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疣粒野生稻稻瘟病抗性 被引量:4
1
作者 苏延红 +4 位作者 杨睿 李鑫 李晶 曾千春 罗琼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野生稻(Oryza rufipogo)保存有许多栽培稻(O.sativa)不具备或已经消失的优异基因资源,是扩大栽培稻遗传背景、改良产量与品质、提高抗病虫害及抗逆境能力的重要基因库。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是中国3种野生稻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野生稻(Oryza rufipogo)保存有许多栽培稻(O.sativa)不具备或已经消失的优异基因资源,是扩大栽培稻遗传背景、改良产量与品质、提高抗病虫害及抗逆境能力的重要基因库。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是中国3种野生稻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为进一步了解其稻瘟病抗性,首先利用来自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株,通过注射接种法对疣粒野生稻进行系统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发现疣粒野生稻对接种的所有稻瘟病菌株都感病。进一步采用3'/5'RACE方法,从疣粒野生稻中克隆了水稻同源基因Pid2和Pid3,并构建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对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id2和Pid3与疣粒野生稻中同源基因间在DNA和氨基酸水平上有较大的序列差异,过表达转基因的日本晴植株对稻瘟病菌的敏感性与对照相似。推测疣粒野生稻在自然接种条件下,表现出的抗稻瘟病表型很可能是其旱生叶片结构特征形成了对稻瘟病菌侵染的天然屏障。对控制疣粒野生稻这一类性状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利于优良抗性水稻品种的培育。研究结果为疣粒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提供了新信息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稻瘟病抗性 抗病基因 基因克隆 稻瘟病菌
原文传递
子预44中抗稻瘟病基因Pi-zy3(t)的定位 被引量:4
2
作者 樊琳琳 姚波 +6 位作者 刘志涛 刘剑宇 汪秉琨 曾千春 罗琼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967,共7页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病害。广谱持久抗瘟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广谱持久抗性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子预44是一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云南地方粳稻品种,对其抗瘟基因的鉴定将有助于揭...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病害。广谱持久抗瘟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广谱持久抗性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子预44是一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云南地方粳稻品种,对其抗瘟基因的鉴定将有助于揭示其抗瘟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子预44和感病水稻江南香糯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稻瘟病菌株LP33苗期喷雾接种亲本预44、江南香糯及F2代单株,对其抗性进行评价和主效抗瘟基因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子预44表现高抗,江南香糯高感;F2群体稻瘟病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即子预44对LP33的抗性为单显性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并将该基因暂定名为Pi-zy3(t)。进一步利用SSR分子标记将Pi-zy3(t)定位在水稻第六号染色体RM276到RM3827之间,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抗病机分子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利用子预44进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Pi-zy3(t)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肿瘤糖代谢途径中蛋白质翻译后赖氨酸修饰的作用
3
作者 陈萦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9-1222,共4页
尽管肿瘤糖代谢重编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未明确。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大量胞质与线粒体蛋白存在翻译后赖氨酸残基的修饰,提示其在代谢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总结了蛋白质翻译后赖氨酸修饰在肿瘤糖代谢... 尽管肿瘤糖代谢重编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具体调控机制尚未明确。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大量胞质与线粒体蛋白存在翻译后赖氨酸残基的修饰,提示其在代谢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总结了蛋白质翻译后赖氨酸修饰在肿瘤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糖代谢调控之间的关系,有望为肿瘤提供治疗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赖氨酸 代谢 翻译后修饰
下载PDF
粳稻子预44抗LP11稻瘟病菌基因Pizy6(t)的定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朝芹 刘剑宇 +5 位作者 杨睿 汪秉琨 何月秋 曾千春 罗琼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9,共9页
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Oryza sativa)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10%–30%的水稻产量损失。抗瘟水稻品种的培育和育种利用是解决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新的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离和筛选是定位与克隆抗病新... 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Oryza sativa)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10%–30%的水稻产量损失。抗瘟水稻品种的培育和育种利用是解决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新的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离和筛选是定位与克隆抗病新基因及抗病育种的基础。选择分离自不同稻瘟病发生重灾区的单孢菌株,对广谱抗瘟水稻子预44和感病水稻江南香糯进行致病性鉴定,筛选出两材料间致病性差异明显的5个菌株;进一步利用子预44、湘资3150、9311、日本晴、丽江新团黑谷、中花11、TP309和江南香糯8个抗瘟性不同的水稻材料,对筛选的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LP11能使广谱抗瘟籼稻湘资3150严重发病,推测其很可能是新进化出来的强致病菌株。利用子预44和江南香糯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LP11菌株的抗性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和图位克隆方法在子预44中定位了1个抗稻瘟病基因Pizy6(t)。研究结果不仅为抗病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菌株,而且为子预44中抗稻瘟病基因Pizy6(t)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病基因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