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44
1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郭焱培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媛媛 彭云峰 赵霞 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黄玫 温学发 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我国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9
2
作者 张新平 襄平 +3 位作者 朱彪 宗占江 彭长辉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31-1040,共10页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帽儿山、凉水、根河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7个样地,连续3年(2004~2006年)观测森林凋落物的生产量,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森林凋落物产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帽儿山、凉水、根河的主要森林类型中设置27个样地,连续3年(2004~2006年)观测森林凋落物的生产量,以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森林凋落物产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针阔叶混交林显著高于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产量分别为2337、2472、3130和4146kg·hm^-2;树叶、枝条、繁殖器官和其它组分占总凋落量的平均比例为71%、22%、6%和1%,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组分的比例差异较大。森林凋落物产量主要受温度限制,降水、森林类型和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不同组分凋落物量的影响因素不同;树叶凋落量主要受温度和森林类型的影响;枝条凋落量主要受降水和蓄积量的影响;而繁殖器官凋落量则与树种的繁殖特性以及年降水有关。各组分占总凋落量的比例主要受降水影响,树叶占凋落物比例随降水增加而下降,枝条所占比例很小,表现出与叶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产量 气候 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66
3
作者 庆锁 襄平 +4 位作者 罗菊春 冯宗炜 李经天 马玉华 苏玉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6-131,共6页
自从生态交错带提出以来,许多生态学家对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大量的事实显示出生态交错带富于生物多样性,但一些数据也相当模糊。
关键词 生态交错带 生物多样性 群落生态学
下载PDF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73
4
作者 冯建孟 襄平 +2 位作者 徐成东 杨元合 方精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玉龙雪山 云南
下载PDF
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70
5
作者 襄平 张玲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1-879,共9页
通过研究我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沿纬度、经度的变化格局,和对高山林线处的温度和基带降水等气候指标的分析,对我国高山林线分布高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在... 通过研究我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沿纬度、经度的变化格局,和对高山林线处的温度和基带降水等气候指标的分析,对我国高山林线分布高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北纬30o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下降速率为112m/度左右;在30o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约29o^32oN,94o^96oE)达到4600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2)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生长季温度条件。我国高山林线高度的温度指标为年生物温度3.5oC,温暖指数14.2oC·月,生长季平均温度8.2oC。该指标相应海拔高度的地理差异,导致了我国高山林线高度的纬向、经向变化,和从沿海到内陆林线高度的差异。(3)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 生长季 气候因子 分布 高纬度地区 地理差异 干旱区域 中国 中国 内陆
下载PDF
干扰对天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罗菊春 庆锁 +1 位作者 牟长城 襄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98-503,共6页
对长白山林区受不同程度干扰(择伐)的红松林与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白桦次生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桦群落及其下木层的多样性高于各类型的红松林。不同类型的红松林中,以轻度干扰的红松原始群落及其立木层和草本层的... 对长白山林区受不同程度干扰(择伐)的红松林与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白桦次生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桦群落及其下木层的多样性高于各类型的红松林。不同类型的红松林中,以轻度干扰的红松原始群落及其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最大,这是群落长期演容、物种适应的结果。白哗群落处于演替的第二阶段,群落中侵入了较多的耐荫树种,加之林内光照条件好,故而有发达的下木层,致使树种的多样性很高。本文还分析了多样性与均匀度及生境条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植物多样性 红松林 白桦林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和环境梯度分析 被引量:41
7
作者 牟长城 韩士杰 +1 位作者 罗菊春 襄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揭示了森林 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群落梯度和交错带环境梯度的相关规律 ,并结合交错区环境梯度分析这些群落特征形成机制 ,为维持、保护与经营管理这一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长白山地区森林和高、中... 揭示了森林 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群落梯度和交错带环境梯度的相关规律 ,并结合交错区环境梯度分析这些群落特征形成机制 ,为维持、保护与经营管理这一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长白山地区森林和高、中、低位沼泽所形成的三大类型过渡带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 ,并应用系统软件分析方法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 ,研究了森林 /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建群种径级结构与年龄结构、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及其随生态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森林 /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均随着交错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格局 .沿着沼泽至森林方向的交错区环境梯度 ,群落建群种发生更替现象 ;群落种类数目呈现指数递增趋势 ;群落的径级结构呈现双曲线分布规律性 ;年龄结构一般呈三次式分布规律 ;植物多样性呈二次式递增分布趋势 ;群落生物量均呈现三次式函数曲线递增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 群落 环境梯度分析
下载PDF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被引量:44
8
作者 国宏 方精云 +12 位作者 郭柯 谢宗强 唐志尧 沈泽昊 仁卿 襄平 德利 强胜 于丹 彭少麟 达良俊 刘庆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78,共51页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植被志 植被分类 植被命名 植被描述 群系组 群系 群丛组 群丛
