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和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沙杜鹃 马浩 +4 位作者 顾双双 王路娜 钱健 陈一冰 张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6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继发痴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痢性发作组与非痫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继发痴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痢性发作组与非痫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9例CVST患者,其中32例(46.38%)继发病性发作。在临床表现方面,痫性发作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偏瘫(37.50%对15.63%;X^2=5.240,P=0.020)。影像学检查显示,痫性发作组更多表现为出血(29.41%对10.81%;X^2=3.818,P=0.047),损伤部位更多累及额叶(31.25%对10.81%;X^2=5.008,P=0.023)和颞叶(43.75%对8.11%;X^2=7.318,P=0.005),而且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65.63%对40.54%;X^2=4.264,P=0.03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优势比5.167,95%可信区间1.993~15.764;P=0.004)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0.126,95%可信区间0.042~0.370;P=0.039)是CVST患者继发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痫性发作组的院内病死率(6.25%对2.7%:/=0.512,P=0.469)和90d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Barthel指数〉60分)(81.25%对86.47%;X^2=0.346,P=0.793)与非痂性发作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继发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否继发痫性发作与CVST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和90d临床转归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癫痫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启明 李瑾 +4 位作者 张均 钱健 顾双双 王路娜 沙杜鹃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6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6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并发NPE分为NPE组(25例)和非NPE组(181例),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平均动...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6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并发NPE分为NPE组(25例)和非NPE组(181例),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平均动脉压、心率、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在Willis动脉环所处位置、心电图异常等方面的差异。结果:NPE组与非NPE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方面没有差异(均P〉0.05)。与非NPE组相比,NPE组具有更高的Hunt-Hess分级、Fish分级和表现出更多的心电图异常(均P〈0.05)。当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时,NP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循环(P〈0.05)。非特异性ST-T改变在NPE组的发生率更高(P〈0.05)。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发现Fish分级Ⅲ-Ⅳ级组、后循环动脉瘤及非特异性ST-T改变为NPE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SAH发病初期,CT评估的出血量、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非特异性ST-T心电图改变可能有助于预测并早期识别NP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源性肺水肿 心电图
下载PDF
脑CT平扫低密度影联合CTA斑点征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瑾 顾双双 +2 位作者 王路娜 张均 王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0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分析头颅CT平扫低密度影(HD)联合头颅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SS)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头颅CT、CTA及发病24h复查头颅CT情况,根据头颅CT及CTA将患者分为4组:SS(-)HD... 目的:分析头颅CT平扫低密度影(HD)联合头颅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SS)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头颅CT、CTA及发病24h复查头颅CT情况,根据头颅CT及CTA将患者分为4组:SS(-)HD(-)、SS(+)HD(-)、SS(-)HD(+)、SS(+)HD(+),血肿增大定义为血肿体积增加>33%或>6 mL。结果:24 h后复查头颅CT有64例患者出现血肿增大。4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脑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入院时4组患者脑出血量与出现血肿增大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SS(+)HD(+)组患者入院时出血量较大,24 h内出现血肿增大的病例数更多(61.5%)。CTA斑点征、CT平扫低密度影及二者联合出现均为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CT平扫低密度影敏感性较高,但二者联合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结论:在脑出血早期,CTA斑点征联合CT平扫低密度影能协助急诊医师快速及较准确地进行脑出血血肿扩张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CT低密度影 CTA斑点征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预防脑出血后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倪杰 钱健 +2 位作者 王路娜 王芳 沙杜鹃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方法共104例急性sICH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MW...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方法共104例急性sICH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MWH组51例,对照组53例。LMWH组在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7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d;对照组相对应给予下肢间断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措施。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及LMWH治疗第7天检测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及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扩大及再出血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LMWH组LPA水平(11.74±5.3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81±5.12)n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MWH组抗凝血因子Xa活性(25.96±7.97)ng/ml明显较对照组(8.06±1.32)ng/ml增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ICH住院患者为DVT的高发人群,sICH患者在急性期皮下注射低剂量LMWH预防DVT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 溶血磷脂酸 抗凝血因子Xa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20%人血白蛋白对危重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cFN SAA表达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路娜 钱健 +1 位作者 杨光宇 沙杜鹃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20%人血白蛋白对危重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淀粉样蛋白A(SAA)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126例危重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2...