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广宇 王雨 +1 位作者 王雷 徐旭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4期2116-2121,共6页
目的:紫色疽疮膏、回阳生肌膏、朱红膏是我科生肌三法的代表方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疮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TNF-α、VEGF、bFGF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伴慢性疮面... 目的:紫色疽疮膏、回阳生肌膏、朱红膏是我科生肌三法的代表方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疮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TNF-α、VEGF、bFGF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伴慢性疮面患者90例作研究对象,按照局部辨证分为活血生肌组、回阳生肌组和去腐生肌组,每组30例。溃疡中医证侯积分观察治疗0、6、12 d。留取治疗0、3、6 d局部组织及疮面渗出物,检测其中TNF-α、VEGF、bFGF 3种生长因子在渗出物中含量变化,组织中蛋白及mRNA相对量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积分部有效率为5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中医外用药应用于疮面后,渗出物、组织中蛋白和组织中mRNA表达,TNF-α、VEGF、bFGF 3种生长因子,有着较为一致的检测结果。紫色疽疮膏治疗3 d VEGF、bFGF升高明显,后有所下降,而对TNF-α无明显影响;回阳生肌膏治疗3 d后bFGF、TNF-α后升高明显,6 d时稍有下降,而对VEGF无明显影响;朱红膏对TNF-α、VEGF、bFGF 3种生长因子有缓慢持续的升高作用。结论:观察到紫色疽疮膏影响了VEGF、bFGF;回阳生肌膏方对TNF-α、bFGF有较强的升高作用;朱红膏方对TNF-α、VEGF、bFGF均有缓慢持续的升高,通过调整这些重要的细胞因子,从而改变疮面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伴慢性疮面 生肌三法 机制 渗出物 生长因子 紫色疽疮膏 回阳生肌膏
下载PDF
Abernethy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震 汪忠镐 +6 位作者 赵克 卞策 韩冰 郭巍 崔琦 霍小森 王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Abernethy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血管造影确诊后经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3周开始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至术后7周,6个... 目的探讨Abernethy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血管造影确诊后经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3周开始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至术后7周,6个月关闭造瘘,3周后继续辅以中药保留灌肠4周。患者顺利恢复出院,随访9个月未再次出血。结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RNETHY畸形 下消化道 出血 手术 中药
原文传递
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雷 朱岩 +4 位作者 李晓广 霍小森 季锋 李震 汪忠镐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9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DVT60例,右下肢DVT33例,双下肢DVT5例,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患者均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9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DVT60例,右下肢DVT33例,双下肢DVT5例,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患者均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溶栓治疗,25~50万U/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其中2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98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栓塞6例,4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无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平均11.2个月。结论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否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溶栓 抗凝 下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季锋 汪忠镐 +4 位作者 李震 王雷 高翔 张成超 李治仝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52-853,共2页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GER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但临床也不乏无反流症状的GERC患者,咳嗽是... 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称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GER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但临床也不乏无反流症状的GERC患者,咳嗽是其惟一的临床表现。24h食管pH和阻抗监测是确诊这一类型咳嗽的有效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临床研究 埃索美拉唑 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表现 GERD 反流症状
原文传递
基于内皮细胞自噬探讨紫色疽疮膏治疗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创面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广宇 王雨 +1 位作者 王雷 徐旭英 《河北中医》 2021年第1期56-60,68,共6页
目的探讨紫色疽疮膏治疗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疮面的作用机制,观察其对内皮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例采用紫色疽疮膏治疗的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疮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6 d后局部蚕食清创处理时留取适量创面组织标... 目的探讨紫色疽疮膏治疗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疮面的作用机制,观察其对内皮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例采用紫色疽疮膏治疗的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疮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6 d后局部蚕食清创处理时留取适量创面组织标本,作为治疗组,另选取肢体近端正常皮肤真皮浅层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四重染色观察比较2组皮肤真皮浅层微血管内径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比较2组创面组织中膜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胞浆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Ⅰ)、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蛋白表达水平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四重染色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皮肤真皮浅层微血管内径明显增大(P<0.05);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 d后皮肤真皮浅层微血管内径均明显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3 d后与治疗6 d后微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创面组织LC3Ⅱ/LC3Ⅰ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e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 