原文传递
长白山林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3
9
作者 牟长城 罗菊春 +1 位作者 襄平 韩景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本研究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对森林/沼泽交错区上6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状况、优势种类与分布以及交错区环境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沼泽交错区植物多样性具有沿着交错区环境梯度逐渐增高的趋势;发育成熟的交错群落具有最... 本研究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对森林/沼泽交错区上6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状况、优势种类与分布以及交错区环境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沼泽交错区植物多样性具有沿着交错区环境梯度逐渐增高的趋势;发育成熟的交错群落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且高于相对应的典型森林群落。由于交错区群落存在着沼泽植物类群、森林类群以及交错区群落的优势种类群,故发育成熟的交错区群落种类较丰富,一些优势种种群数量为森林中的5倍。因为交错区的生境对于满足这些种类的生活史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特征与交错区环境梯度以及两个植被类型的特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沼泽 交错群落 植物多样性 长白山
下载PDF
干扰对长白山北坡次生林群落结构和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李新彬 襄平 +3 位作者 罗菊春 牟长城 林英建 夏新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The secondary forests on northern slope of Mt. Changbai were sampl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their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Pinu... The secondary forests on northern slope of Mt. Changbai were sampl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their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forests, secondary forests were much lower in tree species 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indices and stand volume. Secondary forests were dominated by pioneer species, and nearly no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Korean Pine was observed in most of our plots. Stepwise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stand volume wa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for tree species diversity. Tree species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volume in secondary forests, while increased in broad_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Community structure indexes also dropped significantly with decreasing stand volume in secondary forests under different human disturbances. However, broad_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 in community structure under natural disturbanc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road_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were strongly resistant to natural disturbance, while secondary forests were sensitive to human disturbance.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tree species diversity declined significantly under intensive disturbance (volume was below 100 m3·hm -2),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under moderate disturbance (volume was below 150 m3·hm -2).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econdary forests were poor in stand quality, and the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dex were sensitive to human disturbance.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ke to protect secondary forests, together with human regeneration of Korean Pine under canop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secondary forests to the broad_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阔叶红松林 干扰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蓄积量 长白山
下载PDF
局域和区域过程共同控制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库假说 被引量:40
11
作者 方精云 襄平 唐志尧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5-612,共8页
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提出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种假说,Zobel等人提出的种库假说(species pool hypothesis)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该假说认为,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与... 解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大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提出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多种假说,Zobel等人提出的种库假说(species pool hypothesis)是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该假说认为,一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与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如竞争、捕食)有关,也受区域种库(regional species pool)的限制。区域种库是指一个地区可进入某一群落的潜在物种数量,它由地史过程(如冰期、地质年代)和区域过程(物种形成、迁移扩散以及消亡)所决定。按照种库假说,某一生境类型的面积越大,地质年代越古老,物种形成的机会也就越多,因而能适应和分布于该生境的物种也就越多,实际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也就越高。种库在空间上主要有两个层次:区域种库和实际种库,前者指某一生境所拥有的潜在物种数量,主要由生物地理过程(biogeographic processes)所决定;后者则为调查的群落中实际出现的物种数量,主要由竞争等生态过程和区域种库共同决定。本文对种库假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种库确定方法等作了介绍,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干扰 物种丰富度 物种库 生境 群落生产力 局域过程 区域过程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35