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20%人血白蛋白对危重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淀粉样蛋白A(SAA)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126例危重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42)、对照A组(n=42)、对照B组(n=42)。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A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对照B组采取20%人血白蛋白治疗,观察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20%人血白蛋白治疗,均治疗10d。比较三组疗效、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治疗10d后颅内压、血肿体积、NIHSS评分、昏迷程度评分(GC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血清cFN、SAA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A组69.05%、对照B组80.95%(P<0.05);三组治疗10d后颅内压、血肿体积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三组治疗10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GCS、BI评分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三组治疗10d后血清cFN、SA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9.53%、7.14%,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20%人血白蛋白治疗危重脑出血患者,可促进血肿吸收,改善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cFN、SAA水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20%人血白蛋白 重脑出血 细胞纤维连接蛋白 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欣晨 杨瑞杰 +3 位作者 杜小琼 何轩 王路娜 沙杜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对并发颅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CVST患者,男性42例,女性62例;年龄(35.24±10.92)岁(范围22~68岁)。38例(36.84%)并发颅内出血,其中34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例为同时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更多见于产褥期/妊娠期患者(60.52%对48.48%;P=0.012),更多表现为急性起病(57.89%对48.48%;P=0.004)、局灶神经体征(47.37%对19.70%;P=0.003)和癫痫发作(39.47%对18.18%;P=0.017),而且血栓形成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57.89%对36.36%;P=0.03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褥期/妊娠期(优势比2.857,95%置信区间1.095~7.453;P=0.031)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2.847,95%置信区间1.110~7.302;P=0.027)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发病后90 d转归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转归良好率与非颅内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84%对89.39%;P=0.695)。结论产褥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但颅内出血与CVST患者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出血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小鼠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路娜 陈一冰 +4 位作者 张均 王芳 顾双双 李瑾 沙杜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7-132,共6页
目的观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对缺血-再灌注(I/R)小鼠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12周龄的健康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28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I/R组(81只)、I/R+CART组(81只)和假手术组(63只)、假手术+CART组... 目的观察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对缺血-再灌注(I/R)小鼠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12周龄的健康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28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为I/R组(81只)、I/R+CART组(81只)和假手术组(63只)、假手术+CART组(63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I/R+CART组于再灌注前经尾静脉注射CART(0.5μg,200μl),假手术+CART组予以等剂量CART;每24小时重复给药1次。在实现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24h、72h和7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I/R组和I/R+CART组脑梗死体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突触超微结构变化,并对突触形态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灌注72h皮质梗死周围区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小鼠造模后24、72h和7d皮质切片中突触数量明显减少[3.37±0.38)个/μm^2比(7.04±0.55)个/μm^2,(2.89±0.22)个/μm^2比(6.89±0.04)个/μm^2,(3.25±0.18)个/μm^2比(6.78±0.42)个/μm^2;均P<0.05],PSD密度明显下降[24.4±2.8)nm比(47.3±6.1)nm,(23.8±3.7)nm比(46.5±7.5)nm,(24.6±2.2)nm比(48.1±5.1)nm:均P<0.05],突触间隙宽度增大[25.2±2.1)nm比(21.5±1.6)nm、(25.2±1.4)nm比(21.3±1.0)nm,(23.7±2.6)nm比(21.6±1.6)nm;均P<0.05];再灌注后72h时间点PSD-9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2)与I/R组比较,I/R+CART组小鼠I/R后24、72h和7d脑梗死体积缩小[分别为(29.0±1.9)%比(36.3±1.4)%,(38.1±1.4)%比(47.6±2.7)%,(36.0±2.8)%比(42.5±2.0)%;均P<0.05];再灌注后72h时间点突触数量[4.32±0.35)个/μm^2]明显增多(P<0.05),PSD-95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再灌注后24、72 h和7d各时间点PSD密度[分别为(33.8±3.4)、(34.2±4.6)、(38.2±4.0)nm]增厚(均P<0.05);而各时间点突触间隙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RT可缩小I/R小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损伤后小鼠脑皮质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再灌注损伤 皮质 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对小鼠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脑组织8-OHdG和3-NT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路娜 沙杜鹃 +4 位作者 韩勇 顾双双 李启明 李瑾 张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s,CART)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和3-硝基酪氨酸(3-nitrtyrosine,3-NT)水平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s,CART)对脑缺血小鼠脑组织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和3-硝基酪氨酸(3-nitrtyrosine,3-NT)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脑缺血组(每时间点n=15),CART组(每时间点n=15),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每时间点n=15),假手术组(每时间点n=12)。