d后创面组织LC3Ⅱ/LC3Ⅰ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e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3 d后与治疗6 d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色疽疮膏治疗糖尿病足血瘀型慢性创面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LC3Ⅱ/LC3Ⅰ及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eNOS蛋白表达水平,提高内皮细胞自噬水平有关,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舒缩功能,改善创面局部血管扩张淤滞状态,改变局部微环境,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进而促进创面的生长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皮肤溃疡 自噬 中药疗法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雷 霍小森 +3 位作者 李晓广 李震 汪忠镐 卞策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全部患者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本组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25~50)万U/天;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其中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0例。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全部缓解并顺利出院。其中发生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63例随访1个月至4年,平均14.1个月。结论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置入永久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尿激酶 溶栓 抗凝 下腔静脉滤器
下载PDF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糖尿病足的中医导引疗法
7
作者 谢继鼎 代金刚 +4 位作者 王颖 石磊 宋军 安世栋 王雷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9-1164,共6页
认为中医导引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具有一定潜力,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基于八段锦与《诸病源候论》的导引运动方法,编创了糖尿病足导引处方——糖足导引法。基于一气周流的脏腑观念,借用君臣佐使理论初步阐... 认为中医导引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具有一定潜力,是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基于八段锦与《诸病源候论》的导引运动方法,编创了糖尿病足导引处方——糖足导引法。基于一气周流的脏腑观念,借用君臣佐使理论初步阐释了糖足导引法的理论基础和功效机制。该导引疗法以卧位动作为主,包含引体、屈膝、仰趾、凤点头、内转太极、两手攀足、收式共七式动作。以“凤点头”与“仰趾”为君,借助卧位足趾开合与点按之势,斡旋中气,以“屈膝”与“内转太极”为臣,膝踝关节屈伸之中可通理肝、肺两经;“引体”和“两手攀足”共为佐助,一方面佐助余式之交通脏腑,另一方面借足太阳与督脉之阳以温化寒湿;“收式”为使,调和诸脏,使气血回归自然周流运转。糖足导引法对脏腑以及人体气机循环具有调节作用,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导引 一气周流 黄元御 八段锦
原文传递
了解并防范糖尿病足
8
作者 王雷 谢继鼎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4年第8期26-27,共2页
一开始只是因为穿了一双不太合脚的鞋,脚上起了个小水泡。没多久,这个小水泡破了,然后开始发炎,逐渐变成了溃疡,最后导致截肢。这就是糖尿病足——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足是怎么形成的呢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一开始只是因为穿了一双不太合脚的鞋,脚上起了个小水泡。没多久,这个小水泡破了,然后开始发炎,逐渐变成了溃疡,最后导致截肢。这就是糖尿病足——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足是怎么形成的呢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高血糖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使得下肢血液循环变差,感觉减退,容易发生感染甚至溃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甚至截肢。它的形成主要与糖尿病患者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液循环 感觉减退 高血糖状态 高血糖患者 糖尿病足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截肢
原文传递
无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志伟 王家祥 +2 位作者 李震 管生 王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21例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全主动脉CTA扫描确诊病变段。对21例患...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21例主动脉壁无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全主动脉CTA扫描确诊病变段。对21例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3、6个月及1年时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患者中,1例药物治疗1周后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余20例全程药物治疗,均无症状出院。21例患者无失访病例,且均存活,随访期间无症状复发患者。随访3个月时,11例左侧胸腔积液均完全吸收,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6个月时,13例患者壁间血肿完全吸收。随访1年时,19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余2例壁间血肿厚度及范围均明显减少。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病变段主动脉壁有无钙化斑容易判断,对无钙化斑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保守治疗疗效满意,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钙化斑 治疗 随访
下载PDF
从络病角度浅析糖尿病足疾病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多多 蔡玲玲 +7 位作者 杨碧莲 胡博 王彦辉 丁毅 田泽阳 张海旺 高畅 王雷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21期56-58,共3页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为寻找新的诊治切入点,文章着重探讨糖尿病足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认为该病病位在络脉,表现在足,病变在全身。糖尿病足符合络病病变范围广、病程长、久病成瘀的疾病特点。疾病根本原因在于络脉虚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为寻找新的诊治切入点,文章着重探讨糖尿病足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认为该病病位在络脉,表现在足,病变在全身。糖尿病足符合络病病变范围广、病程长、久病成瘀的疾病特点。疾病根本原因在于络脉虚损,络瘀、络毒是其重要因素。治疗应遵循“以通为用,通补最宜”的治则。络病理论对于糖尿病足的诊治具有主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络病理论 疾病特点 治疗
