为研究和评论,成为世界名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效果所致。作者大量地使用象征手法,用“A”字把四个相互牵制的主要人物巧妙地缠绕在一起;反语法和矛盾修饰法的... 霍桑的小说《红字》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广为研究和评论,成为世界名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效果所致。作者大量地使用象征手法,用“A”字把四个相互牵制的主要人物巧妙地缠绕在一起;反语法和矛盾修饰法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作家有意识地运用模糊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填充“空白”,重新建构。《红字》吸引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下载PDF
女性意识的张扬与迷惘——解读安吉拉·卡特之《老虎的新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春芳 《零陵学院学报》 2005年第3X期240-243,共4页
本文分析了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老虎的新娘》,从木偶佣人与玩偶新娘、居室兽性与森林人性、他律遭受与自主顺受等三个方面解读文本,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异化,挖掘出女性在男权社会被压迫被奴役的根源,歌颂了女主人公... 本文分析了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老虎的新娘》,从木偶佣人与玩偶新娘、居室兽性与森林人性、他律遭受与自主顺受等三个方面解读文本,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异化,挖掘出女性在男权社会被压迫被奴役的根源,歌颂了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论文肯定了卡特对女性意识的张扬,同时指出了卡特女性意识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女性 女性意识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与霍桑小说中的岐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只有未定性的文本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这两极合璧而成文学作品,研究的中心应是读者.尽管这种理论有其弊端.但从实证主义对文学外部的作者研究和形式主义对文学内部的文本研究一下转向以人的接受实践...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只有未定性的文本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这两极合璧而成文学作品,研究的中心应是读者.尽管这种理论有其弊端.但从实证主义对文学外部的作者研究和形式主义对文学内部的文本研究一下转向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以读者为主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海丝特 文本研究 霍桑 接受理论 小说 期待视野 不确定性 知识分子 岐义
下载PDF
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向云富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57-58,共2页
《青春之歌》一直被认为是中性文本,是革命文学。此文认为该小说是女性作家在特定时期的写作策略,是在革命宏大叙事中获取话语权利的权宜之计,是一部具有女性意识的潜文本。文中处处可见对男权中心地位的颠覆,对父权的反抗,也有对男权... 《青春之歌》一直被认为是中性文本,是革命文学。此文认为该小说是女性作家在特定时期的写作策略,是在革命宏大叙事中获取话语权利的权宜之计,是一部具有女性意识的潜文本。文中处处可见对男权中心地位的颠覆,对父权的反抗,也有对男权话语的解构。小说主人公林道静个人解放之路与民族之路的结合,预示着革命的胜利,也昭见林道静个人成长的完成,自由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权中心地位 男权中心话语 颠覆 解构
下载PDF
继承中不断发展的母爱主题——《慈悲》与《宠儿》中的母爱对比 被引量:2
14
作者 皮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8-109,共2页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慈悲》 《宠儿》 母爱
下载PDF
寻找真正的女性——安吉拉·卡特《新夏娃的激情》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2,共2页
本文对安吉拉·卡特的小说《新夏娃的激情》进行解读,论述了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的男性霸权。作家通过两个霸权领地的塑造及瓦解预示了霸权的穷途末路,并借助于主人公伊夫林的变性及对真正女性的寻找寄托了自己追求双性同体式的男女... 本文对安吉拉·卡特的小说《新夏娃的激情》进行解读,论述了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的男性霸权。作家通过两个霸权领地的塑造及瓦解预示了霸权的穷途末路,并借助于主人公伊夫林的变性及对真正女性的寻找寄托了自己追求双性同体式的男女平权关系的女权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拉·卡特 霸权 双性同体 女权主义
下载PDF
论罗宾逊小说《家》的和谐生态意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璐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0,共2页
小说《家》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继《管家》和《基列》之后的第三部小说。作者以朴实的语气讲述了杰克(Jack)的离家、回家、再次出走的故事。漂泊20年的浪子回到家乡基列镇打算重新做人,身为牧师的父亲罗伯特·博... 小说《家》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继《管家》和《基列》之后的第三部小说。作者以朴实的语气讲述了杰克(Jack)的离家、回家、再次出走的故事。漂泊20年的浪子回到家乡基列镇打算重新做人,身为牧师的父亲罗伯特·博顿(Robert Boughton)为儿子能回到身边而高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宾逊 《家》 社会生态 弥留之际 基列 种族问题 生态危机问题 心灵创伤 弱女子 离家出走
原文传递
国际化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3-65,共3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一场世界教育潮流。在分析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几个国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和国际化对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加速建设世界...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一场世界教育潮流。在分析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几个国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和国际化对实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输入与输出 跨越式发展
下载PDF
《裂缝》中的和谐世界 被引量:2
18
作者 向云富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裂缝》是英国小说家朵丽斯·莱辛2007年出版的小说。同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莱辛近作《裂缝》,试图揭示她对生态和女性的关注。莱辛在接受和践行生态女性主义现行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裂缝》是英国小说家朵丽斯·莱辛2007年出版的小说。同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莱辛近作《裂缝》,试图揭示她对生态和女性的关注。莱辛在接受和践行生态女性主义现行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小说中,她为人类建构了一个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性别歧视的理想家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既不与大自然斗,也非人之间相互斗,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裂缝》 生态女性主义 天人合一 和谐
下载PDF
论斯威夫特小说《愿你在此》的创伤内涵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雪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05-107,共3页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愿你在此》以主人公杰克的弟弟汤姆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后遗体被遣送回国为背景展开叙述,讲述了战争和灾害给主人公杰克带来的心理创伤。本文用凯茜·卡鲁斯的创伤理论...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愿你在此》以主人公杰克的弟弟汤姆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后遗体被遣送回国为背景展开叙述,讲述了战争和灾害给主人公杰克带来的心理创伤。本文用凯茜·卡鲁斯的创伤理论解读和分析了杰克的心路历程,阐释小说的内涵在于人们要敢于直面创伤,珍惜生活。须抚平过去的伤痕作为沉封的回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创伤 规避创伤 安度创伤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小说《洼地》的不确定性研究
20
作者 吴秋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98-101,共4页
斯威夫特的成名小说《洼地》(1983)一直是当代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其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为能更好地解读这位文坛新秀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探究《洼地》的不确定性——后现代派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入手,进而... 斯威夫特的成名小说《洼地》(1983)一直是当代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其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为能更好地解读这位文坛新秀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从探究《洼地》的不确定性——后现代派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入手,进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洼地》 小说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