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论关键词 虚构 被引量:9
1
作者 鸿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92,共10页
20世纪中期以来,虚构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虚构与现实不再截然对立,而是成为表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在史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等非文学文本中泛化开来,对虚构的确认固然离不开文本自身的特点,更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有关,这种转型... 20世纪中期以来,虚构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虚构与现实不再截然对立,而是成为表述现实的一种方式,在史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等非文学文本中泛化开来,对虚构的确认固然离不开文本自身的特点,更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有关,这种转型与信息时代的哲学变革有密切联系。本文在辨析源流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虚构的意义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发生的转型,并说明这种转变是如何体现当下的诗学和文化逻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现实 文学 非实在论
原文传递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8
2
作者 鸿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8,共8页
非虚构的提出,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纯文学寻求出路,然而不少人将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术语当作不虚构、无虚构的代名词,致使其价值意义迷失。其实,非虚构话语是在信息时代诞生的,与虚构所处的印刷时代文化语境不同;信息时代的整体性思维破... 非虚构的提出,目的是为陷入困境的纯文学寻求出路,然而不少人将这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术语当作不虚构、无虚构的代名词,致使其价值意义迷失。其实,非虚构话语是在信息时代诞生的,与虚构所处的印刷时代文化语境不同;信息时代的整体性思维破除了虚构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成为非虚构的逻辑起点;非虚构不是把现实作为一种先验的存在,而是将其与包括虚构在内的人的具体体验融合,拓展了信息时代诗学的视域。本文梳理从虚构到非虚构的来龙去脉,从时代语境、思维方式和理论视域变革等层面阐述非虚构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印刷时代 现实作为 文化逻辑 二元对立 诗学传统 理论视域 时代语境 文学传统 整体性思维
原文传递
21世纪原型批评的结合部和增长点 被引量:3
3
作者 鸿 《学海》 2002年第4期159-163,共5页
被誉为 2 0世纪真正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原型批评如何在新世纪再现辉煌 ,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全球化、学科交叉性和模式综合化作为当代文化语境 ,也体现了原型批评本身的内在要求 ,原型批评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自我更新和... 被誉为 2 0世纪真正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原型批评如何在新世纪再现辉煌 ,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全球化、学科交叉性和模式综合化作为当代文化语境 ,也体现了原型批评本身的内在要求 ,原型批评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 ,从而更具现实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原型批评 发展契机 学术增长点 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故事”诗学意义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鸿 思源 《天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7-154,共8页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试图回归中国文学的故事传统来实现文学的革新,如果按照西方现代以来“文学即虚构”的纯文学概念,这股潮流似乎很难纳入文学范畴,实则体现的是非虚构文学观念的独特追求。就表现内容而言,所讲的故事注重在实有其事...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试图回归中国文学的故事传统来实现文学的革新,如果按照西方现代以来“文学即虚构”的纯文学概念,这股潮流似乎很难纳入文学范畴,实则体现的是非虚构文学观念的独特追求。就表现内容而言,所讲的故事注重在实有其事的基础上融入人的内心体验,破除了文学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思维,重绘了文学的精神版图;就叙述方式而言,讲故事的人是在与他者的共谋中实现叙事功能的,疏离了创作主体超越现实的抽象概括,更加注重趋近现实生活本真状态的呈现;就语言形式而言,故事的口头讲述淡化了文字表述的理性色彩,激发的是人的感官感受,非虚构性得到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文学性 故事 文学观念 虚构
原文传递
高等中文水平泰国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现象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5
作者 鸿 莎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6-71,78,共7页
在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就算达到高等中文水平阶段的学习者,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偏误。文章以高等中文水平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汉字书写偏误,... 在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就算达到高等中文水平阶段的学习者,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偏误。文章以高等中文水平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泰国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汉字书写偏误,发现高等中文水平阶段的泰国学生因字形替换造成的偏误是书写偏误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繁简混淆现象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此外还有笔画的增减、点撇笔画位置混淆和部件替换。结合在泰任教期间的调查从教学角度提出了些许纠偏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汉字书写 偏误分析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下载PDF
原型批评当代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鸿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5-89,共5页
新时期中国人本主义文化思潮的涌现为原型批评提供了精神土壤 ;在文学批评内部 ,典型理论的困顿则宣告了高度理性化的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的终结 ,原型理论对典型理论的置换实现了文学批评的突围 ;