下载PDF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切口闭式引流在腹股沟区淋巴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雷 李晓广 +4 位作者 朱岩 霍小森 季锋 李震 汪忠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997-998,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10例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患者采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同时切口放置闭式引流装置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切口经加压包扎后淋巴液均明显... 目的探讨改良的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10例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患者采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同时切口放置闭式引流装置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切口经加压包扎后淋巴液均明显减少,经持续加压包扎3~20 d(平均7.2 d)后获临床治愈;其中1例患者于加压包扎后第4天出现下肢股浅静脉血栓,经及时溶栓和抗凝治疗后好转。本组患者随访1~59个月(平均14.7个月),1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结论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切口闭式引流治疗腹股沟区切口淋巴瘘疗效显著,该方法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淋巴瘘 加压包扎疗法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人肝细胞癌中雌激素受体及其亚型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雷 毛羽 +3 位作者 郁正亚 郎振为 夏峰 沈冰 《腹部外科》 2007年第6期375-377,共3页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ERα和ERβ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癌33例及24例非肝癌组织中ER、ERα和ERβ的表达。...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ERα和ERβ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癌33例及24例非肝癌组织中ER、ERα和ERβ的表达。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性病人中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而女性病人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较ER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ER、ERβ阳性的肝癌多为小肝癌(肿瘤直径≤5cm)、单结节、病理分级EdmondsonⅠ~Ⅱ级。结论肝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特性可能与肝癌组织中ER、ERβ的阳性表达降低、变异或缺失有关,男性肝癌组织中的ER较易发生变异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受体 雌激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肝外型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人工血管闭塞后的血流重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震 王雷 +5 位作者 季锋 李治仝 侯高峰 刘颖 李晓广 汪忠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肝外型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人工血管闭塞后血流重建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收治的102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3例是再次手术患者并对已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人工血管进行了血流重建。... 目的探讨肝外型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人工血管闭塞后血流重建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收治的102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3例是再次手术患者并对已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人工血管进行了血流重建。结果 3例患者人工血管均得以血流重建,分别随访了32、17及30个月,患者均已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合适的病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以及术中和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是保证门静脉高压分流术后人工血管长期通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分流术 人工血管 闭塞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钙化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志伟 王家祥 +2 位作者 李震 管生 王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5-578,共4页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15例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CTA全主动脉扫描确诊病变段。15例患者死亡1例,7例行主动... 目的探讨病变段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15例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经64排CTA全主动脉扫描确诊病变段。15例患者死亡1例,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7例全程保守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3、6个月及1年时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中1例入院后停止服用长期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7例TEVAR治疗和7例严格药物保守治疗患者,均无症状出院。失访1例,随访13例,于发病3、6、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壁间血肿均逐渐减少或吸收,无症状复发患者。结论病变段主动脉壁有钙化斑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治疗的关键是防止其恶化,在严格保守治疗的同时,对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严格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不缓解者、症状缓解后复发者、定期影像学检查壁间血肿或(和)主动脉穿透性溃疡进展者要及时行TEVAR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间血肿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钙化斑 治疗
下载PDF
肝前性门脉高压合并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震 汪忠镐 +2 位作者 王雷 霍小森 季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92-193,共2页
1一般资料患儿男性,12岁。因间断性呕血4年而入院。钡餐X线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血常规:WBC 0.78×109/L,RBC 2.72×1012/L,PLT 40.4×109/L,Hb 68 g/L。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术前CT动脉造影示脾动脉粗大,肝动脉... 1一般资料患儿男性,12岁。因间断性呕血4年而入院。钡餐X线检查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血常规:WBC 0.78×109/L,RBC 2.72×1012/L,PLT 40.4×109/L,Hb 68 g/L。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术前CT动脉造影示脾动脉粗大,肝动脉分支纤细。CT静脉造影示脾静脉粗大,汇合进入门静脉左支发出的粗大脐旁静脉下行与右髂静脉交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下载PDF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震 吴继东 +4 位作者 汪忠镐 卞策 侯高峰 霍小森 王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炮兵总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根据间... 目的探讨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炮兵总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根据间接门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检查结果确诊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3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分流术8例;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例;附脐静脉-颈内静脉分流术2例;门奇静脉断流术3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乙状结肠暂时性造瘘,6个月后闭瘘1例;大部分小肠切除术1例;经股动脉插管溶栓4例;未行手术2例,仅给予护肝及对症治疗。结果44例患者随访2个月~5年,平均23.4个月,1例未手术者失访。34例行分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症状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行断流术者术后13个月及2年因再次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例;断流术后8个月因再次出血死亡1例;溶栓治疗后40d因肠坏死死亡1例,1例未手术的患儿出院4个月后再次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各种分流手术及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脾动脉置管溶栓安全有效,但需根据个体情况施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 ABERNETHY畸形 附脐静脉 分流术 溶栓