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CART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缺血2h即刻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给予CART55-102(0.5μg)或同体积NS。在脑缺血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8-OHdG及3-NT水平检测。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8-OHdG及3-NT含量均被上调,CART可下调缺血后脑内8-OHdG及3-NT水平的升高,缩小梗死体积。结论 CART能通过下调8-OHdG及3-NT水平,抑制氧化应激,有效保护小鼠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脑缺血损伤 8-羟基-2’-脱氧鸟苷 3-硝基酪氨酸 梗死体积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lα对氧-糖剥夺神经元存活率及活性氧水平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韩勇 沙杜鹃 +4 位作者 顾双双 王路娜 李瑾 李启明 张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lα(PGC-1α)对氧糖剥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胚胎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7 d,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氧糖剥夺组(OGD组)、OGD+PGC-1α过表达质粒组(过表达组)、OGD+...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lα(PGC-1α)对氧糖剥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胚胎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7 d,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氧糖剥夺组(OGD组)、OGD+PGC-1α过表达质粒组(过表达组)、OGD+空载质粒组(空载组)。过表达组与空载组分别于OGD处理前予以PGC-1α过表达质粒和空载质粒预处理。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PGC-1α表达,噻唑蓝比色分析(MTT)法检测神经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OGD组较正常组神经元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予以PGC-1α过表达质粒预处理后,PGC-1α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其神经元存活率升高,与OGD组及空载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OGD组神经元RO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过表达组ROS水平降低,与OGD组及空载组ROS含量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C-1α明显降低氧糖剥夺损伤神经元ROS含量,提高其生存率,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辅激活因子-lα 神经元 氧化应激 氧糖剥夺
下载PDF
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奖助学体系研究——基于贫困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婧 李妍 +1 位作者 高远 王路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5-79,共5页
国家历来重视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由于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奖助学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其配套条件不完善使得现行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贫困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 国家历来重视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政府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由于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奖助学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其配套条件不完善使得现行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贫困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研,发现现存的奖助学机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贫困资格认定的程序不严谨、资金来源渠道窄和资助方式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贫困认定资格的精准度、拓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和增加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等措施来完善奖助学体系,希望能够建立一套更加公平、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贫困大学生奖助学制度,使贫困生奖助学机制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生 消费支出结构 奖助学机制体系构建
下载PDF
系统动力学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颖 王路娜 王艳廷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13年第5期356-359,397,共5页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资本寻利的行为。稳健的财务状况是学校有效运行的可靠保障。运用系统动力学主导结构反馈环分析方法,为高阶、非线性、复杂的财务系统管理目标最优化提供新的分析方式,并为决策层加强财务管理...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资本寻利的行为。稳健的财务状况是学校有效运行的可靠保障。运用系统动力学主导结构反馈环分析方法,为高阶、非线性、复杂的财务系统管理目标最优化提供新的分析方式,并为决策层加强财务管理提供战略决策建议以及有效依据。结果表明,短时间内招生费用的支出,对可用资金增加做出巨大贡献,而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高校未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系统动力学 财务管理
下载PDF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机制
12
作者 王路娜 沙杜鹃 张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3-476,共4页
可卡因一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amphetamine—regulatedtranscriptpeptides,CART)是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内源性神经肽,参与调节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多项研究提示,CAR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中枢神... 可卡因一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amphetamine—regulatedtranscriptpeptides,CART)是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内源性神经肽,参与调节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多项研究提示,CAR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中枢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对CART在脑缺血中的神经保护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 脑缺血 神经保护药
