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循环概念的探讨 被引量:57
1
作者 《微循环学杂志》 1994年第1期4-6,共3页
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微循环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史发展过程。分析1929年~1992年间7种有代表性的微循环定义,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更高角度全面概括微循环的定义:直接参予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 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微循环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史发展过程。分析1929年~1992年间7种有代表性的微循环定义,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更高角度全面概括微循环的定义:直接参予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之为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1980年
下载PDF
血瘀证的微循环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玉珍 刘育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关键词 血瘀证 微循环 研究 气血津液 经络
下载PDF
微血管生成和血管退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5,共5页
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医科大学和湖北省微循环学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微循环学术会议 ,已于 2 0 0 0年 6月 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圆满闭幕。作为我国微循环界历史最长的全国性定期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会议荟萃了一大... 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医科大学和湖北省微循环学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微循环学术会议 ,已于 2 0 0 0年 6月 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圆满闭幕。作为我国微循环界历史最长的全国性定期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会议荟萃了一大批代表和反映我国当前微循环研究领域中最热门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按照惯例 ,《微循环学杂志》将从本期开始 ,分二期刊登本次会议的所有专题学术报告 ,以飨广大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生成 血管退化 微循环
下载PDF
血必净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伟 王晓静 +4 位作者 赵洪 黄鹤 舒冬冬 程曦 《临床肺科杂志》 2012年第4期603-604,共2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45例,随机分成常规组(23例)和血必净组(2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加血必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分别采用ELISA、RIA、Gri...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45例,随机分成常规组(23例)和血必净组(22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加血必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分别采用ELISA、RIA、Griess法测定患者血清脑钠素(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 I)、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BNP、cTn I、TNF-α、NO含量均升高,LVEF和LVFS水平降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NP、cTn I、TNF-α、NO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LVEF、LVFS水平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必净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血必净通过抑制重症肺炎并心衰患者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过渡释放,更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 重症肺炎 心力衰竭 脑钠素 心肌肌钙蛋白I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心功能
下载PDF
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对急性肾衰大鼠肾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广礼 郑秋月 《微循环学杂志》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的损伤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菪莨碱对这些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肾动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模型 ,采用电镜、光镜及TTC显色观察大鼠急性肾衰不同时期肾微血管超微结构、肾组织结构及TTC显... 目的 :研究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的损伤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菪莨碱对这些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肾动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肾衰模型 ,采用电镜、光镜及TTC显色观察大鼠急性肾衰不同时期肾微血管超微结构、肾组织结构及TTC显色的改变。结果 :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 1 0min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程度充血肿胀 ,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区 ,可见小血管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TTC显色呈鲜红色。注射油酸后 6h和 2 4h上述损伤加重 ,TTC显然出现典型的不显色苍白区。三种莨菪药物不同程度减轻了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损伤 ,改善了肾组织缺血 ,减少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数。结论 :急性肾衰时很早即出现肾微血管的损伤 ,三种莨菪药对急性肾衰时肾微血管和组织结构的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柳碱 东莨菪碱 山莨菪碱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微血管损伤 保护作用
下载PDF
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秀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生成 机制 促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壁基质