12
作者 徐成东 冯建孟 +1 位作者 襄平 杨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327,共5页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000~2300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000~2300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300~2600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600~3000m)和针叶林(3000~3100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北段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区系成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山峰 被引量:36
13
作者 襄平 志恒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基于我国的地貌特征、数字高程模型 (DEM )以及数字地形模型 (DTM)等资料 ,参考以往的研究文献 ,给出了我国主要山峰和山脉的分布图及相关的地理信息 ,为我国的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本的山地资料。
关键词 山峰 山脉 地貌 中国 分布图 地理信息 中国
下载PDF
云南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和Rapoport法则的验证 被引量:30
14
作者 冯建孟 襄平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520,共6页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为对象,利用当地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为对象,利用当地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独龙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明显增大趋势,与Rapoport法则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物种密度随着物种分布幅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物种密度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物种分布幅度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垂直格局 Rapoport法则 种子植物 独龙江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木本植物叶片形态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8
15
作者 韩威 刘超 +4 位作者 樊艳文 赵娜 叶思阳 尹伟伦 襄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3,共7页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如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和叶缘分裂程度等,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与植物的基本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沿长白山海拔梯度对阔叶木本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对叶片形态性状的影...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如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和叶缘分裂程度等,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与植物的基本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沿长白山海拔梯度对阔叶木本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对叶片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温度的下降,叶片长度、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减小,有利于叶片降低热量损失;而叶缘分裂程度(周长,面积比)和叶片长宽比增加,增大了叶片边界层阻力,不仅可以降低植物叶片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并适应低温环境,还可以提高叶片液流速度以加强叶片生理活动。此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方差变异分离分析,探讨了气候条件和物种特性对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对解释力,结果表明:叶片形态性状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由物种遗传特性所决定,其独立解释力为47.08%~76.07%;环境因子对叶片形态性状也有显著影响,但仅独立解释了1.22%~3.82%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气候因子 叶形态性状 物种特征
下载PDF
西藏珠峰-卓奥友峰普士拉地区高山稀疏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小地形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方精云 神崎护 +3 位作者 襄平 依田恭二 孙世洲 下田胜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在西藏定日县珠穆朗玛峰 -卓奥友峰附近的普士拉地区的一山坡上 (海拔 5 176 - 5 390m) ,设置 13个样方 ,进行群落调查、小地形测定和土壤剖面调查 ,分析该地区高寒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小地形的关系。 13个样方 (面积 2 5 - 2 0 0m2 不... 在西藏定日县珠穆朗玛峰 -卓奥友峰附近的普士拉地区的一山坡上 (海拔 5 176 - 5 390m) ,设置 13个样方 ,进行群落调查、小地形测定和土壤剖面调查 ,分析该地区高寒植被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小地形的关系。 13个样方 (面积 2 5 - 2 0 0m2 不等 )中 ,共记载物种 80个 (含变种和亚种 ) ,分别隶属于 4 7个属。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矮兔耳草 (Lagotishumilis)、楔叶委陵菜 (Potentillacuneata)、华马先蒿 (Pedicularisoederivar.sinensis)、高山委陵菜 (Potentillapolyschista)、密生雪灵芝 (Arenariadensissima)等 ;含物种数较多的属有 :虎耳草属 (Saxifraga)、风毛菊属 (Saussurea)、嵩草属 (Kobresia)、委陵菜属 (Potentilla)、龙胆属 (Gentiana)、葶苈属 (Dra ba)等。随着海拔降低 ,物种和属的丰富度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该地区 ,植被盖度能较好地指示生境条件。等级聚类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 ,转换物种丰富度 (TSR)和转换属丰富度 (TGR)增加 ,而物种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iener指数 )减小。利用物种矩阵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深度、植被盖度等环境变量进行CCA排序 ,结果分出 4类生境类型 ,它们较好地反映了群落特征与地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被 群落调查 小地形 数量分类方法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山地针叶林乔木胸径-树高关系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利平 安尼瓦尔.买买提 襄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3,共7页