原文传递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对氧葡萄糖剥夺的培养皮质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王路娜 曹翔 +2 位作者 张智 钱健 沙杜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433-439,共7页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对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小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16~17 d孕龄胚胎大脑皮质进行原代...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ocaine-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CART)对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小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16~17 d孕龄胚胎大脑皮质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分为对照组、CART组、OGD组以及OGD+CART组。OGD+CART组在OGD处理后加入0.4 nmol/L CART55-102培养12 h;CART组予以等剂量CART55-10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死亡率。通过免疫荧光分析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变化,并对轴突长度和突触蛋白Ⅰ阳性面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GD组神经元死亡率显著增高,神经元突触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突触蛋白Ⅰ阳性面积显著缩小,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均<0.05)。与OGD组比较,加入CART55-102后能显著降低OGD神经元死亡率(P<0.05),逆转OGD对神经元突触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神经元轴突长度及突触蛋白Ⅰ阳性面积显著增大(P均<0.05),并显著上调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结论CART能保护OGD小鼠脑皮质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原代细胞培养 葡萄糖 细胞死亡 突触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蛋白 突触蛋白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小鼠
原文传递
氨甲环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倪杰 王路娜 +2 位作者 王芳 蒋敏 沙杜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4期266-270,共5页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氨甲环酸组在...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氨甲环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1 g氨甲环酸注射液,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10 min;此后再予1 g氨甲环酸,溶于25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8 h。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90 d时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2分)和死亡。次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24 h血肿体积增大以及治疗后7 d和30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在治疗前和输注氨甲环酸结束后4 h检测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监测各种不良事件。结果共纳入150例患者,男性83例(55.3%)。氨甲环酸组73例,对照组7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对40.3%;χ^2=4.476,P=0.034),而病死率(0%对1.3%;Fisher精确检验P=1.000)和24 h时发生血肿体积增大的患者比例(6.8%对15.6%;χ^2=2.845,P=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7 d时[(9.26±3.35)分对(11.68±4.25)分;t=3.859,P<0.001]和30 d时[(5.45±2.52)分对(7.38±3.28)分;t=4.030,P<0.001]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较基线显著增高[(4.20±0.56)g/L对(3.33±0.60g/L);t=8.997,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20±0.56)g/L对(3.30±0.55)g/L;t=9.906,P<0.001]。未观察到静脉血栓栓塞、缺血事件和癫痫发作等不良事件。结论氨甲环酸可促进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转归,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氨甲环酸 止血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超声微泡增效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健 陈飞 +6 位作者 范国峰 沙杜鹃 王路娜 李启明 马浩 陈一冰 张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5期7294-7298,共5页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已证实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超声微泡体外作用于细胞,探讨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体外分别培...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已证实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对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超声微泡体外作用于细胞,探讨超声联合微泡能够显著增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体外分别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培养板中,随机各分为对照组、超声组、超声微泡组。对照组不做干预,超声组以频率1 MHz,输出功率1 W/cm2,持续辐照90 s;超声微泡组加入5μL含氟碳气体脂质体超声微泡(约2×1011L-1),以同样超声条件作用90 s。结果与结论:超声微泡组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超声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为与对照组无差异;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为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后CXCR4基因表达,超声微泡组、超声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强(P<0.01),但超声微泡组和超声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超声(1 MHz,1 W/cm2)联合微泡作用90 s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同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基因表达,是其增强移植干细胞归巢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超声 超声微泡 血管内皮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细胞归巢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连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血的方法
16
作者 王路娜 尚丽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年第25期2979-2979,共1页
临床上针对外周血管条件差,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或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因外接输液接头导致无法直接使用静脉采血针采血,但护士为了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大多使用注射器连接PICC采血,但存... 临床上针对外周血管条件差,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或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因外接输液接头导致无法直接使用静脉采血针采血,但护士为了减轻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大多使用注射器连接PICC采血,但存在操作费力、时间明显延长和易造成凝血、溶血或医源性感染等缺点,使用静脉采血针连接PICC采血可以避免以上缺点,现将具体操作步骤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采血针 一次性使用 连接 长期静脉输液 PICC 具体操作 医源性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