原文传递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范韵鑫 +4 位作者 张景熙 武宁 韩一平 黄怡 白冲 《国际呼吸杂志》 2018年第12期904-909,共6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作为三线或三线后治疗的21例进展期晚期NSCLC患者,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作为三线或三线后治疗的21例进展期晚期NSCLC患者,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不良反应,收集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部分缓解7例(333%),疾病稳定7例(333%),疾病进展7例(333%),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33%和667%。P53蛋白阳性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P53蛋白阴性组(462%比125%、769%比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4、1615,P值均&gt;005)。治疗后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24(0~6)月。患者PFS与其肺癌组织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2=0288,P〈005)。P53蛋白阳性组及P53蛋白阴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345(0~6)月及108(0~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13,95%CI:00336~05357,P〈005)。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8例,手足综合征6例,咯血5例,乏力5例,蛋白尿2例,口腔溃疡2例,肾功能不全1例,气管食管瘘1例,主要为Ⅰ/Ⅱ度不良反应(80%)。13例患者经治疗药物减量后,不良反应减轻,可维持治疗。2例患者因无法耐受停药。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对进展期晚期NSCLC具有一定疗效,P53蛋白表达阳性者效果更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能够耐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脑微循环的特点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玉珍 刘凤英 《微循环学杂志》 1999年第3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脑微循环 血流调节 血脑屏障 脑组织液 淋巴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岚 李向红 +1 位作者 宋欣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用暂时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对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显示,ICAM1的表达于缺血1h再灌6h后明显升高;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定量检测说明再灌后其表达量比单纯缺血增加了47... 本文用暂时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对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显示,ICAM1的表达于缺血1h再灌6h后明显升高;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定量检测说明再灌后其表达量比单纯缺血增加了47%。脑组织过氧化物酶MPO(μ/g)含量检测及光镜观察均证实再灌后白细胞在缺血区聚集增多。局部脑组织IL1含量(OD值/g)在灌流3h后明显升高。结果说明: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为时间依赖性增加;②ICAM1的调节表达与脑损伤时局部细胞因子IL1的分泌有关;③再灌注后脑缺血区有白细胞的大量聚集;④ICAM1表达量的增加是白细胞在缺血区粘附到血管壁、游出血管损伤周围脑组织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联用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探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晓静 +4 位作者 王伟 黄鹤 舒冬冬 王月明 宋乃宝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联用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进行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联用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进行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泼尼松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干咳好转38例(63.3%),呼吸困难好转34例(56.7%),活动能力好转36例(60.0%),肺弥散功能好转34例(56.7%);对照组患者刺激性干咳好转20例(33.3%),呼吸困难好转16例(26.7%),活动能力好转12例(20.0%),肺弥散功能好转12例(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Ⅲ型胶原蛋白为(51.0±11.5)ng/L,Ⅳ型胶原蛋白为(63.1±21.6)ng/L,透明质酸为(78.6±31.6)ng/L;对照组患者Ⅲ型胶原蛋白为(80.5±17.2)ng/L,Ⅳ型胶原蛋白为(70.3±24.5)ng/L,透明质酸为(87.8±26.7)n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时,重组人干扰素-γ与泼尼松治疗联用的方法效果良好,能够减轻患者病症,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γ 泼尼松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小肠绒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体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澜 赵秀梅 +3 位作者 刘育英 李向红 江朝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对造成小肠绒毛易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设计制作了体外模型,建立一套模拟体循环系统。在不同的体循环状态下模型中的流量和压力被在线测量。结果:微血管内压力及流量的变化与体循环压变... 目的:对造成小肠绒毛易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设计制作了体外模型,建立一套模拟体循环系统。在不同的体循环状态下模型中的流量和压力被在线测量。结果:微血管内压力及流量的变化与体循环压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当体循环压降低时,绒毛顶部毛细血管的流量和压力较绒毛底部和中部减少的幅度更大;当体循环压升高时,绒毛顶部毛细血管的流量和压力较绒毛底部和中部增加的幅度更小。结论:当体循环压降低时,绒毛顶部毛细血管的流量和压力减少比绒毛底部和中部更敏感,小肠绒毛网囊状微血管结构属特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血液动力学 小肠 小肠绒毛
下载PDF
1978年~2003年临床微循环研究论文评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秀梅 《微循环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微循环 研究论文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检索结果 多指标检测 微循环检测 动态变化 论文数量
下载PDF
组织通道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微循环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关键词 组织通道 微环境 组织细胞 细胞形态学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山茛菪碱、樟柳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红细胞变形性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戒广亚 胡金麟 +1 位作者 刘风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6-248,共3页
本文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定了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红细胞变形性,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变形性改变及山茛菪碱、樟柳碱对红细胞变形的影响。实验分五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5小时);再灌注组(缺血1hr+再灌注4hr);山莨菪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 本文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定了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红细胞变形性,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变形性改变及山茛菪碱、樟柳碱对红细胞变形的影响。实验分五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5小时);再灌注组(缺血1hr+再灌注4hr);山莨菪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0.5m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组);樟柳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60μ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注组)。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别为0.40±0.12,0.40±0.17,0.16±0.14,0.48±0.18,0.59±0.19。再灌注组DI值明显低于其它四组(P<0.01),余四组之间DI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说明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使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如预先给予山莨菪碱或樟柳碱均可有效地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红细胞变形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心肌梗塞 山莨菪碱
