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媒介话语与社会认同 |
潘琼
田波澜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2
|
现代中国报刊的涌现与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变迁 |
唐小兵
田波澜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3
|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 |
田波澜
唐小兵
|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4
|
《南方周末·写作》版的编排艺术 |
田波澜
李成家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5
|
传媒、社会与文化的三角互动——谈谈地市级晚报的“地方感”和“地方意识” |
田波澜
唐小兵
|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6
|
论党报双休刊的可读性 |
田波澜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
7
|
地市报纸的地方感和地方意识 |
田波澜
唐小兵
|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8
|
地市级晚报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策略 |
田波澜
唐小兵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9
|
略论晚报的困境与出路 |
田波澜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0
|
一战非“正义之战”,更不是“民主的胜利”——专访方德万教授 |
田波澜
|
《同舟共进》
|
2014 |
0 |
|
11
|
媒体报道同一题材的风格差异——以各报对胡锦涛、连战会谈头版报道为例 |
田波澜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2
|
胡适——有意识地为引导中国转变而作准备的人 |
罗志田
田波澜
|
《新华月报》
|
2012 |
0 |
|
13
|
考试反映出的公共文化 |
田波澜
|
《北方人》
|
2012 |
1
|
|
14
|
古代东亚的“时间主权”在中国 |
田波澜
|
《新华月报》
|
2013 |
0 |
|
15
|
从社会学角度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回到社会公正的原点 |
田波澜
|
《新华月报》
|
2011 |
0 |
|
16
|
观察中国消费景观背后的逻辑美国历史学者葛凯谈当代中国消费主义 |
田波澜
|
《新华月报》
|
2013 |
0 |
|
17
|
“唱盛中国”寻找中国崛起的根源 |
田波澜
|
《新华月报》
|
2013 |
0 |
|
18
|
国力上升时期的精神成熟 |
邓
田波澜
沈杰群
|
《当代社科视野》
|
2013 |
0 |
|
19
|
红色沃土育奇花——平江农村文化建设缩影 |
田波澜
|
《湖南农业》
|
2002 |
0 |
|
20
|
蒋介石日记中的对日作战 |
田波澜
|
《天津政协公报》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