树木的生长包括了径向生长和垂直生长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受到树木本身的控制,同时也受森林立地条件的影响。通过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南北坡以及昆仑山区11个地点120个样方的胸径-树高关系。结果表明:昆仑山... 树木的生长包括了径向生长和垂直生长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受到树木本身的控制,同时也受森林立地条件的影响。通过分析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南北坡以及昆仑山区11个地点120个样方的胸径-树高关系。结果表明:昆仑山的尖削度(taper)显著大于其余3地,其潜在最大树高(potential height,H*)显著小于阿尔泰山和天山北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林尖削度显著上升,潜在最大树高显著下降;随年降水的增加,尖削度显著减小,而潜在最大树高显著增加。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 inearmodel,GLM)分析表明,尖削度和潜在最大树高受年降水、坡向和林型等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小,说明新疆山区针叶林胸径-树高关系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即水分是生产力的限制因素。胸径-树高与气候的关系具有区域分异,在北疆,尖削度受坡向、坡位和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受年降水的影响较小;在南疆,尖削度主要受年降水和坡向的影响,其次是年平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乔木 尖削度 气候 树高-胸径 山地 新疆
原文传递
面积和中间膨胀效应对丽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冯建孟 襄平 +1 位作者 李晶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滇西北地区是我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作者利用地方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值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云南丽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面积和中间膨胀效应(mid-domaineffect)对该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是我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作者利用地方植物志资料,结合数值高程模型(DEM)数据,研究了云南丽江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了面积和中间膨胀效应(mid-domaineffect)对该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各海拔段面积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分布格局;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和中间膨胀效应的物种丰富度预测值在海拔梯度上均呈单峰型变化格局。面积和中间膨胀效应对丽江地区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面积起主要作用,对物种丰富度的变异解释百分率达80.2%,而中间膨胀效应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仅占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物种丰富度 海拔梯度 面积 中间膨胀效应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气候、几何限制、面积及地形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巧燕 襄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为了验证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几个重要假说,即种-面积关系、水分-能量动态假说、几何限制(中域效应)假说和生境异质性假说,作者以长江三峡库区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了面积、气... 为了验证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几个重要假说,即种-面积关系、水分-能量动态假说、几何限制(中域效应)假说和生境异质性假说,作者以长江三峡库区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了面积、气候、几何限制、地形异质性对多样性垂直格局的独立影响和协同作用,及其对各植物类群(不同分布宽度、不同分布区类型和不同生长型)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种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格局。水分-能量动态假说对多样性格局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其总的解释力(>93%)明显高于其他所有解释机制。但对于很多植物类群而言,水分和能量的解释力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几何限制、面积及地形异质性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几何限制对分布宽度大的物种的多样性格局解释力很强,但对分布宽度小的物种作用很小;面积自身对物种丰富度解释力较强,但在考虑了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时,仅对少数植物类群有解释力;地形异质性自身对多样性的解释能力很弱,但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起着必要的作用。综合来看,水分-能量动态是解释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的最重要的机制。几何限制的作用随着物种分布宽度减小而递减;地形异质性虽然对多样性垂直格局的影响较弱,但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解释机制;由于面积与气候、几何限制等因素存在强烈的共线性,面积对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的相对作用大小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气候 几何限制(中域效应) 面积 海拔梯度格局 长江三峡
原文传递
吉林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气候和局域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树斌 襄平 +5 位作者 吴鹏 孙晗 李巧燕 吴玉莲 韩威 武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990-8000,共11页
为了研究气候和局域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以及验证两种均匀度地理格局的假说在半湿润地区次生灌丛的适用性,对吉林东、南部地区的灌木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样方45个,结合气候数据和局域环境... 为了研究气候和局域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以及验证两种均匀度地理格局的假说在半湿润地区次生灌丛的适用性,对吉林东、南部地区的灌木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样方45个,结合气候数据和局域环境因子数据,研究了气候、局域环境因子对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水分生态型(旱生、旱中生、湿中生)灌木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吉林次生灌丛的群落、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以及草本层均匀度,随纬度增加而显著上升。2)对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局域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群落、草本层物种数主要受局域环境因子而不是气候的影响;其物种丰富度与纬度的反常关系,是由于灌木层盖度随降水增加而上升,从而导致物种数下降。灌木层物种数与纬度、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则是由于不同水分生态型对气候梯度的响应不一致,反映出功能群对多样性格局的影响。3)群落、灌木层均匀度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而草本层均匀度主要受局域环境因子的影响,降水同样通过对灌木层盖度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草本均匀度。但群落、灌木和草本层的结果,都支持均匀度随着环境条件改善而增加的假说,而不支持随着生产力增加、竞争加剧,从而导致均匀度下降的假说。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影响机制存在很大差异,但二者都受到局域环境因子的强烈影响。气候通过局域生物因素(如盖度、生活型)间接作用于多样性格局,是气候对多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局域生物因素也随气候而变化,仅研究多样性和气候的表面关系,将无法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功能型 灌丛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