关键词 原型批评 中国 人本主义 文学批评 典型理论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被引量:4
7
作者 鸿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119,共9页
"文学终结论"的含义是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将不复存在,转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转型,而并不是宣布文学的死亡。"文学"特定的含义是在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然而电信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概念... "文学终结论"的含义是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将不复存在,转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转型,而并不是宣布文学的死亡。"文学"特定的含义是在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然而电信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概念发生了变化,遭遇了解构,产生了转换。本文从文学终结论的基本含义入手,阐述文学概念在西方现代形成的文化逻辑,以及在当今时代走向"终结"的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米勒 转型 现代性 信息时代
原文传递
论乡土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4
8
作者 鸿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64-67,77,共5页
仅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乡土文学的话,可以说乡土文学的价值被遮蔽了,有必要超越地域文化的域限拓展到人类学的视野,只有在人类学的框架内研究乡土性文学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人类学的兴起催生了乡土文化意识,为乡土性的文化探求奠定... 仅仅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乡土文学的话,可以说乡土文学的价值被遮蔽了,有必要超越地域文化的域限拓展到人类学的视野,只有在人类学的框架内研究乡土性文学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人类学的兴起催生了乡土文化意识,为乡土性的文化探求奠定了学理基础;在乡土的文学表现中,自觉地体现了超越地域文化的人类学意识;乡土文学与人类学有内在的关联,结合点是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域文化 批评 人类学 审美性
下载PDF
关于散文语言的诗性特征探讨的反思——与陈剑晖先生《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商榷 被引量:4
9
作者 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0-203,共4页
陈剑晖先生的《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力图以诗歌为圭臬来探讨散文的审美特征,存在商榷之处。首先,把散文的语言特征归结为感性化、隐喻、陌生化、音乐性等诗性特征,背离了散文最基本的本体特征。其次,不合格律“如同说话一样”的散文... 陈剑晖先生的《论散文的诗性语言》一文力图以诗歌为圭臬来探讨散文的审美特征,存在商榷之处。首先,把散文的语言特征归结为感性化、隐喻、陌生化、音乐性等诗性特征,背离了散文最基本的本体特征。其次,不合格律“如同说话一样”的散文语言并非是审美性缺失,而是显示了作家自我的人格特征,张扬了人的一种自由。再次,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文体是在白话取代了文言、崇尚人的自由这样一种现代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它的发展并不需要从传统的诗性语言中获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语言 诗性特征 陈剑晖 《论散文的诗性语言》 审美特征 隐喻 当代文体研究
下载PDF
中国传统故事诗学的现代重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鸿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85,共10页
中国传统故事诗学在现代以来看似被否定,实际上其中蕴含的民间性、劝诫性、口语化特征契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促成了文学观念变革的学术增长点。现代以来,故事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嬗变,意义指向从关注"已经发生的事&... 中国传统故事诗学在现代以来看似被否定,实际上其中蕴含的民间性、劝诫性、口语化特征契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促成了文学观念变革的学术增长点。现代以来,故事诗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嬗变,意义指向从关注"已经发生的事"的真实性转向了注重缀合性、奇幻性、悠远性、超越性,虚构意味更加突出,结构形态从关注故事的"穿插""连缀"等转向了注重故事"头""身""尾"的"完整",理性化色彩更加浓厚,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重构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诗学话语体系。总体而言,这种重构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激活中国传统故事诗学的活力,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诗学 意义指向 结构形态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论的解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鸿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 当前关于文艺学研究转型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中西方文论中关于审美性的含义是不同的,西方文论中的审美性指向人的感性,因此认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代文学的审美性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审美性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文学以其特有的理性精神成为审美研究坚守的阵地。这种审美性差异的形成在于审美性诉求的文化语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趋向 审美 语境 理性 感性 民族性
原文传递
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原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1,共3页
神话原型的颇受关注是新时期小说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80年代初期中国小说创作陷入了困境,贾平凹改写散文、诗歌,韩少功两年只写了一个短篇,是神话原型开启了寻根作家的智慧。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 神话原型的颇受关注是新时期小说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80年代初期中国小说创作陷入了困境,贾平凹改写散文、诗歌,韩少功两年只写了一个短篇,是神话原型开启了寻根作家的智慧。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等寻根宣言使得寻根文学的大潮在80年代中期汹涌而至,并把寻根的尽头指同了神话。在稍后的先锋小说以及90年代不断升温的长篇小说中,神话原型仍不断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 新时期小说 《尤利西斯》 神话传说 集体无意识 张承志 西方文学 韩少功 普罗米修斯 《白鹿原》