下载PDF
油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海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24-228,共5页
本研究发现:油酸可引起内皮细胞特征性形态变化;内皮细胞与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内皮细胞^(51)Cr释放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升高,表明油酸引起细胞通透性升高;培养上清液中6-酮-PGF_(1a)含量升高,提示细胞代谢功能的改变。... 本研究发现:油酸可引起内皮细胞特征性形态变化;内皮细胞与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内皮细胞^(51)Cr释放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升高,表明油酸引起细胞通透性升高;培养上清液中6-酮-PGF_(1a)含量升高,提示细胞代谢功能的改变。在一定范围内,上述改变与油酸浓度、作用时间有密切关系。结果还表明,油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推测油酸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在急性肺损伤早期内皮细胞损伤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离体损伤 油酸
下载PDF
大鼠脑内组织通道对物质传递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俊华 +1 位作者 郑世荣 韩岳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内组织通道对物质传递的性质。方法 :建立并运用活体注射标记物连续冰冻切片法 ,将不同分子量的荧光标记物活体定位注入Wistar大鼠脑的不同部位。然后 ,以荧光团体积定量 ,比较荧光标记物扩散的形态范围的部位差异以及... 目的 :探讨大鼠脑内组织通道对物质传递的性质。方法 :建立并运用活体注射标记物连续冰冻切片法 ,将不同分子量的荧光标记物活体定位注入Wistar大鼠脑的不同部位。然后 ,以荧光团体积定量 ,比较荧光标记物扩散的形态范围的部位差异以及分子量差异 ,并与脑组织显微结构结合分析。结果 :荧光标记物首先沿神经纤维扩散 ,并可沿胼胝体到达对侧大脑 ,扩散的速度范围大于在皮质 ;小分子量的荧光素钠比大分子量的FITC标记右旋糖酐 (FD)在相同部位扩散的速度范围大 ,并且FD主要沿神经纤维扩散。结论 :在物质传递方面 ,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具有优势 ,脑组织通道对不同分子量物质具有选择性。这些性质的揭示不仅可为脑内肿瘤的局部化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在开发药物剂型方面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而且可有助于对容积传递 (volumetranmis sion)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通道 物质传递 大鼠 微循环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实验模型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秀梅 刘育英 +1 位作者 姜澜 《微循环学杂志》 1997年第4期1-2,7,共3页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实验模型的应用与发展赵秀梅*刘育英*姜澜*田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及有关基础医学的重视,而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能否取得顺利进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脑缺血实验模型的文献较...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流实验模型的应用与发展赵秀梅*刘育英*姜澜*田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及有关基础医学的重视,而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能否取得顺利进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脑缺血实验模型的文献较多,如不同的血管夹闭后重开放、双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流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无创通气联合BAL对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伟 王晓静 +5 位作者 舒冬冬 赵洪 黄鹤 宋乃宝 王月明 《临床肺科杂志》 2014年第5期780-782,共3页
目的 观察无创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的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的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44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观察患者动脉血PH、PaO2、PaCO2、Sa... 目的 观察无创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的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住院的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44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观察患者动脉血PH、PaO2、PaCO2、SaO2,静脉血降钙素原(PCT),FEV1、FEF25~75%、DLCO及胸部CT的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PaO2、SaO2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aCO2差异无显著性(P>0.05);PCT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EF25 ~75%、DLCO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FEV1差异无显著性(P>0.05);胸部CT病灶吸收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应用无创通气联合BAL技术治疗吸入性肺炎伴呼衰患者,较常规治疗能更快改善呼吸功能,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通气 支气管肺泡灌洗 吸入性肺炎 呼吸衰竭 肺功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三种莨菪药对急性肾衰大鼠血变性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广礼 《微循环技术杂志(临床与实验)》 1997年第2期 66-68,共3页
本文研究了油酸致大鼠急民生肾衰时血液流变性的改变。观察了樟柳碱,东莨菪 及山莨菪碱对这些改变的影响。
关键词 急性 肾功能衰竭 血液流变性 东莨菪碱 莨菪药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的保护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俊华 刘秀华 +3 位作者 刘风英 韩岳 蔡莉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3-536,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是否对缺血 /再灌注 (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 ,IPC组增加于I/R之前 2 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是否对缺血 /再灌注 (I/R)脑细胞具有保护效应及其与微循环调节功能间的关系。方法 :I/R与IPC组大鼠均复制脑I/R损伤模型 ,IPC组增加于I/R之前 2 4h进行的短暂脑缺血预处理。动物均开颅窗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后脑软膜微循环指标 ;并取脑组织作红四氮唑 (TTC)染色观察缺血损伤情况。结果 :I/R组TTC染色后大多数出现不规则的缺血损伤的淡染区 ,而IPC组明显少见。IPC组缺血及再灌之后毛细血管累计总长度、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之相对增加值均大于I/R组。I/R组于再灌注之后有无复流现象 ;而IPC组此时呈灌注增加的过程。结论 :IPC通过提高微循环的调节功能 ,促进毛细血管的相对性开放和血流的相对性加快 ,减轻缺血期组织血流低灌注和再灌注期无复流现象 ,从而对I/R脑产生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 调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