下载PDF
腹水静脉回输在重症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震 汪忠镐 +3 位作者 霍小森 王雷 季锋 卞策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828-831,836,共5页
目的探讨腹水静脉回输在重症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对18例重症或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给予腹水静脉回输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电解质检测结果以... 目的探讨腹水静脉回输在重症布加综合征治疗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对18例重症或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给予腹水静脉回输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电解质检测结果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腹水回输量5000~7800ml,平均6940ml,患者腹水回输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腹围明显减小(P<0.05),体重无明显变化,24h尿量有增多趋势(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明显提高(P<0.05),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下降(P<0.05),患者肝、肾功能均获不同程度好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缩短(P<0.05),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随访4~37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12例在治疗3~6个月后,因可以耐受手术而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腹水静脉回输对重症布加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腹水 静脉 回输 转流泵
原文传递
复杂腔静脉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震 汪忠镐 +5 位作者 霍小森 王雷 季峰 龙志强 卞策 侯高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重症腔静脉恶性肿瘤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9例次腔静脉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8次在体外循环或右心房插管灌注下手术切除下腔静脉肿瘤或/和延及右心房/室内...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重症腔静脉恶性肿瘤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9例次腔静脉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8次在体外循环或右心房插管灌注下手术切除下腔静脉肿瘤或/和延及右心房/室内肿瘤;1例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术后局部复发行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上腔静脉肿瘤延及左右无名静脉行上腔静脉重建。人工血管置换3例,下腔静脉补片2例。术前CT或MRI检查均已除外远处转移。结果除1例术后2个月死于肝衰竭,其余8例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并顺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为18(5~45)个月,其中3例术后随访14~24个月,无复发;1例术后5个月死于肝衰竭;4例术后分别于4、5、11及32个月后原位复发并全身多处转移,其中1例是罕见的下腔静脉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个月后复发并右肾上腺转移癌,9个月后再次切除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室内肿瘤,术后2个月再次复发死于心衰。另3例复发者未再次手术,其中1例术后7个月行化疗后症状缓解;1例上腔静脉肿瘤患者11个月后发现脑转移,15个月后死亡;1例45个月后失访。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多学科的合作,复杂腔静脉恶性肿瘤如未发现其它部位转移积极手术治疗,仍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腔静脉 心房/室 肿瘤 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破裂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志伟 王雷 +2 位作者 王稼祥 李震 管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48-549,共2页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破裂,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无机会有效救治;少数患者因这一过程发生在住院期间、假腔破裂突破纵隔胸膜(或后腹膜)进入胸腔(或腹腔)的速度稍慢、胸腔(或腹腔)积液(血)压力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破裂,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无机会有效救治;少数患者因这一过程发生在住院期间、假腔破裂突破纵隔胸膜(或后腹膜)进入胸腔(或腹腔)的速度稍慢、胸腔(或腹腔)积液(血)压力暂时与休克状态血压平衡等情况有机会救治,但情况危急,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破裂 腔内治疗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B型 有效救治 病情进展 纵隔胸膜 休克状态
原文传递
中医导引术在重度下肢缺血并坏疽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雷 李赫妍 +3 位作者 安世栋 李世雨 李晓庆 代金刚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306-309,3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医导引术在重度下肢缺血合并足趾坏疽/溃疡患者保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1例重度下肢缺血伴足趾坏疽、足溃疡、顽固性静息痛、失去血运重建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中医导引术在重度下肢缺血合并足趾坏疽/溃疡患者保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1例重度下肢缺血伴足趾坏疽、足溃疡、顽固性静息痛、失去血运重建手术时机、截肢风险较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采用足部截趾清创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的同时,监护辅助下中医导引术运动治疗以改善小腿及足部微循环及血供。结果成功保肢10例,1例因无法坚持中医导引术治疗,足部缺血加重、足坏疽而行大截肢治疗。10例成功保肢患者监护辅助中医导引术运动治疗3~6个月,最长20个月,其中足部创面明显缩小后带小创面生存1例,9例创面完全愈合,静息痛缓解,ABI、经皮氧分压、疼痛评分和跛行距离和治疗前相比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3.1±4.4)个月,无足溃疡及坏疽复发。结论中医导引术对重度下肢缺血合并足坏疽或溃疡的患者在失去血运重建手术时机无法改善远端血供的情况下,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下肢缺血患者保肢治疗的有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运动疗法 下肢缺血 保肢 导引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