下载PDF
“寻根文学”:定义的困境和出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鸿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4-49,共6页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定义 文化现象 个性特征 20世纪80年代 中国
下载PDF
信息科学视域与“文学性”观念的转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8-92,共5页
20世纪初期"文学性"的诞生,确立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性"之再生,跨越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由文学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张。"文学性"观念发生的这种根本的转型,需要结合信息科... 20世纪初期"文学性"的诞生,确立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性"之再生,跨越了文学的边界,实现了由文学向非文学领域的扩张。"文学性"观念发生的这种根本的转型,需要结合信息科学视域来认识。信息时代为"文学性"转型论提供了话语语境,信息主义为"文学性"转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成为了"文学性"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信息时代 信息主义 信息思维
下载PDF
“石不能言最可人”——《高老庄》神话原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鸿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在《高老庄》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是超凡脱俗独立不群的石头 ;石头原型揭示的是对人类生存之忧思 ,它与现实系统交相掩映 ,深化了作品的意蕴 ;
关键词 《高老庄》 贾平凹 小说 思维方式 中国
下载PDF
“信息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鸿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在知识层面上,信息科学改变了关于文学语言的认识,文学语言的特殊用法变成了语言的一般用法,为文化研究的建构开掘出了理论资源;在思想层面上,信息科学更新了局限于协调内部要素的系统思想,而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为文化研究夯实... 在知识层面上,信息科学改变了关于文学语言的认识,文学语言的特殊用法变成了语言的一般用法,为文化研究的建构开掘出了理论资源;在思想层面上,信息科学更新了局限于协调内部要素的系统思想,而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为文化研究夯实了美学思想的根基;在哲学层面上,信息科学关于非物质、非能量的阐述,为文化研究信奉的历史化、关系化的本质论提供了哲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范式 信息转向 转型 文学语言 信息科学 文化研究 系统思想 哲学依据
原文传递
乡土中国形象的现代性形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鸿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自由自觉 理性原则
原文传递
小说诗化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鸿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9-23,共5页
小说诗化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小说诗化这种文体统一了作家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三个相互关联不断转换的内涵层次 ,反映了弃绝现实嘈杂求得平和的生命理想 ,超越现实丑恶的唯美化趣味 ... 小说诗化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小说诗化这种文体统一了作家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哲学观念三个相互关联不断转换的内涵层次 ,反映了弃绝现实嘈杂求得平和的生命理想 ,超越现实丑恶的唯美化趣味 ,摆脱理性认同神秘思维的哲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诗化 文学创作 审美意识 哲学 中国
下载PDF
民族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鸿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现代人类学对于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族性与人类性探求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整合、转化,有助于民族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就民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要以具体的民族文学为终极... 现代人类学对于20世纪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族性与人类性探求有着内在的关联,对于现代人类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整合、转化,有助于民族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就民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要以具体的民族文学为终极存在,恢复还原民族文学的原始风貌,建立独特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操作方式而言,要以异民族的文学作为参照的对象寻找差异性,通过对话来发掘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不断反省自我民族文学的不足,实现民族文学新的建构;就民族文学研究的最后归宿而言,要探讨民族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的自由自觉,突出民族文学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现代 人类学
原文传递
仪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鸿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8,159,共8页
"仪式"在19世纪伴随着人类学的兴起而受到学术界关注。作为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理念的具体行为方式,仪式最初被看作原始宗教信仰外化的形式。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学派兴起之后,仪式被置于现实生活的语境中阐释,具有了浓厚的世俗... "仪式"在19世纪伴随着人类学的兴起而受到学术界关注。作为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理念的具体行为方式,仪式最初被看作原始宗教信仰外化的形式。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学派兴起之后,仪式被置于现实生活的语境中阐释,具有了浓厚的世俗化特征。20世纪中期以来仪式研究转向主体的想象和建构,其象征意义得到彰显。本文对于仪式在不同时期意义的变化进行梳理,同时指出,仪式阐释的不同视角和立场,折射出西方精神文化变迁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宗教 世俗化 主体性 文学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